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音乐兴趣使音乐教学得到升华
《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达到 “以悦助情,以趣激情”的目的。一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经说过:“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就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因此,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兴趣 ; 情境 ;激发 ; 参与 ; 能力
让“激趣”成为音乐教学中的主旋律
音乐是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之一。是启迪儿童心灵、开发儿童智力的“金钥匙”。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与能力的一种反映。《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托尔思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从而达到 “以悦助情,以趣激情”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武侠片头曲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下面来谈谈我的一点认识,与大家一起分享:
1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音乐教学情景,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兴趣,也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能自始至终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如:在教授《大海啊,故乡》一课中,教师先播放一段音乐,给学生创设一个身在海边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大海的气息,这样在学生积极的参与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趣引思,以趣明理。
课例:(师)听,这是什么声音?(教师播放相关的音响)
贾文龙幸福歌(学生闭眼聆听回答:海浪声,海风声,海鸟声,还有从远处驶来的油轮汽笛声……)
(师)对了,这是海的声音。好,下面大家睁开你们的双眼,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同时教师播放各种关于大海的美丽图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海吧,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那大海的美丽!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jump then fall
几句简短的导言,就把学生们带到了童话般的想象中,再加上歌曲优美的旋律,一下就勾起了学生们的欲望。
2 主动参与,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向学生讲一些培养音乐兴趣方面的知识或小故事,多欣赏一些优秀的歌曲或乐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育活动中。不少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此,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参与教学的能力。如:在欣赏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不注意参与活动的设计,只是给学生听听音乐,对作品进行简单分析,便算完成任务,这样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便会抑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可接受性,以及教学条件,设计出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如随音乐律动,用打击乐器参与伴奏,听辨乐器的音,指出乐曲的基本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或者谈谈聆听作品后的感受,用短文形式写出乐曲所描绘的情景,也可以用彩笔勾勒出音乐所描画的画面。这时学生不但在“动”中学到了知识,感受了音乐的美,更提高了他们对乐曲的喜爱,同时也做到了,音乐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整合,不仅突出了
音乐文化的主线,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也拓宽了知识視野,并以艺术化的方式促进相关学科的学习。
在《过年了》这课的设计中,由于歌曲本身就很喜庆,音乐也很明快,单让学生去听就能体会到过年的喜悦之情,但是听两边过来,学生的兴趣就随之减弱了,这时,教师进一步安排学生参与活动,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教师安排学生分组配合:一组用“咚”代表鼓,一组用“呛”代表镲,一组用“哒”代表木鱼、响板等乐器的声音。让学生在歌曲出现相应的声音时加入自己的动作,同时嘴里念出相应的声音,(手上模拟的是相应乐器的演奏方式)练习之后在让他们到自己相应的乐器,再和歌曲相配合。通过这样安排,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同时也了解了各种乐器,还增加对乐曲的理解和体验。
火苗歌曲
3 实践探究,增强兴趣
somewhere i belong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组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音乐新课程标准》写到: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地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与情感。音乐课就应该做到这一点。
在讲授《唱脸谱》课设计中,因为歌曲中蕴涵了很多京剧文化,我就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相关知识,作为——小知识、大探索——环节的内容,学生的兴趣激昂,课下积极探索,课上踊跃发言,惟恐不能把自己的探索与大家分享。这样安排不但很巧妙的完成了教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主要让学生在无意中增加了对国粹——京剧的了解和喜爱。
现在我们用的教材,在每册中都安排了不同地域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章节,为了让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有个完整的认识和对比,我对每届的毕业生都会进行一堂“民族音乐大荟萃”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记得在一次讲解中,我曾问学生对我国的民歌了解多少?会唱几首?结果出乎我的意料,能回答上来的同学很少。他们不能把这几年所学的知识完全统一在一起,更不能做出一个准确的比较。这时我把事先录制好的,针对不同省份音乐的片段,配合着相应的画面,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如:内蒙古民歌《银杯》、《天堂》、《敖包相会》;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大阪城的姑娘》、《青春舞曲》;藏族民歌《走进西藏》;山西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河北民歌《小放牛》;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安徽民歌《采红菱》;湖北民歌《龙船调》;江西民歌《十送红军》、《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等。听着不同地区的民歌,看着漂
亮的图片,同学们倍感新奇,尽管他们对一些歌曲不太熟悉,但总能听出不同的风格,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已经钩起了他们学习的欲望,“为什么每个地区的音乐都不一样?这和当地的文化有关系吗?”随着问题的出现,并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是老师的讲解也有一种不能满足他们渴求的欲望,于是我让学生们参与到探索实践中来,他们利用网络很快的就解决了自己感兴趣的疑问,而且把自己的收获也都很快的传递给了其他的同学,同学们不但掌握了民歌的起源、发展,民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且对各地区有了初步的了解,问题解决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通过类似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们能自然而然地走进音乐,并试着自己去探索、去领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音乐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并得到巩固,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引导学生在旋律与歌曲美的天地中充分汲取营养。就放在了音乐教师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