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恩个人资料简介年龄
遗传因素与音乐才能
音乐如果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么音乐才能将会有可遗传的特质,当然也会有相应的基因基础。
双胞胎实验
双胞胎有同卵和异卵之分,同卵双胞胎(monozygotic)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图1A左),共享一个胎盘,具有相同的基因,长相极其相似,很难分辨;异卵双胞胎(dizygotic)则由两个受精卵分别发育而成(图1A右),各自有独立的胎盘,基因差别较大,不但长相各异,甚至连性别都可能不一样(龙凤胎)。双胞胎一般在同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成长,教育、文化等外部因素高度一致,如果某项才能具有遗传基础,那么同卵双胞胎之间的相似性应该大于异卵双胞胎。
1. 双胞胎实验表明人类对音高的认知具有遗传基础。A. 同卵双胞胎(monozygotic)和异卵双胞胎(dizygotic)的区别(图片来源:“Twin词条):同卵双胞胎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具有相同的基因;而异卵双胞胎由不同的两个受精卵分别发育而来,基因大不相同。B. 走调实验(Distorted Tunes TestDTT(Cuddy, 2005),先给受试者播放一段标准旋律,然后播放一段经过改动或未经改动的旋律,让其判断两段旋律的异同,以此考察受试者对音高的认知能力。
基于上述考虑,Drayna等人做了一个双胞胎实验,以研究人类对音高的感知能力与遗传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Drayna, 2001)。实验对象为136对同卵双胞胎和148对异卵双胞胎,这些双胞胎全为女性,这样可以进一步消除性别差异对实验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研究人员对这些双胞胎进行走调测验(Distorted Tunes TestDTT,让她们判断一些流行歌曲的旋律是否存在走调的情况(图1B)。结果表明,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得分相关性为0.67,而异卵双胞胎为0.44。说明人们认知音高的能力具有遗传基础,该结果发表于2001年的《科学》。
五音不全乐盲
说到走调,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唱歌不着调,俗称五音不全。中国古代采用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对应哆、来、咪、索、拉五个唱名。由黄沾作曲的《沧海一声笑》就是这五个音组成的,五个音按顺序颠来倒去,表现了一番江湖气概。刚好生活中有些人乐感不强,唱歌不在调上,所以我们称之五音不全。五音不全可能是因为后天较少接触音乐,或者缺乏音乐训练。如果在从小接触音乐而且不乏训练的情况下,还存在五音不全,那可能就属于乐盲(amusia(图2AB)。国内常把“amusia”译作失歌症,我本人更倾向于译成乐盲,借用盲的概念。乐盲又分为获得性乐盲(acquired amusia先天性乐盲(congenital amusia,前者由后天的脑损伤造成的,后者是天生的。
F. Gall1825年提出,大脑的某个特定区域存在一个音乐器官(musical organ,如果该区域受到损伤,可能会影响人的音乐才能 (Alossa and Castelli, 2009)1865年,Jean-Baptiste Bouillaud首次描述了一系列因脑损伤而导致的音乐能力丧失案例。1890年前后,德国医师兼解剖学家鱼 姚贝娜August Knoblauch首次提出了一个音乐认知模型,并且创造了“amusia”这个词用以描述音乐才能不足的症状 (Johnson and Graziano, 2003)。这种因为后天的脑损伤而导致的音乐才能丧失,即获得性乐盲。获得性乐盲的存在表明,人的音
乐才能,确实和大脑里某些特定区域相关,具有生理基础。
就在Drayna等人双胞胎实验发表的第二年,也就是2002年,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浪漫血液Peretz等人首次对先天性乐盲进行了报道。他们报道了一位叫做Monica的中年妇女,在识别旋律的音高变化时具有严重的缺陷,而她的听力、智力、记忆和语言能力都很正常,这种不足是先天的 (Peretz et al., 2002)。进一步研究表明,乐盲在人中所占比例约为4% (Peretz et al., 2003)。而且乐盲具有可遗传性(图2C),在乐盲先证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妹)中有39%的人具有音乐认知缺陷,而这一比例在对照家庭中仅为3% (Peretz et al., 2007)
