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此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①。疫情的爆发给社会民众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影响,也出现了许多互帮互助、甘于奉献的感人事迹。为了鼓舞抗疫士气、讴歌正能量,艺术家们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抗疫作品。众多音乐人在有限的条件下和极短的时间内,创作、改编与演唱演奏各种体裁的抗疫作品,来“以艺抗疫”。自疫情伊始,这些抗疫作品通过各大网络平台广泛传播,向民众快速、及时地传递了抗疫正能量。在此期间,武汉音乐学院师生参与作词作曲、演唱、演奏、编配及统筹的抗疫作品共40部②,包括歌曲、器乐曲以及诗歌、舞蹈等多种体裁及艺术形式。其中歌曲共36首,根据题材可分为两类:一是抒情歌颂类,包括对疫情中“逆行者”们及祖国的致敬与礼赞,如《楚行者》《火神山上》《身着白衣,心有锦缎》《一丝一缕》等,还有对留守武汉人民及对湖北、对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赞美,如《别样的奉献》《我是江边草》《武汉,你不会孤单》《武汉——非常时期的城与人》等;二是激励提振类,这类歌曲主要是表达战胜疫情的决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点亮校园》《斗病毒,送疫神》《风雨涅槃》《共同的家园》《黄河黄河,我是长江》《红旗飘扬的地方》《坚持住》《明月黄鹤楼》《明天依然最美》《梦想创造奇迹》《天佑武汉》《武汉伢》《我的武汉》《我们》《永远和人民心连心》《永远记住你》《笑迎彩虹》等。
这些歌曲在内容上均表达出了“抗疫精神”:逆行者们舍生忘死的意志、中华民族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以及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生命至上的原则。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一般带有“众”
收稿日期:2020-07-09
作者简介:张力威,女,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武汉430060)。
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月28日在湖北武汉新闻发布会中的发言。
②该数据为笔者2020年2月至6月的统计结果。文章编号:1003-7721(2020)04-0011-08
乐者于心感物而动
——赵曦抗疫歌曲《生命》的创作手法分析
张力威
摘要:文章以作曲家赵曦的抗疫歌曲《生命》为分析对象,从创作动机与现实意义出发,对作品中的引用手法及音高组织手法等创作特点进行分析与归纳。其中,作曲家在歌曲中引用《梅花三弄》除具有引申含义之外,也借由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同时,作品在音高组织手法上呈现出方言调值与旋律音调相关的特点,基于传统下的和声手法体现出词曲的共通之处。
关键词:赵曦;抗疫歌曲《生命》;引用手法;音高组织;调式交替
中图分类号:J614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06/jki42-1062/j.2020.04.002
纸云烟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通俗”“流行”等标签的歌曲,常常被认为“情”胜于“理”,更多地是对歌曲的感性认知以及对歌词的解读。但事实上,许多作曲家在创作时运用了专业技法,并进行了精巧设计,以提升作品的艺术品格与感染力,赵曦创作的抗疫歌曲《生命》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一、《生命》的创作概况
《生命》于2020年2月7日创作完成,由张鸿毓作词、赵曦作曲,余惠承、丁金源演唱,李云鹏配器,严吉混音,张燕统筹。歌曲除了在国内外的主流视频网站及音乐平台发布外,同年3月还参与了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起的“抗‘疫’战歌,音乐助力”原创音乐作品征集活动,并入选“方舱之声·公益征集展播”。
诗歌《生命》写于2020年1月春节期间,提及创作初衷,张鸿毓说到:“大疫当前,恰恰我在外未回武汉,总想做些什么,可心有余却力不足,唯一冲动我的是创作,于是就有了《生命》,算是安了一点心。”③在歌词第一段与第二段的首句(见表1),张鸿毓频繁运用词首为开口呼的词汇——长江、奔腾、炎黄、耕耘、豪情、撼动、苍穹等,发音明亮饱满,便于演唱。“呼啸的寒风”“今天的阵痛”与“八
方的深情”“明天的黎明”分别是对此次疫情的发生、人民的齐心协力等意象化的表达,而“握手呵护明天的黎明”又饱含着词作家对战胜疫情的渴望。
表1《生命》歌词④
歌词
第一段
长江奔腾着炎黄的热血,
大地耕耘着华夏的豪情。
昂首面对呼啸的寒风,
握手呵护八方的深情。
啊祖国!让我如此的坚定,
啊祖国!是我永远的生命。
第二段
豪情撼动着苍穹的宁静,
热血凝聚着人间的温馨。
昂首何惧今天的阵痛,
握手呵护明天的黎明。
啊祖国!让我如此的坚定,
又见炊烟升起啊祖国!是我永远的生命。
