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一辈歌唱家杜丽华的歌唱艺术,倡导云南歌曲演唱方法的本土化与多元化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尹伟)
收到云南省音乐家协会音乐评论学会暨“本土化与多元化” 学术研讨会的通知后,对云南音乐家个案研究一栏——提倡对老一辈音乐工作者所作贡献的历史性研究已有了选题与思考。
作为一个在云南本土已从事声乐教学、表演二十年的专业教师、演员及录音棚演唱家(长期与本土作曲家保持亲密合作,进录音棚演唱大量原创声乐作品的一线职业歌唱者),脑子里闪现的第一个选题与人选就是杜丽华老师。杜老师教过我,而且是在声乐比赛前给予最为重要的指导性意见,使我能够在大赛中以细腻、完美表现新作品而获得优异成绩。杜老师是演唱经验极具丰富的老一辈歌唱家,自1955 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分配到云南省歌舞团工作退休至今,近六十年积累下来的舞台表演艺术经验,我们后辈应不断进行总结、研究,以便让更多的人从中学习收益。
杜丽华老师对新作品独到的理解、处理,尤其是云南本土歌曲,在她对我的几次教学中,完美体现了出来,这是我一直需要学习推敲的。作为云南本土培养的歌手,如何利用学院派美声、民族唱法,包括现在招生人气指数较旺的流行唱法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唱好云南歌曲,是我向来所推崇的歌唱理念。这是云南的优势,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黄虹、杜丽华、王郁芝、赵履珠、白秀珍等老一辈歌唱家就是这样立足于本土,闻名于全国的。她们既宣传了自己,又宣传了云南,使许多人对云南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经过几代作曲家的辛勤耕耘,云南不断涌现着一批批旋律优美、具有一定民族音乐特、又有着一定思想艺术性的优秀原创歌曲。如果不是这个优势原因所在,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理论专业就不可能于2005年10月成功申报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项目;2008 年申报成功为国家级特专业建设项目,获得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的专项经费支持,作曲专业当之无愧成为了云南省艺术学科建设、发展的一个标杆军。2012 年12 月中下旬,音乐学院迎来了成立十周年院庆,作曲系于12月23日晚在音乐厅举办了由云南本土作曲家创作的“艺术歌曲作品音乐会”,我演唱了傅鹏、丁煜伦二位老师的两首
作品。《梦绕魂牵彩云南》是丁煜伦的代表作,我在2001 年9 月参加中国音协主办“全国歌手唱云南电视大奖赛”中演唱过此曲,获得专业组第二名的好成绩。这首作品在当时曾获得来自全国参赛歌手的好评,杜丽华老师曾经给我指导过。在与谢青老师合钢琴伴奏的时候,杜老给我的一些建议总是飘荡在我的脑海里。时隔12 年再次演唱此曲,由钢琴正谱伴奏代替了原来的伴奏带,使这首曲目的艺术性平添了许多“学院派艺术歌曲”风范,我的演唱也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感受,再次激发了我对本土歌曲演唱、教学的兴趣。
12月25日上午举行了“2012国家级特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建设与发展论坛”,以中央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中国管弦乐配器大师、作曲系博士生导师罗新民教授为首的与会专家,直接阐明了:
云南最大的优势就是搞好具有多民族音乐风格的声乐、器乐作品创作的意见和建议。罗新民是地道的云南人,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曾在云南艺术学院音乐系担任过副主任,是我上学时候的老师。从云南到北京,他知道云南该做什么。
洒水车音乐
理由赵紫骅好的作品必须配备好的歌手演唱,作品、演唱的一体化工程成为推进这一学科发展的关键。但往往我们在参赛或演出时,选唱的还是以北京作曲家为代表创作的大主流歌曲,而选唱本土歌曲的并不多。原因在于:一、大主流歌曲有多个歌唱家范唱的样本,便于模仿;二、已形成一定的教学、演唱规律,容易把握。而本土歌曲几乎没有范本,靠的是自己。原因在于:在全省各大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中,尚未形成一定的教学规律与演唱气候,因而没有形成应有的演唱阵势。对本土原创歌曲演唱缺乏底气,已成为我省歌坛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许多歌手在参赛时这样对我说:“最想唱的是云南歌曲,却怕唱不好,选的还是大主流歌曲”。
