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乐⼩知识----简谱与五线谱
蔡国庆的老婆⽬前,我们使⽤最普遍、最熟悉的乐谱就是五线谱和简谱,⼆者皆为舶来品,五线谱是⼗九世纪西⽅宗教东传的伴⽣物,简谱则是本世纪初学堂乐歌运动者们⾃⽇本带回来的“经”品,它们的来历,习乐者不可不知。
⼀、五线谱
握不住的他简谱⽬前世界上通⽤的记谱法。在五根等距离的平⾏线上,标以不同时值的⾳符及其他记号来记载⾳乐的⼀种⽅法。
五线谱的前⾝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符号表⽰⾳的⾼低,但不显⽰⾳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于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1根线代表F⾳⾼,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4根线。规定⾳⾼为d、f、a、c,并将f线画成红⾊,c线画成黄⾊(后成为五线谱中⾼⾳及低⾳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使⽤第5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16世纪⼜有加线的办法,使⾳⾼的记载更完备。
dj之家
有量记谱法为13世纪科隆教⼠弗兰科创始。这种记谱法⽤⾳符、休⽌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的长短,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符是涂以⿊⾊的,称为有量⿊符,以后改⽤空⼼⾳符,称为有量⽩符,这种记谱法在西⽅使⽤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沿⽤⾄今。如⼩节线原⽤于⽂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升降记号通⽤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有量记谱法;装饰⾳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于五线谱。
五线谱传⼊中国,最早见于⽂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西⽅传教⼠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有所推⼴。
⼆、简谱
⼀种简易的记谱法。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般所称的科谱,系指数字简谱。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1、2、3、4、5、6、7代表⾳阶中的7个基本⾳级,读⾳为do、re、mi、fa、sol、la、si,休⽌以O表⽰。每⼀个数字的时值名相当于五线谱的4分⾳符。
beata阿贝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17世纪时法国天主教⽅济名会教⼠J·J·苏艾蒂加以改进后⽤来教唱家教歌曲。18世纪中叶,著名的法国思想家J·J·卢棱再加改进,⼤⼒倡导,并编⼊他的《⾳乐辞典》之中。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斯和E·J·M·谢韦3⼈的继续改进和推⼴,才在众中得到⼴泛使⽤。因此这种简谱在西⽅被称为“加—帕—谢⽒记谱法”。
劲爆dj网站
19世纪末叶,简谱传到⽇本,再传⼊中国。1904年沈⼼⼯编著出版的《学校唱歌集》是中国最早⾃编的⼀本简谱歌集;之后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学校,30年代随着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简谱得以在众中⼴泛流传。
林业工人之歌由于简谱的记法与中国的⼯尺谱(流⾏在中国民间的⼀种⽂字谱)相当接近,在中国简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就世界范围⽽⾔,中国是把简谱吸收的最好、最发扬光⼤的国家。⽽五线谱,通过教育体制,以西⽅为中⼼的⾳乐教育,已基本流⾏于各个国家,在院校⾥也是必修项⽬之⼀,它为世界⾳乐统⼀于⼀谱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