作曲家赵曦作为专业音乐院校的作曲教师,他创作过诸如声乐套曲《青春的黄昏》(2017)这样具有较高专业性和艺术性的作品。同时,他也是一位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作曲家,创作了诸多贴近生活、立足当下的作品,如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而作的《仰望星空》(2009)、抗震歌曲《亲爱的,我还在》(2010)、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一百周年音乐会”的《三首改编歌曲》⑤(2011)及抗疫歌曲《生命》。
经过分析,抗疫歌曲《生命》在音高和结构两方面均采用了引用手法,并通过细腻的和声语言、歌词的暗喻以及音高的组织,表达了对祖国、
对人民的歌颂以及对疫情早日散去的祈盼。
二、对《梅花三弄》的引用
出于对歌词的理解,赵曦在创作抗疫歌曲《生命》时选用了广为人知的古琴名曲《梅花三弄》的音调,对其音高材料与乐句重复方式进行引用,达到了音高与结构两方面一明一暗的引用效果。
(一)引用《梅花三弄》的精神与文化意涵
“在写《生命》的时候,多个概念同时让我聚焦
③摘自张鸿毓的散文《生命来了》(暂未发表)。
④歌词由曲作者提供,诗歌《生命》(暂未发表)。
⑤这三首被改编的歌曲分别为:《梅花》(原法国作曲家费雷德利克·贝拉曲,赵铭传词)、《秋柳》(原美国作曲家约瑟夫·韦
伯斯特曲,李叔同词)、《七十二烈士墓》(黄友棣曲,佚名词)。
12
乐者于心感物而动/张力威
到梅花的形象上:梅花是武汉市市花,冬季绽放的生命和梅花形象本身所代表的希望与精神,与疫情发生后所祈盼的希望都是相呼应的。在与词作者进行诗歌画面感的沟通时,他也提到了梅花这一形象,所以我很自觉地去考虑怎样在音乐中去
体现这一符号性的东西。”⑥赵曦在《生命》中引用
《梅花三弄》除了体现词曲的共通之处外,还具有展现传统文化与精神内涵的双重示意。一方面《梅花三弄》是中国传统十大名曲之一;另一方面梅花自古以来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见题材,经常以它作为一种意象的表达,借用梅花精神⑦或托梅寄志,或以梅咏人。赵曦在此借用梅花形象的背后,饱含着对时代精神下密不可分的中国精神的赞扬。歌词中用“黎明”来隐喻疫情的结束,音乐中也借由琴曲曲调及“三弄”的重复手法隐喻中华民族在疫情下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精神。
其实赵曦以《梅花三弄》为引用材料,在他的创作中已不是首次。在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一百周年音乐会”而改编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梅花》以及应台湾长笛演奏家吴正宇之邀而作的无伴奏长笛独奏《三弄》中,均运用了琴曲与笛曲《梅花三弄》的材料。因此笔者认为,他在《生命》中再一次借用裁冰剪雪的梅花形象,除贴合当下创作动机外,也是他内心所向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与梅花高洁之志和孤寂之感的相互交渗所
产生的共鸣。赵曦多次在作品中借用《梅花三弄》,是一种人格与艺格的统一体现,也是文人风雅精神的外在彰显。
(二)对《梅花三弄》音高材料的引用在歌曲创作中使用引用手法,赵曦已不是第一次。在2017年,他创作的艺术歌曲《对她说》中,“穿插引用了电影《对她说》(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作品)中的《鸽子之歌》,试图表现‘诗人’与
‘曲作者’不同个体情感间的交错与共鸣。”⑧
《生命》中引用《梅花三弄》的手法,与歌曲中常见的、作曲家本人惯用的引用手法不同:在《对她说》中,赵曦将引用材料《鸽子之歌》直接附着于人声旋律中;而在《生命》中,考虑到整体风格、表现力与可唱性问题,音高材料的引用只出现在前奏、间奏与尾奏中。笔者根据引用部分与琴曲的音高关系,将它们分为改编引用与直接引用。
1.改编引用
在抗议歌曲《生命》中,前奏和间奏的旋律声部(见谱1、谱2)以及尾声的前半部分(见谱3),均采用了改编引用的手法。对比谱5中的直接引用,谱1至谱3在旋律上作曲家只保留了琴曲泛音曲调的
骨干音(见谱5),在节奏上总体保留了抑扬格的节奏律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作曲家细腻的创作风格。
谱1《生命》前奏中的旋律声部(第2—10小节
⑥引自笔者2020年6月13日对赵曦的采访。
⑦耿红凯、
李庆卫的《梅花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致性研究》一文中将“梅花精神”内涵根据一些代表性论述归
纳为“爱国主义”“自立自强”“坚贞不屈”“互助团结”“乐于奉献”等。(耿红凯、李庆卫:《梅花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致性研究》,《中国园林》2020年S1期,第18-20页。)
⑧赵曦:
《对她说》,张执浩诗,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相关研究可参见刘涓涓:《引用、综合与融合——赵曦艺术歌曲〈对她说〉的音高组织及其风格特》,《黄钟》2019年第4期,第20-28页。
13
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谱2《生命》间奏中的旋律声部(第55—62小节
谱3《生命》尾声中的前半部分(第92—99小节
2.直接引用
歌曲的尾奏从结构上明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第92—99小节,由人声声部采用改编引用