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大主流歌唱家们对云南歌曲有着永恒的兴趣,却因对云南歌曲涉及到的民族地域风格的把握环节而退却了,有的地州曾经把本地歌曲请北京歌唱家唱,结果花钱多多,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打铁还需靠本身,云南歌曲的演唱还得靠我们自己。云南歌曲的出现总是会令人耳目一新。2013年2月9 日大年三十晚,在央视直播的春晚中,孙楠一首唱丽江纳西族的歌曲《净土》(化方词,李杰曲),再度引发了全国人民对云南的好奇与向往。
云南省文联、省音乐家协会每两年主办一次的“本土歌曲创作与演唱大赛” 于2010 年5 月在曲靖师范学院及2012 年5 月在大理学院已成功举办两届,明年是第三届。赛事对推动本土歌曲的创作与演唱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如何才能唱好云南本土歌曲”
的提议与研究已逐渐引发了各地歌唱演员、广大声乐教师、学生的积极思考。“云南歌曲的演唱”理应成为全省各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的一个科研议题,理应成为本土歌手热唱的一项内容与活动。
对云南本土歌曲演唱的研究与开发,必须对黄虹、杜丽华、赵履珠、王郁芝、白秀珍、田智周、杨戈、宋加林、白定蓉等老一辈歌唱家、教育家进行学习研究,才能到实践与理论的依据,才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兴而不衰的艺术院校声乐教学工作中到一定的教学规律。在我省各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中,对本土歌曲的教学活动尚未形成气候,日常的教学曲目等同于全国同类艺术院校,根本张显不出云南独特的自然地理区域及特有的26 个少数民族音乐特声乐作品的优势。
杜丽华老师因演唱电影《阿诗玛》插曲而享誉全国,这部电影拍摄、录制于1964年,1977 年在全国各大影院热播的时候,我还在家乡曲靖市富源县上小学,当杜老师和胡松华老师频繁出现在电视晚会上演唱《阿诗玛》插曲的时候,我在曲靖上初中,记忆犹新的是,当时看的还是黑白电视机。《阿诗玛》名扬了石林,使彝族音乐成为云南文化名片上的一个闪光点。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涌向石林,寻那千年伫立的阿诗玛。《阿诗玛》在1982年第3 届西班牙桑坦德国际音乐舞蹈电影节上获奖。《阿诗玛》名扬了配唱者杜丽华。
写杜老师,不需要象其他作者一样,从她学习歌唱、从事舞台艺术表演的年代、经历等角度写起。从课堂、教学中写,更显其意义。教学中才能够较好领略她的艺术风范与魅力;才能领悟、分析到她几十年演唱实践、学习探索而来的声音观念、歌唱方法,特别是对云南原创歌曲的演唱方法与艺术处理。
在1998——2003 五年时间内,是我不间断参加省内外各类重大声乐比赛的最佳年龄。当时的赛事对年龄都有要求,不超过三十五岁,而且还要求演唱一首新作品。作为云南歌手,选择本土作曲家创作,具有云南民族音乐风格特点的新作品,是我们参赛歌手首先要考虑的,凭借作品的民族艺术特,这是云南歌手参赛的一个优势点。尤其在美声唱法的比赛中,在千篇一律的颂歌题材下,若能有一首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的作品,一定能给评委、歌手、听众以焕然一新之感。
我们参赛歌手纷纷与陈勇、晓耕、万里、马烁、丁煜伦、向美庆、陈应祥、欧建宁、黄波、吴俞林、石荣康等本土作曲家约稿,请他们创作适合于比赛用的艺术歌曲。在这样的情势下,杨晓萍作词,陈勇作曲的男中音独唱曲《红土地,红土魂》于2000年1 月应
运而生了。这是许多年以来,云南本土创作出来的第一首为男中音声部创作的美声艺术歌曲,且具有鲜明的云南区域、民族音乐特,还配有钢琴正谱。我省创作的民歌作品居多,而美声作品居少,中音作品就凤毛麟角了。当然,男中音、女中音作品相对高音作品而言,更难出效果,更难写一些,作文琪的个人资料
放心去飞小虎队曲家们往往无人问津。比赛时,美声歌手要选唱一首适合于自己的原创作品是不容易的,尤其是中声部歌手。
流光下载2000 年1 月,省委宣传部、文化厅、省文联、省电视台共同举办了“云南省新人新歌音乐会”,由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伴奏,郑刚崇指挥。《红土地,红土魂》的出现,正好应运了这一主题,郑刚崇还为这首作品配了管弦乐总谱,后来我还多次跟昆明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过新年音乐会、科学之声等专题音乐会,程磊指挥。为了使这首新作品的演唱获得成功,也为了备战云南电视台2000年2月举办的“‘红塔杯'云南省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我第二次去杜丽华老师上课了,第一次是1998年5月代表云南到北京参加“第八届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请她指导新作品《忘我故乡》,这次主要是听取她对《红土地,红土魂》的意见。
