前⾝端是⽼梅精:为梅修史,为花留神的杨⽆咎,他的师承及弟⼦们
苏轼、秦观、黄庭坚在他们⽣命的最后⼀段时光中,深陷于新旧两党之争的政治漩涡中。尤其是当艺术家皇帝宋徽宗赵佶执掌政权后,将包括他们在内的“元祐党⼈”彻底清理出了权⼒中⼼。
在政治上失意,内⼼极度苦闷之际,向华光僧仲仁借得⼀枝墨梅,似乎是安慰他们的良药。
⽽欣赏梅花、赞颂梅花、将梅花⼈格化并赋予其⾼尚道德寓意的,并⾮“元祐党⼈”们的专利。⽐如他们的⽼对⼿王安⽯,也是梅花的铁杆拥趸。他这⾸⼩诗,仅寥寥数笔便勾勒出⽣长于恶劣环境中依然保持不屈、纯洁品质的梅花形象:
墙⾓数枝梅,凌寒独⾃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来。
杨补之《四梅花图》局部之⼀
壹将钟⽆艳⽐作梅花——从陈与义诗中感受仲仁画风
“墨梅之祖”华光僧仲仁的画作,⾄少在绍圣三年 (公元1096)秦观访他之前,便早已⼴泛传颂,其画作也被⼈收藏流布。(有关介绍可参阅前⽂:⼀⽚能教⼀断肠:苏轼、黄庭坚、秦观与“墨梅之祖”的那段往事)
当秦观在衡阳花光寺寻觅仲仁和尚时,那位此后因“墨梅”诗⽽被宋徽宗赏识的陈与义(1090年—1138年)还是个6岁的顽童。23年后,长⼤成⼈的陈与义在他表兄张规⾂(⼀作张矩⾂,待考)处,欣赏了华光僧仲仁所画的⼀幅墨梅。看了表兄在图上的题诗后,陈与义⽂思勃发,⼀⼝⽓连写了五⾸和作。
这每⼀⾸诗,都将梅花的美丽、孤傲与纯洁的品质描写到了极致。【注1】从组诗中,我们⼤致可窥仲仁画梅的风格。
“巧化⽆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陈诗第⼀⾸的第⼀句中提到的“⽆盐”,是⼀位战国时期的⼥⼦,她本叫钟离春,因出⽣在⽆盐(今⼭东东平),后⼈就⽤⽆盐称呼她。1985年、2001年、2005年⾹港艺⼈们连续拍了《钟⽆艳》、《我爱钟⽆艳》等⼏部电影,郑裕玲、郑秀⽂等美⼥扮演的钟⽆艳原型,便是这位⽆盐。
轮到你了凶手是谁传说钟⽆艳外貌极丑,与嫫母、孟光和阮⼥共享“中国四⼤丑⼥”的称谓。她长得到底有多丑呢?据刘向在《列⼥传》记载:“其为⼈也,极丑⽆双,⾅头深⽬,长壮⼤节,卬(仰)⿐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匈(胸),⽪肤若漆。”
——⽆论是她的眼睛、⿐⼦、结喉、头发、胸部和⽪肤,所有美⼥们长成什么样,她就偏偏往相反的⽅向长。因为丑,所以直到四⼗岁还没有⼈愿意娶她。但她有其他美⼥们不具备的优点:品德⾼尚、远见卓识。⽆盐四⼗岁时拜见齐宣王,阐述⾃⼰的政治主张,被宣王采纳,并且⽴她为王后。
陈与义借⽤钟⽆艳的典故来⽐喻华光僧仲仁所画的梅花,可以想见这⼏枝墨梅的外在形态与钟⽆艳有些类似,躯⼲虬曲、苍劲——“⾅头深⽬,长壮⼤节,仰⿐结喉”。
“从教变⽩能为⿊,桃李依旧是仆奴。”陈诗后两句的意思是这些梅花花朵本洁⽩如⽟,但仲仁和尚偏偏画得跟钟⽆艳的⽪肤⼀样漆⿊,这反⽽衬托出其孤傲、纯洁的品质,在梅花⾯前,那些占尽春天、鲜艳的桃花、李花们仅仅只配做她的奴仆罢了。
变形记李耐阅微博
杨补之《四梅花图》局部之⼆
