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wenjianshe001@163
55
金庸小说音乐之美
河南省财经学校 肖鸣
摘要:金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和学者,以武侠小说闻名。初读金庸小说总会被小说中的金戈铁马、血战英雄的情节所吸引,深读后又会被小说中蕴含的音乐之美所震撼。金庸小说与音乐仿佛是一个整体,浑然天成,小说中的武功招式、语言修辞等都体现出动感的音乐之美。本文重点论述金庸小说的音乐之美的特表现。
关键词:金庸小说 音乐特
郭敬明身高多少引言
金庸先生的小说创作融汇音乐元素构筑奇幻优美的武侠小说情节,使其小说区别于以往的武侠小说,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英国著名美学家裴德曾经说过“一切艺术都将最终倾向于音乐”。音乐对艺术创
作具有深刻的影响,具有较高音乐素养的金庸先生曾在《金庸小说论稿》中提到过,其小说中对于“武”的描写参考了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小说中多引用音乐元素,或塑造人物形象,或暗示人物命运,又或是渲染情节,使得其小说处处都流露出音乐的美。这种美不是刻意为之的美,它是灵动的、自然的,使人不知不觉为之倾倒的美。因此,本文结合金庸先生的小说作品,从场景布局、语言修辞、文本结构以及意境内涵四个角度探析金庸小说的音乐之美。
一、场景布局的音乐之美
金庸小说中存在着许多以乐器为武器的地方,琴声骤起,在悠扬顿挫的乐音中杀人于无形,增强了武学的玄妙和神秘性,给人以一种流畅灵动的音乐之美。同时配以音乐场景的描写,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并且起到揭示人物命运的作用,给人带来一种别样的美感。(一) 以乐器为武器的音乐之美金庸小说在武打场景中塑造的音乐
之美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将音乐作为比武的武器。实实在在地将音乐元素应用到小说创作之中。比如《笑傲江湖》中,莫大使用胡琴弹奏的《潇湘夜雨》如诉如泣,又暗藏玄机,正所谓“琴中藏剑,剑发琴音”,琴音一响起,就打断了七个茶杯,并且打断的茶杯没有一个倒的,在音乐的渲染下,既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又强化了莫大高深的武学修养,增强了武学的玄妙性。传统武侠小说总给人一种肉体拼搏,赤膊上阵的固定感觉,仿佛武打场面就是刀剑相向,血流成河的样子,金庸先生以音乐元素飘向北方
创造小说,减少了武打场面的血腥气息,增强了音乐的流畅舒缓之美,给读者创造了不一样的想象空间,使读者置身于神秘玄幻的武侠世界之中。
(二) 音乐场景塑造的美感体验金庸小说中存在许多直接描写音乐的地方,以音乐揭示小说中人物命运或者故事发展趋势,增强了小说的审美效果,给读者带来一种别样的美感。金庸小说中有许多女性都善于音律,音乐使女性形象更为柔美多情。比如《天龙八部》中,慕容复的婢女阿碧接待段誉和崔百泉等人时,架着一叶扁舟,吟唱着水歌,歌声轻柔绵长,在场之人无不为之陶醉。后来,阿碧又拿算盘和软鞭当作乐器弹奏《采桑子》,并配以轻柔舒缓的歌声,一个温柔娴雅的江南女子形象深入人心。小说中以音乐打造人物形象,也以音乐暗示人物命运,阿碧歌声中有一句“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暗示了阿碧日后的命运。阿碧倾心于主人慕容复,在慕容复因复国梦破灭变得痴傻后,身边只剩下阿碧照顾慕容复。金庸先生通过音乐将阿碧塑造成了温柔可人、多才多艺的江南女子形象,从侧面衬托出慕容复不同凡响的公子形象。又通过歌声巧妙地揭示了人物日后的命运,跟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
小说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妹的名字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实在是妙不可言。
二、语言修辞的音乐之美
粗口dj舞曲语言具有多种形式,或回环,或整齐,又或者抑扬,与音乐有着同样的美感,因此语言形式之美和语
言的音乐美同为一体。文字是语言的书面形式,同样也具有形式之美。并且文字语言和音乐对于美感、意境等方面的塑造更具共通性。金庸小说中引用了很多诗词,加强了音乐的韵律之美,文言和白话的组合又体现出音乐变幻莫测的节奏、旋律之美。
徐良 小凌(一) 引用诗词佳句创造的音乐之美诗词与音乐同源,其合辙押韵之美犹如回环婉转的乐曲。金庸小说中引用了很多古诗词,使小说行文优美,朗朗上口,体现出了音乐之美。金庸先生对于古典诗词的引用十分巧妙,不仅利用古诗词表情达意,还利用古诗词构造小说情节、构造回目等。比如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先生引用辛弃疾的《瑞鹤仙・赋梅》,刻画出黄蓉冰雪聪明,貌美如花的形象,又表现出黄蓉和郭靖具有梅花般的风骨,整首词长短句交错,抑扬顿挫,体现出音乐的抑扬顿挫之美。在引用古诗词的同时,还自己进行创作,形成独特的音乐之美。
(二) 文言白话相结合创造出的音乐之美
金庸小说中除了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外,还存在很多文言白话,甚至方言俚语,这种雅俗结合的方式却不显得突兀,反而十分融洽。比如,在《天龙八部》“向来痴”中,在《采莲子・菡萏香连十顷陂》的吟唱场景中,阿碧和段誉、崔百泉等人的对话中掺杂着方言俚语,倒是和水乡、水歌浑然天成,犹如音乐乐曲中点缀的装饰音符,增添了音乐之美。
DOI:10.16412/jki.1001-8476.2016.02.029
56
WEN XUE
文学2016.01金庸先生创造的这种雅俗共赏的小说模式,巧妙地将俚语、白话、诗词融聚在小说中,句式或长或短,变化多样,犹如节奏变幻莫测的乐曲,或浑厚或轻柔,体现出独特的音乐之美。
三、文本结构的音乐之美
