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革命之路作文
冼星海,广东番禺人,1905年出生在一个贫苦渔民家庭。冼星海酷爱音乐,并得一位留德音乐教授指导,17岁便登台独奏单簧管,获“南国箫手”美誉。后在田汉等左翼进步文艺工作者的影响下,冼星海参加了“南国社”,以现实斗争为题材,创作了很多音乐作品,被人称为“时代的镜子”。
1929年秋,冼星海离沪赴法勤工俭学。初到巴黎,星海曾到饭店当堂倌,到浴池替人修指甲,在咖啡店里拉琴。在此期间,他以自已亲身体验的困苦生活为题材创作的一部名为《风》的作品,获得世界音乐名家的好评。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进入巴黎音乐院高级作曲班,成为该班历史上第一名中国留学生。
冼星海在巴黎经过6年的学习深造,于1935年回到上海。
当时,我党早期著名的作家、理论家钱亦石正在上海从事著译和教学,他非常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冼星海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钱亦石、田汉、贺绿汀等的影响下,冼星海创作了大量反帝、反封建的音乐作品。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烽火燃遍全国。冼星海和许多革命文艺工作者组成战时移动演剧队。当年8月从上海出发,先后到苏州、南京、郑州等地,用艺术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同年10月抵达武汉。
夏河洛洛分手冼星海与钱韵玲的初恋
钱韵玲(1914-1994),出生在湖北咸宁乡下,从小随父亲钱亦石在上海读书。七七事变后,钱韵玲毅然离开父母回到家乡湖北,在武汉第六小学任音乐教师,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她加入了“星海歌咏队”,被选为武汉七人音乐委员会委员之一,因而结识了冼星海。
当时冼星海在武汉,既是顾问,又是指挥。冼星海夜以继日地深入到长江两岸的广大乡村、工矿、学校、兵营,教唱抗日革命歌曲,用歌声激励人民投入抗日洪流。在这些热火朝天的日子里,冼星海创作了《保卫大武汉》、《救亡对口唱》、《到敌人后方去》等大量革命歌曲。钱韵玲也废寝忘食地随同冼星海战斗在抗日救亡第一线。在工作中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冼星海一直不知钱韵玲是恩师钱亦石的女儿。
关山酒1938年1月29日,钱亦石为革命积劳成疾在沪逝世。《新华日报》发表了消息和悼念文章。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郭沫若、茅盾、田汉等195人,和全国抗战救亡总会筹备会等32个团体发起召开追悼钱亦石先生大会。这个追悼会于2月27日在汉口举行,冼星海亲为挽歌作曲并指挥大家唱挽歌。这一天,冼星海写了篇日记送钱先生的挽联16字:“不灭的火,永生的石,同垂不朽,亦血亦铁”。
“早上在市党部指导‘业余’、“星海’、“三八’歌咏队唱“钱亦石挽歌’。下午1时开会,先由主席宣布:一、奏哀乐;二、唱挽歌。其后孔庚、沈钧儒、邹韬奋、张西曼等相继演说,情绪相当的庄严…他的女儿韵玲是在我的歌咏班里学习;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她是亦石的女公子。今早她把我作的挽歌送上来,我偶然问她亦石先生是她何人,她含着泪答:“是我父亲’,悲伤到不能成声。这个印象给我非常深刻!”
共同的革命理想,使他们之间的感情逐渐发展,不久便萌生了恋情。7月20日,他们在田汉等人的主持下正式订了婚。冼星海与钱韵玲双双赴延安。冼星海原来曾读过《抗战中的陕北》这本小册子。他认为延安才是新中国的希望所在,因而非常向往延安。1938年9月,他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邀请电报,高兴地对钱韵玲说:“我们去延安吧。”
这年11月,冼星海和钱韵玲双双离武汉去延安。虽然路上历经不少险阻,但他们心心相印,在途中结成终身伴侣。到达延安后,他们受到党中央有关领导和“鲁艺”全体师生们的热情接待,还为他们举行了欢迎晚会。
在延安,他们像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延安许多知名的文艺界人士,如鲁艺院长沙可夫、主任吕骥以及丁玲等都到他们住地来看望,欢迎他们夫妻的到来。随后,冼星海在鲁艺任教,钱韵玲成为鲁艺音乐系高级研究班研究生。从此,他们开始了革命的新生活。1939年7月,星海正式担任鲁艺音乐系主任。
我好累冼星海有一套独到的教学方法,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冼星海在教学生作曲时,常让学生随意选择一首歌词谱曲。据当时在鲁艺音乐系学习的音乐家李回忆,一次上课时冼星海把她作的曲子唱给大家听,并且一边修改一边讲解。他形象地启发大家说:“你们看,这像一个小女孩梳了两条小辫子,一边唱一边跳。”在他的启发下,学生们学作曲的热情大增。冼星海还经常在学生们的作业上写评语。
李说她至今还保留两三页写有批语的作业,成为一份珍贵的纪念。冼星海来到盼望已久的革命圣地,觉得如鱼得水,创作激情更加旺盛。他充分吸收我国民族音乐特点和风格,
从理论和实践上寻具有中国风格且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音乐创作道路。仅半年多时间,便创作出近百首题材多样、风格各异、结构多变的优秀音乐作品。其中闻名于世的《黄河大合唱》就是他此时在延安“用小盆炭火取暖”谱写出来的,演出后震动了延安。翌年5月,听了由他亲自指挥的《黄河大合唱》,热情鼓掌,并连声称赞道:“好!好!”不久,他又以此歌欢迎周恩来回到延安,周副主席听完后亲笔题赠冼星海:“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1939年6月14日,冼星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宿愿。
1939年是冼星海同志在延安最繁忙的一年。除在鲁艺教学外,几部划时代的作品,如《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三八大合唱》、《军民进行曲》等,都是在这一年创作完成的。
夫妻天各一方
为你写诗1939年8月5日,冼星海与钱韵玲的孩子妮娜出世了。第二年的5月,冼星海受组织派遣,去苏联考察音乐。行前,亲切接见了冼星海,鼓励他为民族解放而奋斗。鲁艺的师生们为冼星海开了欢送会。
临行那天,大家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冼星海送行。钱韵玲抱着未满周岁的小女儿妮娜和送行的人一直送到飞机场。从这以后,冼星海便和爱人、孩子天各一方。1941年,由于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冼星海被卷入残酷的战争生活,从此,他和钱韵玲便音断信无。
1945年11月初,钱韵玲去东北前夕,在延安一次文艺联欢会上看演出,拉着妮娜的小手说:“这次去东北,你爸爸可能等在那里啰。”谁知尚未出发,钱韵玲却意外地收到了冼星海在苏联不幸病逝的噩耗。
为了继承冼星海的遗愿,从此以后,钱韵玲便致力于儿童音乐和众歌曲的创作,这是冼星海生前对她的厚望。为此,她倾注毕生心血,即使在病中也不辍笔。几十年来,她创作并发表了数百首广为人民喜爱的儿童歌曲和众歌曲。爱向著我来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