的手法;二是第100—106小节(见谱5)。对比琴曲的泛音段(见谱4),赵曦使用了直接引用音调的方式,用古琴完整再现了琴曲泛音主旋律曲调。
谱4
琴曲《梅花三弄》泛音段
谱5《生命》尾奏后半部分(第100—106小节)
中的直接引用
注:方框中为琴曲《梅花三弄》泛音曲调的骨干音。
(三)引用的暗示原则sold out
如果说《生命》中前奏、间奏与尾奏的音高材料是作曲家赵曦对《梅花三弄》的明确引用,那么
他对于泛音曲调的引用次数以及对主旨歌词重
复三次的处理,就是采用了“暗示”⑩
的方式,与琴
曲中“三弄”的手法形成既定的联系。《梅花三弄》中的“三弄”是指将泛音曲调在古琴不同的徽位
⑨乐谱引自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北京古琴研究会编:《古琴曲集》(第一集),吴景略演奏、许健记谱,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⑩据
《现代音乐中的复风格倾向》一文中提及:“暗示原则,它表现为一种更加精细地暗示含义,它并没有遵循约定俗成的引用界限,但也没有超出引用的范围。分类在这里是不可能的……”([俄]A ·施尼特凯:《现代音乐中的复风格倾向》,李应华译,《人民音乐》1993年第3期,第44页)。另《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风格史》第十九章中的“引用与拼贴”一节说到:“贝尔格……甚至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靠近结束处的巴赫圣咏和声处理,也是通过它的开始四个音与这部作品基本序列的最后四个音的等同而得到了精心的准备,这种准备也来自对于三度和声的持续暗示。”([美]罗伯特·摩根:《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风格史》,陈鸿铎等译、杨燕迪等校,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版,第432页。)笔者认为赵曦在此处的处理方式同样作了精心地安排且没有超出引用的范围。
梁博是谁的儿子14
乐者于心感物而动/张力威
上重复三次。在琴曲中,三次重复的泛音曲调既
有结构上的意义,又带有标题性的意义。
歌曲中,赵曦首先将泛音曲调在前奏、间奏
与尾奏三个结构处分别进行了引用,这是琴曲中
“三弄”手法在结构意义上的体现。其次,作曲家
还对歌词进行了一定的处理。歌词的中心句是
“啊祖国!让我如此的坚定,啊祖国!是我永远
的生命”,其中后半句是点题句。赵曦将这句歌
词在B段(第34—50小节,见表2)中完整重复了
一次(即B段中的c’),随后又将歌词后半句单独
重复了一次(即B段中的c’’),使“啊祖国!是我
永远的生命”这一点题句在B段中共出现三次
(即B段中的c、c’与c’’)。而作为整体的B段,在
全曲中亦重复出现了三次。
表2《生命》的结构、表情、力度与调性布局
结构前奏
第一部分
间奏
第二部分
尾奏
乐段
A
B
A
B
B
乐句
a
a’
b
b’
c
c’
c
c’
c”
重复
小节
1
18
22
25
29
34
38
42
46
50
54
71
100
表情
稍快、流动地
抒情地
坚定、内敛地
温暖、肯定地
开阔地\
激动地刮着风的夜
重复
虔诚地
力度
p-mf-mp
mp-p
mp-mf
f
mp
步步高广告曲重复
p
调性
D 乐句以及乐段的重复在创作中本是一种常
见手法,但歌曲《生命》在引用了《梅花三弄》曲调的前提下,又有着三个结构处的引用、中心句重复三次以及乐段重复三次的处理,这就与琴曲中“三弄”的特征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数字象征。
三、音高组织的特征
赵曦在歌曲《生命》中除了使用引用手法来切合歌词主旨外,在音高组织上也体现出了词曲共通的特征。根据歌词内容的层次及重复的特点,赵曦将歌曲结构定为二段曲式及乐段重复,并带有前奏、间奏与尾奏。《生命》句法上总体呈现出“句句双”(a a’b b’c c’)的特点,这也对应了歌词的结构关系。其中a’和c’均在保持节奏与落尾音不变的前提下,采取音高上的变化重复。
(一)依字行腔
歌曲《生命》的主题深情且宽广,并带有明显的五声性特征。第18小节旋律从#F角音开始,经过8小节的环绕型旋律后,再次回到#F角音上。不仅如此,笔者在经过反复哼唱与对照武汉方言声调之后,发现赵曦在《生命》中还运用了“依字行腔”的手法。
表3为武汉话与普通话的五度声调对照表。与普通话相比,阳平低降升,上声高降,去声中升。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两个比较常见的调值误差:一是武汉话的阴平受到阳平与去声的上扬音调影响,会形成45的上扬调值;二是武汉话的阳平字在连读时,经常会存在省略上扬的情况,例如213只会有21的调值。在单字声调上,除入声字外(入声字全部转为阳平)基本可参考表3的调值。当多字连读时,会有变调的现象。
表3武汉方言与普通话声调对照表
北京
汉口
阴平
55
55
阳平
35
213
上声
214
42
去声
51
35
如表4所示,这些音调足以说明赵曦在设计歌曲的音高走向时,并不是对应普通话的声调,而是与武汉话声调相一致(见表4、谱6)。
歌曲《生命》中存在的武汉话变调现象有:上声字单读或者在语句的末尾时保持原调,其它情况变调为33。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编:《现代汉语》(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77页。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