陈与义在政和⼋年(1118)所作的这组诗,为仲仁⽤⽔墨画花卉作了艺术总结,认为他对⾃然物像的主观提炼、创作,脱离了真实再现梅花写⽣的窠⾅,达到了“离形得似”⾼度,充分展⽰了梅花的精神之美。
《宋史》列传中记载【注2】,陈与义“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以是受知于上云。”南宋⼈曾敏⾏在《独醒杂志》中记载称:“花光仁⽼作墨花,陈去⾮与义题五绝句。徽庙(徽宗)见⽽喜之,召对擢⽤。画困诗重,⼈遂为此画。”正是这组赞扬仲仁墨梅的诗作,让陈与义获得了宋徽宗的好感,从⽽平步青云。
贰华光的弟⼦们:杨⽆咎及其传⼈
别再为他流泪
历代画史中都认为华光僧仲仁是墨梅之祖,后⼈也托其名作有《华光梅谱》存世,这本《梅谱》总结了画梅的技法和理论,内容包括⼝诀、取象、⼗种、三⼗六病诀等等。但遗憾的是华光僧本⼈的作品如今已⽆法看见,除了从上述陈与义的诗作中体会下他的画作风格,我们还可从他的嫡传弟⼦——杨(通扬)补之等⼈的画作中,再作⼀番感受。
78战歌
这位画家杨补之,与“苏门四学⼠”中那位⽂学家、画家晁补之有些容易搞混,他们的名与字都刚好⼀样。
杨补之即杨⽆咎,他名⽆咎,字补之。晁补之(1053—1110年)则刚好相反,他名补之,字⽆咎。这么说有点绕,但也容易使⼤家记住这个知识点。
杨补之《四梅花图》局部之三
黎明个人资料
杨补之《四梅花图》局部之四
杨⽆咎(1097-约1169年)号逃禅⽼⼈、清夷长者,⾃称为西汉扬雄后裔。因为他⾃称扬雄后裔,所以⼀些⼈⽤提⼿的扬,⽽不是⽊易杨。⽽有史料记载,宋徽宗曾在他画作后写道:实为后世宗师,并御书“杨”字,⽽⾮“杨”字,这有些皇帝赐姓的意思,因此后⼈也记载其为⽊易杨。据其族谱记载,其礼堂匾额为《杨⽒宗祠》,楹联是:“翰墨提⾹种九重春⾊,御笔赐姓甫荫百代恩光”。【注3】
杨为清江(今属江西江西樟树市))⼈,寓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对于杨的⽣平,宋⼈邓椿在《画继》中有简短描述:“⾧於⽔墨⼈物。祖伯時,今年七⼗矣,⾃號逃禪⽼⼈。”
据后⼈对邓椿本⼈的考证,在靖康末年(公元1127年),邓椿⼤概⼆⼗岁左右。淳熙元年(1174年)8⽉尚在世,淳熙五年(1178年)前逝世。据此认为,邓椿作《画继》之时当属壮年,应是在南渡之后。其中提到杨补之当时年70,这也可推断,邓椿作《画继》的具体时间,⼤约为公元1166年左右。
⽽⾄于杨补之什么时候跟随仲仁学画,在曾敏⾏《独醒杂志》中有较清楚的记载:“绍兴初,花光寺僧来居清江慧⼒寺,⼠⼈扬补之、谭逢原与之往来,遂得其传。”
这意味着,在靖康之变后,那段混乱不堪的岁⽉中,仲仁从湖南衡阳到了江西清江,⼊住慧⼒寺。杨补之在绍兴(公元1131——1162年)初年开始接触仲仁,这就意味着杨补之在34岁之后,才开始跟随仲仁学画墨梅。
⽽依据上⽂所述,杨补之的梅花曾得宋徽宗的赏识。相传徽宗见其画梅,戏⽈其所画之梅为“村梅”。此后他也常在画卷上⾃署“奉敕村梅”。
⽐较上述信息可知,杨补之早在宋室南渡之前便以画梅出名。据道光年间编撰的《清江县志》记载,宋室南渡后,宫中以⽆咎的梅花图张挂壁间,常招来蜂蝶集其上。可见⽆咎的画梅造诣之深。⽽在南