这首作品的曲式是ABA三段体,由A抒情乐段转B段的小快板段,是我在演唱时感觉最难、思考最多的地方。在B段进唱前是一段较器乐化的间奏,作曲家用了两次转调,使乐队的情绪有了不断的发展变化。从“人类童年的脚步,擂响铜鼓风云激荡”到“丝绸古道的天险,回响马帮铃声叮当”的大乐句后有三拍的小间奏,到“唐标铁柱”的小乐句后有四拍的小间奏,到“元跨革nan”后又有四拍的小间奏。歌唱注重连贯性,讲求一气呵成;如果单从歌唱的角度讲,中间连续三次出现的小间奏,则是破坏了歌唱的连贯性;但作曲家一改歌曲的传统创作模式,刻意突出、加强了管弦乐的效果,做出了声乐交响化、交响声乐化的新探索,为了表现出孙髯翁《大观楼长联》里描述的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地区,立铁柱
以记功;元世祖率大军跨革nan及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的史实战争场面。小间奏先是用了大小二度音阶,后又用了半音上行音阶,制造出紧张、令人窒息的战争场面,使现场演出效果更具感染力,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
“唐标铁柱”的“铁”是一拍,“柱”是三拍,后面就是四拍的小间奏。“元跨革nan”的“革”同样是一拍,“nan”是三拍,后面又是四拍的小间奏。唱的时候总给人感觉是“唱唱停停、停停唱唱” ,我多次唱给黄严老师(音乐伴奏制作者)及陈勇老师听的时候,他们共同感觉这些器乐化的效果很好,但是声乐的演唱会给人有断续之感,不能
跟乐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如果是纯器乐作品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可这些地方恰恰却是此曲不同于其他纯声乐作品、独具匠心的地方。如何把这一具体矛盾解决好,使声乐、器乐达到交相呼应效果,是这首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杜老师把这一问题解决了。她说:“在唱‘唐标铁柱'的‘柱'字的时候,可以一直延伸到间奏,在唱’元跨革nan'的‘ nan'字的时候,同样一直延伸到间奏。同样,在B段第二句的“回响马帮铃声叮当”的“当”只有一拍,可以再延长两拍,都做减弱处理。她这一办法的提出,把问题解决了,使声乐、器乐各自应有的效果得以完美展现、统一。《红土地,红土魂》作为男中音声部的一首崭新作品,参加了“云南省新人新歌音乐会” ;云南电视台举办的“ 2000 年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美声组比赛,获一等奖;2000 年文
化部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的“全国艺术院校艺术歌曲创作比赛” ,获特别奖;2001 年中国音协主办的“全国歌手唱云南比赛” 获专业组第二名。陈勇老师把它收录在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省音协出品的“陈勇艺术歌曲作品CD专辑”(第八首)里。
百变大咖秀张亮杜丽华老师对《红土地,红土魂》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使这首作品赢得了生机。由此,我感悟到,作为声乐家,还应当是音乐家,对乐队、器乐的研究是必需的。歌唱者在学习中往往只注重自己的唱,只把重心放在单旋律上,不注意对乐队、音乐部分的研究,导致艺术修养的整体欠缺,使自己的演唱不能跟乐队融为一体,处于各自为阵,与乐队分离的状态。对云南歌曲的演唱,仅靠嗓音本身是不行的,为了提高这些歌曲的艺术内涵,靠的是歌唱者全面的音乐修养。许多人一直片面的认为:唱云南歌只要有好嗓子,其他的都不重要,这是导致云南原创歌曲让人觉得整体艺术修养不够、思想内涵欠缺、音乐感觉单一乏味的一个直接原因。
《阿诗玛》演唱的成功绝非偶然,是杜丽华老师向来重视整体音乐修养的必然结果。杜老师对我说,她从川音毕业后在省歌舞团工作的10 年间(那时不可能有什么伴奏带),演出都是乐队伴奏,六十年代省歌的乐队是很强悍的。乐队有那么多的器乐种类组成,是最丰富、最庞大的音乐体,乐队对歌唱演员在音乐上的烘托、铺垫是完善其艺术表现最重要的方面。乐队是音乐的生命线,乐队就是音乐的代言人。对乐队的学习研究成了杜老师学习生活中的另一个部分。由于她与乐队近乎完美的合作、配合能力,赢得了在《洪湖赤卫队》、《货郎与小》、傣族歌剧《娥并与桑洛》、白族歌剧《望夫
云》等剧担任女主角的机会,不断锤炼了自己。1964 年她调到上海进行《阿诗玛》的排练视唱,《阿诗玛》是一部没有对白的纯音乐影片,剧本厚厚一摞,从头到尾全是歌唱,没有一句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