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精选3篇)
  春江花月夜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窦骁胸毛  教学难点: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马徐骏个人资料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 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 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 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
、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习:(作业)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春江花月夜教案2
  教材分析:
whiteflag
  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春江花月夜》是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这首具有中国特的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面都有一个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G乃归舟、尾声。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教学重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教具:
  录音机、录像机、磁带、录像带、钢琴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中国古曲,这首作品我们每个同学都听过。有同学会问:“老师为什么会这么肯定地说呢?因为我们每天在上课间操时,都要做一套太极操,这套操使用的音乐就是今天我们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你们猜猜这首乐曲的曲名是什么?《春江花月夜》
  二、《春江花月夜》作品简介:(8分钟)
  “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琵琶独奏曲,早在1875年前即有传抄本,距今1999年,同学们算一下已流传了多少年?学生答:“1999-1875=124年”。原曲名为《夕阳箫鼓》,并列有一系列的小标题如:夕阳箫鼓、花蕊散回风、关山临却月、临水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一些音乐家将这首曲子改编为丝竹合奏,取名为“春江花月夜”,并组合若干段落,每个段落都加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请同学们打开书P14页,划下各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
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G乃归舟及尾声。新中国成立以后,音乐家们又在丝竹合奏曲的基础上,将此曲编配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
  三、《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特点:(20分钟)
明天会更好的简谱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看P14页谱例: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这段主题,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四、欣赏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5分钟)
  五、小结: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国共产党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六、作业: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春江花月夜教案3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有什么好听的新歌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
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盛开的牡丹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人才辈出、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