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作文
【篇一:云南丽江古城导游词【作文】】
一米阳光组合
美丽的丽江古城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美丽的丽江古城。 我是今天的导游员,大家叫我王导就行了。在今天的行程中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对我讲。  大家是不是第一次到丽江来啊?好,我们现在就去揭开丽江神秘的面纱。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丽江古城。也许游客们会问我,城门在什么地方。其实啊,丽江古城是没有城门的,这是因为纳西族的头领姓“木”,如果加上城门和城墙的意思就是“困”字了,所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没有建筑城门和城墙。
游客们跟紧了,进入城门,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飞架有354座桥梁,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形式有廊桥、石板桥、木板桥等。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等等,映雪桥的说法,就是从大石桥传来的。
游客们,我们现在来到了丽江古城中最有名的街道:四方街。跟我走,看!这条四方街如蛛网般交错的,东南西北各有一条出路,这样说明这条四方街很繁华。你们发现了吗?地面是由五彩石铺成的,踩一踩就会发出非常清脆的声音。
游客们,丽江古城还有一个特别习俗,那就是放河灯。放河灯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使家人在今后日子里吉祥如意、心想事成。听了这一个传说,赶快放一盏河灯许一个心愿吧。
游客们,你们累了吗?让我带你们去客栈逛逛吧!来尝尝丽江古城的特小吃——鸡豆凉粉,还有猪膘肉、腊排骨和纳西烤鱼等等等等,说的大家都馋了吧,那就开吃吧!
游客们,丽江古城到处有美丽的景,说也说不尽,希望你们会喜欢这些,欢迎下次再来。
  第 1 页 共 1 页
【篇二:纳西族教育史】
纳西族教育的历史研究
郭羡妮老公
摘要
纳西族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拥有同样悠久的教育史。从春秋时期一直到现在,一共几千年的时间按,纳西族的教育有其独特的民族特,东巴教育是纳西族跨越时代的最优纳西本民族特的教育。此外还有寺庙教育等。纳西族最大的特点是她有自己的古老的象形文字,有用这种文字写成的纳西经典——《东巴经》,而且在今天,这种文字还活着,纳西的智者——东巴,还在用它举行法事,为人民解决一些问题。经过长久的时间,这样的文字仍然能保存下来,并沿用至今而没有被汉文化同化,不可谓不是纳西族教育的影响作用。
苦茶歌词 关键词:纳西族,教育,东巴,丽江
引言
烧包谷下载 纳西族作文么古羌族的一支,公元前7世纪脱离众羌南徙,开始新民族的形成,纳西族教育的历史和纳西族的历史一样悠久。本文通过纳西族形成后开始到现在的教育的研究,来了解纳西族教育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纳西族的学校教育起步比较晚,比中原地区晚两千
年有余,而今天,纳西族的文盲率比汉族还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解雇有呢?研究纳西族的教育就可以回答这一问题两。东巴教育在纳西族的教育中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纳西族,历史上曾被叫做摩沙、摩娑、麼些、么些蛮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厂里后,改称纳西族。本文主要通过纳西族教育的历史来研究丽江的纳西族的教育。
正文
春秋、隋唐时期,在纳西族历史上可以叫做远古时期,在这个时期,少年在老一辈的指点下熟悉房门牛羊、制作生产工具等基本的生活技能。远古的纳西族教育包括衣食住行、婚姻、伦理、等各方面的教育。这个时期,纳西族的宗教东巴教的雏形已经形成。已经有了青年礼教育,在满12周岁的儿童在正月初一举行成年礼。
古代纳西族比较系统的、有文字的教育大概始于隋朝。从隋朝到雍正改土归流,大约1100年的纳西族社会基本上是奴隶制社会。改土归流后,流官知府杨馝才彻底废除奴隶制。这段时期的教育主要有东巴教育、寺庙教育、木氏土司家族的教育和社会教育四类。其中,寺庙教育起步较晚,唐朝才有寺庙;木氏土司家族的教育属于统治阶级的教育。
belle sebastian
纳西族与其他民族的最大区别就是纳西族至今仍有人使用本民族古老的象形文字——东巴文。用来书写纳西族的经典——《东巴经》。掌握《东巴经》和东巴文的人被称为“东巴”。据考证,东巴文创于隋朝或更早一点,因此,纳西族最早的比较系统的教育应该就是东巴教育。东巴教育是纳西族跨越时代的最具有纳西族特的教育,它起于东巴文化的创始是,一直延续到今天。东巴教育分为两类:培养新东巴的教育和东巴对纳西族民众的教育。 每一个纳西族的男性同胞都有同等的资格接受学习成为东巴,不问智力、家庭出生等,他们可以一个老东巴学习成为新一代的东巴。东巴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在纳西族的教育上来说是内容最丰富的教育。大致有:
1、学习《东巴经》。
2、学习音乐、舞蹈。
3、学习绘画。
4、学习扎草人、草马等,法事上要用。
5、学习做木偶,捏酥油花、面偶等酥油制品。
6、学习所有作法事的程序、礼仪等。
7、学习造纸、造颜料、墨水等。
8、学习制作、使用各种道具和法器。
要学会以上各项,一是需要时间,二是要智力,还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所以虽然说东巴在收学生时是没有具体的要求,但实际上还是要学生家庭经济允许才有可能学习成为东巴的。投学的学徒,拜东巴为师,没有专门的礼节,从小就开始,白天在东巴家,晚上就在灯下学习《东巴经》。教学是在生活实践中完成的,一个东巴要得到社会的认可,还必须到中甸的白地去向当地的大东巴学习一段时间,因为最早的一个大东巴丁巴什罗晚年在这里活动,并死在白地。
东巴在做法事时,也是在进行一种教育,即对人民的教育。这种教育可以算作是社会教育的一种,但它是用《东巴经》进行的,是具有纳西民族特的一种民族教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纳西族,使用的是纳西语,在还没有寺庙的时候,它是唯一有系统内容的教育,其影响的广泛在后来有了寺庙的时候,也是最大的。这种教育的内容有:
1、历史教育。
2、地理教育。
3、民族团结教育。
4、道德教育。包括理想教育、团结互助教育、说话要讲信用、伦理教育、孝敬父母教育等。
5、自然知识教育。
林夕自传
6、学习长辈。
7、东巴的作用与如何让对待东巴。
8、如何准备祭祀。
9、哲学思想。
10、美育。
11、生产知识。
12、文学教育。
13、医药卫生教育。
14婚姻、恋爱自由的教育。
15、性教育。
龙梅子 在一年多次的东巴活动中,好奇的人们一次次。一年年地反复学习、观看,自然而然地久学到了许多只适合,同时,信仰也慢慢地深入骨髓。
在丽江,寺庙教育也是兴起得比较早的一种教育。从唐朝、宋朝到元朝,寺庙教育集中在北岳庙、普得坛、月均坛和羡陶坛。从四个寺庙的所属来看,当时寺庙教育也表现出了阶级分别。作为统治者的木氏土司及家族有其自己的寺庙,老百姓另有其他寺庙。
明朝时,有余丽江与外界的往来增多,外地到丽江军民府的人不仅带来了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同时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各种寺庙祠堂大量建立。寺庙教育达到极大的
发展,对人民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寺庙教育的内容也大大的丰富了。一些新的内容——儒、佛、道的内容的进入,说明中原和西藏文化的出入和纳西族对汉藏文化的接受,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开始。从寺庙的分布来看,寺庙教育已经相当普及,连离城600里的地方也有了寺庙,表明纳西族的子民在向更大的范围扩展。
清朝时候,寺庙教育得到极大的发展,新建的四面有数十座,其中不仅有官府修建的,还不乏普通老百姓集资修建的。改土归流后的寺庙教育比明朝时期的规模大大地扩展了,到处都是寺庙,到处都有寺庙教育。虽然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的一次打毁坏,但其复兴的速度也是极快。尤其是光绪期间的大建设,官府在建、土绅在建、百姓也在建,还有三者联合在建、喇嘛也在建,真有点全民动员的味道。从内容上看,藏、汉文化的影响也大大加强了。藏传佛教的七大寺,很文化的武侯祠、文昌宫、关帝庙、娘娘寺等也深入人心了。特别是孔子的影响加强了。这些寺庙的修建盛况和人们去寺庙的情况是教育的盛况,同
时又是教育的成果。
木氏土司接受汉教育的起始,估计是在元朝,在开始的时候还很艰难,因为纳西族生活的
地区没有掌握汉文化比较多的人。好在离丽江仅40公里的鹤庆,1271年即建有官学,木氏土司未来路让组人能得到汉文化的教育,派其后代到鹤庆的官学学习学成回来的人又成了其他人的教师。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搞好家族的教育,土知府木公于明嘉靖七年(1528),在黄山建立“木氏勋祠”,并作了《木氏勋祠自记》。
在木公——木增之间,为了搞好家族的教育,木氏土司 在黄山脚下见了藏书楼,取名为“万卷楼“,内藏各处收来的图书,并将其间所作的诗集藏于此处。万卷楼不仅是藏书楼,也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木氏土司家族的教育,开了汉文化在,丽江纳西族中传播的先河,同时,也出了不少有学问的人才。如:木公、木高、木东、木旺、木青、木增,人称“木氏六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