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华锐风电”还仅仅是韩俊良勾勒的梦想。作为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控股子公司大连重工机电成套设备有限公司(下称大连成套)的法定代表人,41岁的韩俊良好不容易才说服背景不一的投资客们掏出7000万元人民币,和大连成套火速组建一家注册资本1亿元的股份制风电公司。
  “引进德国1.5兆瓦风机技术,第一年生产100台,第二年300台,第三年500600台。”韩俊良许愿。
  没多少人真正相信。下注的人——譬如阚治东和尉文渊——只是在中长期看好中国风电前景,而华锐风电又恰恰是当时那个节点为数不多、甚至绝无仅有的投资机会之一。在国内风电设备制造市场80%由外资占据的情况下,白手起家的后来者能有多大空间,谁心里都没底。越是没底,越是撺掇更多的朋友入股。有的甚至是刚从钢材生意中赚了一笔,就被朋友的朋友拉进来。有的不放心,咨询了一圈人,发现风险太大,临阵打了退堂鼓。
  “那些打退堂鼓的,现在肠子都悔青了。”一位投资者告诉本刊记者:“现实比韩俊良当初许诺的还要好,好1倍!”
  2008年,华锐新增装机935台,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403王力宏的依然爱你兆瓦,超越了比它大八岁的金风科技,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七。2009年,华锐新增风电装机容量3510兆瓦,行业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它的最新目标是“五年内挑战全球第一”。
  如果说中国风电制造行业最近五年的飞速发展是个神话,华锐就是神话中的神话。我要变成硬柿子歌曲
  华锐风电2008年便向投资者承诺三年内上市。眼下,它离目标咫尺之遥。本刊记者了解到,华锐风电今年3月向中国证监会递交A股上市申请,8蜗牛与黄鹂鸟简谱17日通过预审,预计9月上发审会,承销商为安信证券。
  年初,大连国资委透露,华锐将发行1亿股公众股(即对外发行10%的股份,此前公司净资本已从1亿元增至9亿元),目标募集资金35亿元,相当于每股定价35元。但今年股市跌幅不小,目前金风科技市盈率只有20倍左右,华锐发行价恐难达预期,但华锐的初始投资者仍可获利不菲。
  这究竟是怎样一家企业?它如何背靠国企装备基地,乘着中国风电的策东风,并搭上四处跑马圈地的五大电力公司快车,在短短几年力克雄疯狂成长?这样的成长能否成
为中国新能源企业的样板,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弯道超车提供动力?又或者,它是否像竞争对手们所批评的那样——“用速度掩盖问题”?
苦乐年华
  在华锐光荣与梦想的感召下,谁将接手这些未知的风险?
火速建厂
投资尚未到位,韩俊良已在行动。边筹备、边融资、边建厂,边拉订单,两年时间,华锐风电火速成立
  华锐董事长兼总经理韩俊良,江苏盐城人,国字脸上架一副眼镜,早几年喜欢将浓密的头发梳成中分,看上去白皙清秀、书生气十足。韩1987年从太原科技大学起机专业毕业,2003年中国府开始第一期陆上风电特许权招标时,韩已是大连重工起重设计院的院长,同时兼任大连成套总经理。熟悉韩俊良的人称,他思维活跃,有创业激情,又善长人际关系,并不甘于做幕后书生。
  他看准了风电,认定府会很快出台鼓励支持国内风电发展的策,外资占据中国风电市场80%份额的局面不会持久,而大连重工起重集团(下称大重起重)是东北重要的装备基地,
在上游部件建造供给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至于技术,可以先通过购买“生产许可证”的方式直接引进国外的成熟机型。这种俗称“买图纸”的方式,缺点是不能随意改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但上手快,适合边做边学。
  时任大重起重董事长的祁玉民支持韩俊良的想法。20014月成立的大连成套成为韩俊良和大重起重风电事业的起点。2004年由这家公司出面,买下了德国Fuhrlander(富兰德)FL1500系列风机的生产许可证。
  这一系列风机由九大部分组成,大重起重可承制增速机、偏航系统、塔架、轮毂、主框架这五大核心部件。此外,大重起重最擅长生产非标准化设备(根据用途自行设计制造的设备),是神六载人飞船发射平台行走机构的设计制造者。“承接风电部件制造,对他们来说并非难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施鹏飞说。
  但资金却是个问题。
  大重起重2001年才由大连重工集团和大起集团这两家老国企捏合而成。摊子大、负担重的老国企很难拿出足额资金,投向风电这个虽有诱惑力却充满不确定因素的新兴行业。
  这时,阚治东恰好通过大连国资委到大重起重。阚治东是证券界元老,曾任深圳创新投总裁、南方证券总裁兼委副书记,20041月南方证券因爆发危机被接管。20063月,阚治东等人因涉嫌操纵证券交易价格被逮捕,但很快保外就医,2007年检察院撤诉。
  赋闲期间,阚治东将目光转向了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他与认识多年的原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一起开始探索投资新能源的可行性。鸡蛋与羔羊
  据接近他们的人士介绍,阚、尉二人考察过光伏太阳能,但认为成本太高,市场承受不了;考察过生物质能和垃圾发电,但认为不易规模化。最后发现,技术成熟、国外有大规模实践、价格又与火电接近的只有风能。2004年,阚的朋友、美国新能源专家鲍亦和来华,带了一个新项目寻求融资,构想是在海上构建像钻井平台一样的浮筏,兆瓦机安在浮筏上。阚等人仍觉风险太大,转而在国内“更靠谱”的风电项目。
  当时,国内风电企业投资机会不多。行业先行者金风科技的增资扩股人满为患;东方电气的风电业务尚未独立,也不打算寻求外部投资者。同样刚刚进入,同时又寻求融资的大重起重几乎是惟一敞开的机会。
  “当时的成功几率,在我看来也就是50%吧。能不赔就不错了。”一位第一批入股的投资者说。当时国内最普遍的机型都在兆瓦级以下,毫无经验的华锐一上来就是1.5兆瓦,而且还是拿国外的图纸,是否可行?即使技术本身没问题,国内装配工艺是否可靠?如果转不起来、并不了网怎么办?
