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草原 共创美好幸福生活
作者:耿国彪
来源:《绿中国·B》2021年第02期
        每当看到家门前一株株倔强生长的牧草,44岁的草原管护员多智就觉得心里既踏实又惬意。
        “草原并非一直这样美丽,十多年前,我家的草场突然‘生病’了,光秃秃一大片,几乎寸草不生,牛羊没有吃的。”多智回忆说。
        多智是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窝赛乡直确村的牧民。由于黑土滩扩散导致草场退化,他不得不卖掉家里的牛羊,背井离乡,靠打零工过活,“谁愿意离开世代生活的草原呀,还不是被逼得没办法!”多智说。
        为了让草原恢复,从2019年起,果洛州率先在青海实行“草长制”,建立了草原管护网格化和管护队伍组织化制度,把草场承包、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纳入管护体系,维护和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性,同时花大力气治理黑土滩。
母亲是最美丽的春天        2年多后,多智重新回到治理恢复后水草丰茂的家乡。“草长制”让他多了一个身份——草原管护员。这不仅让多智一家有了稳定收入,而且让他更有底气去保护这片赖以生存的家园。
山峡的孩子爱山峡        “以前大家只顾着养更多的牛羊,现在,大家想得更多的是守护家乡的草场,为明天留下希望。”多智说,草原的“病”好了,他打算适当地多养几头牛,一边放牧一边保护好家园。在果洛,很多像多智一样的牧民都感受到草原發生的变化。
        达日县仅仅是整个青海省以及三江源地区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稳步增强的一个缩影。
        青海拥有天然草地面积6.32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0.47%,居全国第四,在青海乃至全国生态保护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在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过程中,保护和建设好草原生态,其意义不言而喻。邓丽君歌曲下载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南介绍,近年来,青海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持续加大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持续加强禁牧和草畜平衡巡查管护,扎实推进重大生态工程,草原生态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4%,比2015年提高3.4个百分点,草原退化呈现出“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态势。
        我国是一个草原资源大国,天然草原在全国南北方均有分布,其中约80%的天然草原集中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草原是维系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草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资源。
        “十三五”以来,我国草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和政策深入实施,草原生态质量明显提高。2019年,据国家林草局监测,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较2015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突破11亿吨;重点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降至10.1%,较2015年下降3.4个百分点。草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释氧、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全国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势头得到明显遏制。
        让草原重现生机
        中国是草原大国,草原占陆地国土面积的40%,是面积最大的绿生态屏障。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阻止沙漠扩张的前沿阵地,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草原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天然瑰宝和生态富矿,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战略资源库,保护好草原对维护边疆生态系统安全意义重大。
        长期以来,随着草原牧区人口增加,草畜矛盾突出,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居高不下,草原被过度利用,造成草原大面积退化,严重威胁草原地区生态安全。2011年以来,我国在草原地区实行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划定禁牧区12亿亩、草畜平衡区26亿亩,极大减轻了天然草原放牧压力,给了草原喘息机会。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唱,一湾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当人们唱起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仿佛有种置身草原深处的感觉。被称为“世界四大最美草原”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在蔚蓝如洗的晴空下,金黄与苍翠相互衬托,五颜六的花朵如星星般洒落……这是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竞争对手歌词
        内蒙古自治区是草原大区,草原面积达11.38 亿亩,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4%,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5,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围绕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定位,持之以恒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草原保护修复取得显著成效,全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达到45%,处于21世纪以来最好水平,草原退化趋势整体得到遏制,草原生态持续向好。
