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赣南采茶戏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
贾樟柯老婆
        1 调研背景与目的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著名的本土戏曲艺术之一,是在民间彩灯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形成于清代中晚期。赣南地区盛产茶叶,每当收获之时,劳动人民便会上山采茶,同时唱起山歌来唤起劳作的热情。这种在茶区流行的山歌被称作“采茶歌”,后逐渐发展,演变成为有人物和情节的民间小戏,又叫“三角班”,于清末最终形成赣南采茶戏。赣南采茶戏的语言多为客家话,少为赣州话,语言诙谐幽默,气氛轻松活泼,载歌载舞,音乐的乡土气息浓郁,表现的内容多为农村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深受众喜爱。传统采茶戏的代表作有《睄妹子》《补皮鞋》等,现代采茶戏的代表有《山歌情》《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一个人的长征》等,现代采茶戏还先后荣获了“‘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赣南采茶戏形成之初其内容多源自乡村生活,但后来内容多讲男女之情,由于其内容贴近生活,曲调优美,载歌载舞,因此,较其他戏种有更顽强的生命力。民国时期受西方戏剧的影响,赣南戏曾遭到打压,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戏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赣南采茶戏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奄奄一息的赣南采茶戏重获新生,发展迅速。改革开放初期,受到全球各种艺术
形式的冲击,年轻一代逐渐对这门源自生活的传统艺术失去兴趣,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人数也急剧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戏曲实施振兴工程,赣南采茶戏也正迎来新的机遇。该次调研将从赣南采茶戏自身着手,同时通过网络调查分析其流行趋势,最终得出赣南采茶戏在其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使赣南采茶戏这朵开放的山茶花更加艳丽夺目。
        2 调研活动
        网络问卷调查以及走访调查。
钻石钻石亮晶晶
        网络问卷调查:全国民众走访调查:文艺工作者、文化馆干部、社区文化志愿者等。
        3 结果分析
        虽然赣南采茶戏为江西省最具代表性的戏种之一,并早在2006年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因该剧种属于小剧种,因此推广程度不高。问卷结果显示,除个别地区没有采集到数据外,全国地区的数据整体上显示,很大比例的受访者都听说或观看过除赣南采茶戏外的其他戏种,说明我国民众还是比较了解我国的传统戏曲文化。但是就赣南
采茶戏来说,则呈现相反趋势。比较了解赣南采茶戏的人并不多,仅有少部分人对赣南采茶戏略有耳闻,大部分是完全不知道有赣南采茶戏这种戏种。民众普遍没有观看过赣南采茶戏,大都停留在“耳闻”阶段,而非“眼见”。96.32%的江西受访者表示知道或了解赣南采茶戏,仅有3.68%的江西受访者没听说过赣南采茶戏。81.26%的江西民众观看过赣南采茶戏,比例和其他省份相比是最高的。
        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民众的思想得到解放,文化生活也更加多元化,外来的音乐舞蹈等给中国传统戏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民众普遍认为,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的戏曲文化接受度不高。问卷中对年龄段分析的结果给予了另一个思考方向。
        如图1所示,尽管问卷结果显示所有戏种都有观众年龄老龄化的趋势,但“老龄化”并不严重。37.50%的20岁以下的年轻人表示看过完整的戏剧,在20~30岁的年龄段比例更是超过了一半。同时,在不限制观看戏曲完整度的情况下,就是否听说或观看过除赣南采茶戏外的戏种而言,并没有呈现老龄化的趋势。以上两点说明,年轻一代可能并没有大家想的那样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关注度太低,但这仅是针对除了赣南采茶戏外的其他戏种而言。是否听说或观看过赣南采茶戏对年龄段的统计分析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还是会想你
        如图2所示,赣南采茶戏观众呈现“老龄化”的趋势,尤其是20~30岁年龄段的青年对赣南采茶戏的认知度比20岁以下的年轻人还要更低,可能原因之一是近些年来,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为重视,并开展了相关活动,提高了赣南采茶戏在更年轻一代中的知名度。然而在对观看过赣南采茶戏的民众的调查中发现,民众对赣南采茶戏的喜爱程度按年龄的递增而递减。数据所显示出的差异,值得我们去反思:为什么其他剧种在年轻人中更受欢迎而赣南采茶戏却在失去年轻一代的观众?是赣南采茶戏本身的问题,还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剧目及优秀剧目普及、宣传力度不够?
再见阿郎歌曲        起源于农村,讲述农村人民生产生活的赣南采茶戏却更受城镇人民的欢迎,不仅是赣南采茶戏,对除赣南采茶戏外的其他戏种的调查也呈现出这一趋势,这似乎和大多数人的印象不太一样。城镇化主要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镇,观众的城镇化说明赣南采茶戏的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在城镇有递增趋势,但这一现象的背后也反映了不少的问题。赣南采茶戏如今已发展成为一门艺术,而不仅是局限于以前的采茶歌。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较城市落后,农村的中小学对于艺术方面的课程教授的不多,艺术教育仍是一个盲点,导致赣南采茶戏在农村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农村的传承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根据问卷中显示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文化娱乐方面享受性消费的差异,可见农
池间晶子
贾晓晨电影村居民在这方面的花销还是较少的。农村整体水平较落后,农村的恩格尔系数较城市的高,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开销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在文化方面支出较少。这决定了农村民众不可能在艺术方面开销太大,也就不会经常买票去观看采茶戏,或是学习一些赣南采茶戏了。
        如图3所示,结果显示会赣南采茶戏的人较少。赣南采茶戏中更容易被民众学习的是音乐,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根本不会戏中的音乐或舞蹈,仅仅只是停留在认知阶段。在假设各方面条件充裕的情况下,各个受访者对是否愿意学习赣南采茶戏的回答则凸显了赣南采茶戏继承形势严峻:希望能系统学习赣南采茶戏的民众只占11.88%,有31.35%的受访者表示不想学,大部分表示只愿意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或是音乐,这说明只靠普通民众把它系统地传承下去是行不通的,应该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出台长期保护措施,鼓励专业剧团创作精品力作,不断进行推广、持续开展采茶戏定向生培养及采茶戏进校园活动。而对于普通民众,则应在众中推广普及赣南采茶戏的相关知识,让他们都能唱一曲或是舞一段。
        理解戏剧的语言是理解其内容的基础。赣南采茶戏中的语言主要是以客家话为主,少
数传统戏和部分现代采茶戏中使用的是赣州话。但客家话和赣州话的使用范围有限,就全国地区来讲,懂客家话或赣州话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在学校接受的都是普通话的教育,日常生活中用的也是普通话,懂方言的人数越来越少。民众对戏中语言的理解呈现明显的年龄差异,30岁以下的受访者能理解客家话和赣州话的并不多,还有部分是完全不理解这两种方言的,大部分只能理解其中的一种。另外,在对观看过赣南采茶戏的民众不太接受赣南采茶戏的原因的调查中发现,32.26%的受访者表示无法理解戏中的语言,这对观众理解戏剧内容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观看时的情绪。这是赣南采茶戏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首先,现代剧目的优秀剧本为数不多。流传较广的都还是以前的传统老剧目,现代创作的新剧目较缺乏;其次,剧本创作人员严重缺乏。近年来,戏曲编剧力量的缺乏是困扰各艺术团体的问题之一,一名较为成熟的编剧的成长时间为10~15年,而目前专业剧团从事编剧专业的人员也是少之又少,专业院团基本没有专职编剧。因采茶戏市场有限,业余的剧作家更是极少。有组织地、长期的创作专业培训较少,目前只有极为有限的老一辈的采茶戏剧作家仍坚持剧本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