  投资尚未落实,韩俊良已在行动。2005年,作为实验,大重起重承接了山东砣矶岛12兆瓦风场及国内第一个国产化兆瓦级示范风电项目——华能威海风电场的建设,后者46台风机全部采用大连成套的1.5兆瓦风电机组。
  韩俊良一直期待的国有化策也及时落地。20057月,国家发改委下发的1204号文件,规定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场不允许建设。
  这两件事有力提振了投资者信心。后者证明韩俊良对于策的敏锐判断,前者则证明他和大连成套有能力搞到订单。即使这样,投资者们也用了将近一年才下定决心。
  20054月,阚治东成立了深圳市东方现代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东方现代),注册资本3000万元;2005126日,五个出资方签字同意合资公司章程。200629日,
华锐风电在北京中关村大街59号文化大厦19层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之时,五个出资方都只实缴了五分之一的注册资本,余额2007124日才缴齐。
  其中,大连成套出资3000万元,占股30%,是第一大股东。阚治东以东方现代投资1750万元,占股17.5%——这是东方现代最大一笔投资,此前均为百万元级小项目。尉文渊为法人的西藏新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西藏新盟)、程志山为法人的北京新能华起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新能华起)、马建军(后改为刘爱超)为法人的北京方海生惠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方海生惠)也分别投资1750万元,各占股17.5%
  几方发起股东之间关系密切。现任华锐副董事长刘会是阚治东、尉文渊多年老友。刘会及友人于国庆等投资了阚治东的东方现代。程志山是吉林长春人,钢材贸易商,是刘会拉来的投资。程志山20057月成立新能华起,此后几年间股权频繁变更,投资者进进出出,但核心投资人只有程志山和马铁英。马铁英是程的朋友,内蒙古人,做空运海运进出口贸易。方海生惠的股权也是频繁变更,法人代表不久后改为刘爱超。2008张歆艺微博年11月增至七家股东,但最终方海生惠注销,这些股东直接投资了华锐。
  据当时入股的一位投资者介绍,不少初始投资者都是被朋友“忽悠”进来的。而出于风险考
虑,“越是正式的机构反而越下不了决心”。
  边筹备、边融资、边建厂,边拉订单,两年时间,华锐风电火速成立。
生逢其时
“回头看,华锐早一年、晚一年成立都不行。晚一年,竞争者就都起来了,竞标门槛也提高了;早一年,国家还没有对风电行业出台这么多鼓励策。”一位投资者回顾说
  进入2006年,投资者们开始意识到,华锐赶上了最好的时点。
  在国家发改委推动下,一系列扶持和鼓励风电发展的策密集出台。20062月,《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由发改委公布,明确要求电网企业应“确保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上网”,并给发电企业规定了8%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义务。相比光伏等其他可再生能源,风电更具商业操作性,加之风场有地理条件限制,为完成配额,五大国有发电企业很快开始全国跑马圈地,带来了对风电整机的巨大需求。
  同一年,国家出台风电特许权招标原则,规定每个投标人必须有一个风电设备制造商参与,
而风电设备制造商要向招标人提供保证供应符合75%国产化率风电机组的承诺函。投标人在中标后必须而且只能采用投标书中所确定的制造商生产的风机。
  这个策对国产化率要求很高,对企业资质门槛要求却很低,正好适合华锐的情况。
  “回头看,华锐成立晚一年,竞争者就都起来了,竞标门槛也提高了,再去竞标,必须要求之前有成功经验。早一年,国家还设有这么多鼓励策。”一位投资者回顾说。
  在75%国产化率、全额并网、电价分摊、财税优惠等一系列密集推出的策激励下,中国风电建设在2005年至2008年经历了四年超常规发展。累计装机容量从2004年底的76万千瓦激增至2008年底的1221万千瓦,远远超过“十一五”初期预测的500万千瓦目标,装机容量跃居全球第四。
  风电给初生的华锐提供了肥沃而宽广的土壤。
  国外竞争对手已被70%国产化率挡在门外,国内风机整机生产厂商,当时是金风科技独占鳌头。但运营八年的金风科技也有弱点——它的主打产品是750千瓦机型,而正准备大上风电的五大电力集团需要的是大批量的稳定整机电源,兆瓦级机型的需求忽然激增。华
锐这个十分有预见力的后来者2004年就引进了德国的1.5兆瓦技术,刚好赶在所有人前头生产出全国第一台1.5兆瓦机——200512月完成1.5兆瓦风电机组国产化配套产业链,20066月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