        为了草原获得良性发展,内蒙古在全国率先探索草原经营体制改革,创造性推行“草畜双承包”和草原“双权一制”,把“人、畜、草,责、权、利”统一协调起来,释放了草原经营活力,使草原生态在发展生产中得到有效保护。全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草原“三权分置”试点,为草原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打下政策基础。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是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早在5000多年前,科尔沁草原就已开始有人类生息。近年来,通辽市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国家重点林业草原生态工程项目,不断加大草原修复和生态保护力度。全市划定基本草原面积3218.6万亩,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4406万亩,完成草原生态修复1000多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62%,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生态逐步向好。
        扎鲁特旗阿日昆都楞镇是通辽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受长期超载过牧、气候干旱等多种因素影响,该区域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现象,土壤蓄水力降低,多条河流断流,牧民放牧收入逐年下降。
        2013年,扎鲁特旗对阿日昆都楞镇北部80万亩草原实施“生态移民”工程。阿日昆都楞
镇北部11个嘎查(村)789户2116名原住民进行了搬迁,所有牲畜出售或转场,房屋和牧铺拆迁灭迹,并全面禁牧禁垦,建成了80万亩天然草原封禁保护区。
江涛老婆        为了妥善安置搬迁移民户,扎鲁特旗投入4.3亿元资金,严格落实“搬迁移民户有一份生活补贴、有一套安居住房、有一份养老保障、户均有一人稳定就业”的搬迁安置措施,对11个嘎查(村)789户2116人进行妥善转移安置。全面加强迁出区生态管护工作,成立了迁出区域管理办公室,下设12个管护站,管护人员130人,配备综合执法车辆12台,对迁出区全年进行全方位管护。
        经过几年的自然恢复和封禁保护,阿日昆都楞北部生态移民搬迁区内干涸的河流重新流淌,牧草长势一年比一年好,草原生态明显好转。迁出区内草场的打草收入和每年每亩9.66元的禁牧补助成为搬迁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实现了保护草原生态和牧民定居致富的“双赢”目标。现在该区域已成为扎鲁特旗第二大水源涵养区、扎鲁特旗最大的优质牧草储备区、扎鲁特旗最具潜力的原生态草原旅游储备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扎鲁特旗北部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生态环境的改变带动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禁牧、休牧、划区轮
牧和舍饲圈养等科学饲养方式逐年增多,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比例明显提高。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生态优先、合理利用、科学养畜的理念深入人心。
        四川省地处长江、黄河上游,草原资源十分丰富,草原面积3.13亿亩,占全省面积的43%,可利用天然草原面积2.65亿亩,占全省草原总面积的84.7%,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四川也是南方草原第一大省。一直以来,草原不仅是四川省农牧民世代经营并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草原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素有“黄河蓄水池”“中华水塔”之称。
        “十三五”以来,四川省坚持生态优先、綠发展的理念,努力推进草原保护修复,着力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取得明显成效。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四川省治理严重退化草原7684万亩,建设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围栏1231万亩,退化草原改良905.5万亩,人工饲草地建设172万亩,实施退耕还草工程14.6万亩,黑土滩治理26万亩、毒害草治理20万亩,灭鼠灭虫5315万亩。2020年,全省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5.8%,比2015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0个百分点,草原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稳步提升。
        若尔盖草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是我国重要
王艳丈夫的水源涵养区。黄河在若尔盖迂回曲折,形成了九曲黄河第一湾,并由此成为四川和甘肃两省共享的湿地草原。
        若尔盖湿地保护区占地16.6万公顷,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湿地。花湖草原生态旅游区为若尔盖湿地保护区“实验区”的一部分,位于若尔盖县西北部热尔大草原腹心,海拔3468米,面积6.74平方公里,主要由花湖湖泊、花湖生态、安多藏族民俗体验三大部分构成。
        花湖湖内及湖泊周边植被丰富,有藻类、苔藓、蕨类等植物,湖内生长着高原鳅等15种濒危鱼类,周边栖息着黑颈鹤等珍稀动物,每年3月下旬,上千只黑颈鹤从云南大山包和贵州草海等地飞回若尔盖。
        行走在花湖的栈道上,眺望远处,在如绿毯般的草地上,闲散的牛正享受着这里的惬意。逐渐深入,才发现这里有更多惊喜。牧草返青,可爱的土拨鼠会时不时探出脑袋左右张望。
        近年来,若尔盖县坚持草原湿地生态修复治理,已累计投入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资金2.3亿元,精心打造了以山水凝诗、以林草绘画、以诗画兴旅、以文旅富民的花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蝶变。
        为了恢复原生态,若尔盖县开展人工种草、退牧还草3.58万亩,禁牧限牧493万亩。一限一兴之间,草场的产出反而提高了,每亩草产量由350公斤增加至420公斤,其中花湖区域草地植被覆盖率增加12个百分点,达到87%,以花湖为核心的若尔盖大草原终于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原生态旷野的绝美画境。与此同时,若尔盖以草原流沙地、露沙地治理为重点,以种草、柳沙障、生态毯等为建设模式,让近50万亩沙化草地重披绿装,沙化草地植被覆盖率增加30%以上,若尔盖自然生态重现生机与活力。
        2011年起,四川省在阿坝、甘孜、凉山三州48个县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十三五”期间,四川省每年实施草原禁牧7000万亩、推行草畜平衡1.42 亿亩,牲畜超载率下降到9%,基本实现草畜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