金庸先生博学多才既熟知中国古典文化,又了解西方艺术,并且将中西方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一点体现在其小说结构上,金庸先生在借鉴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同时又借鉴西方复调小说的形式,使小说结构十分独特。也因此,其小说文本结构中也体现出音乐的美。(一) 复调小说结构具有音乐之美“复调”一词原本就是音乐术语,后来被巴赫金引入小说理论当中,自此创立了复调小说。主要是将对比式复调的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之中,使小说具有对话性和矛盾性的特点。金庸先生将西方复调小说与中国小说创作融为一体,更为全面地展现了复调音乐的特点,并极具中国特。金庸先生笔下复调小说的代表应该是《天龙八部》。《天龙八部》这部小说情节较为曲折复杂,涉及的人物有很多,致使小说结构看似十分复杂,实际上却又清晰明了。这部小说主要以段誉、乔峰和虚竹三个人物为小说的三个声部,这三个人的关系既独立又密切,由于中间穿插了许多人物和事件,使得小说结构看着错综复杂,实际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出复调音乐的特点,也具有复调音乐绵延不绝、刚柔并济的
孙俪胡慧中美感和绵延悠长、回味无穷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鹿晗现任女朋友
(二) 叙事节奏展现的音乐之美金庸小说在叙事节奏上体现出中西合璧、兼容并包的特点。一方面借鉴了西方复调音乐的特点,使小说叙事节奏延绵不绝,另一方面结合中国古典戏曲的特点,体现出紧拉慢唱的中式叙事节奏的特点。因金庸复调小说具有多声部既独立又紧密发展的特点,使得其小说叙事节奏同时体现出多声部对位和多声部对位的特点,给读者一种节奏复杂多样,却又和谐统一的音乐之美。金庸小
说叙事节奏复杂多变,兼容并蓄,形成了含蓄的音乐美感。其中《天龙八部》《雪山飞狐》等小说在叙事节奏上都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音乐之美。
四、意境内涵的音乐之美
文学和音乐对于美有着同样的追求,金庸小说在审美情趣和意境表达等方面体现出文学和音乐对美的追求。利用音乐元素缔造出美的意境和理想的人生境界,体现出文化和思想碰撞产生的复调之美。
(一) 金庸小说中的意境体现出的音乐之美
金庸小说常常给人一种气势宏大,意境奇丽的美感。利用音乐元素创作的小说,其意境犹如意犹未尽的乐曲一般,回味无穷,引人深思。《飞狐外传》中对马春花死的描述就体现了这一特点。马春花深
爱着福康安,却被福康安的母亲下毒,福康安明知道自己的母亲给马春花下毒却不救,使马春花中毒而死。而马春花在临死前仍对福康安余情未了,想要再见他一面,胡斐想要圆了她死前的最后愿望,就让陈家洛假扮福康安和马春花见面。金笛秀才的笛声贯穿于这个过程,渲染了马春花悲凉的一生,也使胡斐想起离他而去的袁紫衣,使无尘道长回忆起年轻时被自己心仪的姑娘断了一臂的伤心事,整个情节弥漫着哀伤的基调,创造出悲凉的意境并引起了每个人的共鸣。马春花自以为与意中人相见,在幸福中死去,实际上真正的心上人早已不将她放在心上了,所有的悲伤、苦涩融汇在笛声中,给人一种哀伤、凄凉的音乐之美。
(二) 金庸小说整体流露出的复调之美金庸小说的“复调”不仅体现在小说的结构上,还体现在小说多元文化内涵上。其小说实际上就是展示了思想和心里的对话性和矛盾性,在碰撞中又体现出辩证统一性的特点。使得金庸小说具有辩证的思维和宽广的视野,使不同的读者对其作品产生不同的见解,达到了雅俗共赏的高深境界。金庸小说的复调之美体现在情感和思维等方面的错位
上,也就是同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进行对抗,正邪善恶相互对抗,具象和抽象的对立等等。这种错位手法的运用,使得金庸小说兼具了美学、哲学等多重魅力。这种多重魅力就像多声部的复调音乐一样,虽然各具特,但又和谐统一,体现出辩证统一的美感来。
结语
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时间证明各种艺术形式是具有共通性的。文学是语言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但是文学和音乐又都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能够寄托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人们在欣赏音乐和文学作品时,有可能会因某段音乐或者某段情节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心灵受到无比的震撼。文学和艺术虽有区别但也有相同之处,将音乐和文学两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是现代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金庸先生无疑是这个趋势中的佼佼者,他将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使小说在场景布局、语言修辞、文本结构和意境内涵中都体现出音乐美的特点。这也是金庸小说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其利用复调音乐的特点,打造出气势磅礴,意境悠远,内容多元的武侠小说,满足各个层次的读者的需求,实现了雅俗共享。语
参考文献
[1]邹红.试论曹禺前期剧作中的音乐元素[J].文学评论,2011(02).
[2]赵丹.中西合璧:金庸小说艺术创作特[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1).
[3]张舟子.其根深者其叶茂——金庸小说对古典诗歌的借鉴[J].名作欣赏,2008(12).
[4]张恒军.现代传播语境下的文学诗性[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5).
[5]张晓云.金庸小说与中国乐感文化的展示与升华[J].江汉论坛,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