2. 先天乐盲(congenital amusia)及其遗传基础。A.绝大部分人具有健全的音乐才能,能够认知和享受音乐(图片来源:网络);B. 而极少部分人在识别音乐的节奏或音高时存在不足(图片来源:网络),这种不足是先天的;C. 先天乐盲具有可遗传性,在乐盲先证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妹)中有大家一起来英文版39%的人具有音乐认知缺陷,这一比例在对照家庭中仅为3%  (Peretz et al., 2007)
盲分红、绿、蓝等类型,乐盲也分音高盲(pitch deaf amusia节拍盲(beat deaf amusia(在《音乐起源之谜(一)》里我把这两个词分别译作音高乐盲节拍乐盲,后来想了想,干脆省掉字更简洁,便于同行间口头和书面交流)。音乐的旋律是一条时间线上一系列音高的节奏排列 (Cariani and Micheyl, 2012),所以音高和节奏是音乐的两个基本元素 (Platel et al., 1997; Krumhansl, 2000; Trainor and Unrau, 2012)
顾名思义,音高盲是指一部分人在旋律的音高辨识上存在不足,这是最普遍的乐盲类型。研究表明,虽然音高盲不能很好的辨识音高,但是在音乐节奏的把握上却表现正常 (Phillips-Silver et al., 2013)。类似的,节拍盲的人在节拍感知上存在缺陷 (Phillips-Silver et al., 2011; Palmer et al., 2014)。表明人脑对音高和节拍的认知有相对独立的过程。
乐盲人对音乐的认知存在不足,唱歌也会跑调,通常不是通过旋律,而是通过歌词来辨识一首熟知的歌曲。也许有人迫不及待想知道自己是不是乐盲,虽然音乐认知领域有比较专业的检测方案,不过可以通过两个小例子大概试一下。87版西游记里有《女儿情》和《相见难别亦难》两首歌,两者歌词不同,旋律相同。乐盲者一般不能辨别它们具有相同的旋律,而只能通过歌词判断它们是两首不同的歌。另外,打开86版《红楼梦》第二十四集寿怡红芳开夜宴,调到约第三分半钟,听听芳入席就座的背景乐,然后再去听听《晴雯歌》,同样,乐盲者一般不能判断它们属于同一旋律。
音乐才能固然离不开先天的资质,不过也和后天对音乐的接触和训练有很大关系。所以,就算我们在上面两个例子里表现不佳,也不能说明我们就是乐盲。再者,就算我们是乐盲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乐盲人在语言、智力等方面都是正常的。乐盲无非对生活会有一点小影响,不过可以破:少去KTV,去了的话尽量跟人合唱,独唱的话一定要把歌词大声喊出来,别哼,一哼就坏了。
另外,我不希望在科普风儿轻月儿明“郑多彬图片乐盲这个概念的时候,给乐盲人带来可能的社会歧视或心理压力。这里借用那个虽然老套,却富含哲理的小故事结束对乐盲的讨论:小黑羊夹杂在一
小白羊里,深受农夫歧视,一天,鹅毛大雪,羊迷失,农夫极目远眺,远处那个小黑点令他喜出望外的同时,也使他无地自容。
音乐快感缺乏症
众所周知,音乐能给人带来快感。2000年前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BloodZatorre等人发现,动听的音乐能够像食物、性、一样,触发中脑缘的奖赏系统,从而给人带来强烈的快感 (Blood et al.,1999; Blood and Zatorre, 2001)。这一发现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喜欢听音乐,不过凡事皆有例外。2014年,Mas-HerreroZatorre等人又发现一种新的音乐缺陷——音乐快感缺乏症(musical anhedonia)。与乐盲人不同,音乐快感缺乏者对音高和节奏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对食物、性、金钱等能产生快感,但是对音乐缺乏快感 (Mas-Herrero et al., 2014)。音乐对大脑奖赏系统的触发以及音乐快感缺乏症的研究表明:一方面,音乐能像食物、性、、金钱一样给人带来快感;另一方面,相较食物、性等,音乐触发大脑奖赏系统的路径似乎具有特异性。
音乐才能的基因基础
通过行为和认知水平的研究,科学家认识到音乐才能具有遗传基础。目前对音乐才能基因水平的研究相对较少,不过近年正在兴起。去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Yiting Tan等写了一篇综述——《音乐才能的遗传基础》 (Tan et al., 2014)。该综述对与音乐才能相关的基因研究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研究表明,第4号染体上的一些基因位点与歌唱和音乐感知相关;第8号染体上的一些位点和绝对音高感知相关;第12号染体上的AVPR1A基因和音乐感知、音乐记忆相关;17号染体上的SLC6A4基因和音乐记忆、合唱相关 (Tan et al., 2014)。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正日益增多并日趋成熟,相信未来几十年音乐才能的基因研究将会是个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