渡后跟随仲仁学画墨梅,逐渐青出于蓝,形成⾃⼰的风格。他开创了⽤墨线圈出花瓣之法,改变前⼈以墨或彩⾊点瓣画花朵的⽅式,这种画法更能表现梅花疏淡清雅的精神品质。
《四梅花图》卷后留跋之⼀
《四梅花图》卷后留跋之⼆
如今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四梅花图》,便是杨补之传世代表作之⼀。该卷为纸本,纵37.2厘⽶,横358.8厘⽶。长卷分作四段,分别写出了梅花从含苞待放,到盛开残败的四种⽣长过程。⼀枝梅花先是在枝头孕育着花蕾,逐渐绽放少许,接着朵朵盛开,⾹⽓袭⼈,最后残萼败蕊,随风飘散。
杨补之的画⾯处理⼲净、简洁,墨线圈花,重墨点蕾,泼墨画梢,梅花朴素⽽有雅韵,充盈着疏影横斜、暗⾹流动的诗意。特别是他对梅枝的⽼枝⽤笔时,出现飞⽩的效果,虚实结合,展现出斑驳、⽣动的效果。
此外,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杨补之《雪梅图》⼀卷,该卷⾸有扬补之⾃⽤印三⽅,卷末有南宋海野⽼农题诗并识;另有⼀幅《墨梅图》纨扇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杨补之《雪梅图》
杨补之《雪梅图》细部
有你的幸福mv除画之外,杨补之还是⼀位书法家和⽂学家,其书法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字清劲。其词⽂辞华美,描写细腻。有《逃禅词》存世。因为他不满南宋朝廷苟安江南的政治主张,屡辞官职不就。元·夏⽂彦《图绘宝鉴》等记载他“不直秦桧,累征不起”。⼈们认为,正因为他这种傲兀耿介的性格,所以在画作中也时常流露出“孤标雅韵”之风。
明⼈沈襄所撰的《书法要录·写梅》中提到了杨补之的⼀些创作理论——杨补之论⽈:“画有⼗三科,惟梅不⼊画科,⽈戏笔,⽈泼墨,⽈写梅。”⼜云:“为梅修史,为花留神。”古⼈寄情物外,意在笔先,兴致飞跃,得⼼应⼿。如在⽵篱茅舍,⽔畔⼭巅,⾃成⼀段光景。
叁杨补之的继承者们
在如今的辽宁省博物馆藏有⼀幅《雪中梅⽵图》,该图纵30厘⽶、横122厘⽶。因为乾隆皇帝在其上题了⼀⾸诗,他的⼏位⼤⾂也在空⽩处“恭和”了⼏⾸,虽然严重影响了这枝雪梅的艺术空间,但亦算是证明了他们对于梅花的热情,以及对于墨梅的仰慕。
《雪中梅⽵图》局部⼀
《雪中梅⽵图》局部⼆
该图前隔⽔有明⼈徐守和题签,拖尾扬⽆咎⾏书《柳梢青》词⼗阕。宋宗室赵孟坚(1199-约1264年)在该卷后留下了⼀段跋⽂:初不知禹功之能也,今观悟悦愿师所藏徐君禹功之作,盖于诸⼈之外,最得逃禅之体,惜余前未闻知,后⼈吟更清,岂可少之”。
从同样善于画墨梅赵孟坚的这段评价⽂字可知,在同⼀时期,这位名叫徐禹功的画家,应是最得杨⽆
咎的真传。在图中的左下⾓的⽵节处,有画家本⼈留下的隐款:⾟⾣⼈禹功作。⼈们从他⾃署“⾟⾣⼈禹功作”来看,他应出⽣于1141年,但卒年不详,画史中对他也⽆记载。
尽管如此,这幅《雪中梅⽵图》⽆论是章法构图,还是技法表现,都明显地体现着他与杨⽆咎的师承关系。在杨⽆
咎“奉敕村梅”的传⼈中,徐禹功算是⽐较有成就的⼀位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