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
亡灵序曲吉他谱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其形式之唯美、内涵之丰富、意境之曼妙,堪称世界文化史不灭的明灯,时至千年之后的今天,古典诗词依旧熠熠生辉。筝作为中国最为古老和最具民族特的乐器之一,其与诗词之间的互鉴互融早已成为筝乐艺术传承和发展内在驱动力和精神价值追求。古典诗词给予筝乐艺术以丰富的文化观照,让筝曲发展出了独具特的曲中有诗、音中有意的艺术面貌。千百年来筝乐的发展与诗词共荣共存,不论在内容,还是在艺术追求方面,古典诗词都与筝乐艺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当代筝乐艺术创作讲求在技法上有所突破,如快速指序、双手弹筝、双手摇指、柱外刮奏等。演奏技巧的丰富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筝乐艺术的表现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筝乐艺术的发展。但从中华传统哲学角度而言,此类创新属于“技”与“艺”的范畴,并非这门艺术的核心“道”的层面,而过分追求技法方面的创新会让筝乐艺术失去其原本的艺术魅力,也会让这门艺术的发展呈现本末倒置之势。从筝乐艺术千百年来的发展来看,其内在动力大部分来自于与诗词文化的互鉴互融,正是诗词赋予了筝乐艺术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在情感表现以及精神内涵方面更加丰富,也让演奏者能够更好地在演奏过程中倾诉内心的情感,让闻者仿若置身其境一般,在乐曲的伴随之下更好地达到情感上的共鸣[1]。
一、古诗词与古筝艺术的渊源
诗与乐的交融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之一,这种长期共生共存的关系既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同时也给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推动力。早在《尚书》中就有诗乐关系的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韵,律和声”,自古以来诗词很多都是以音乐的方式作为表达的,其中筝作为表现诗词最多的一种古典乐器,不仅对于诗词文化的吸收最多,其在诗词文化之中的体现也最多,许多诗人、词人都很喜欢将筝作为创作的元素。单以全唐诗
为例,提到筝的诗约有百余首,如张九龄的《听筝》:“端居正无绪,那复发秦筝”,又如孟浩然的《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山公能饮酒,居士好弹筝”等。除了为唐诗所广为提及之外,宋词之中对于筝的提及也是非常之多,如苏轼的《江神子》:“……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处,人不见,数峰青。”又如张先的《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2]
诗词之中对于筝的提及颇为常见,而筝乐艺术对于诗词文化的借鉴也非常多,因为二者同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取材往往都是源于一处,所体现的思想和精神内涵也趋于一致,再加上本就在艺术追求上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对于意、韵、情的追求,所以,许多古筝乐曲细听起来宛如一首动人的诗词。如唐代筝曲《凉州》《春莺啭》《伊州》,南北朝筝曲《升天行》,南朝筝曲《想夫怜》等,这些筝曲的取材与反映内容都与诗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现代筝曲的创作也有许多是取材于
古诗词,或者是灵感来源于古诗词。如《望月》一曲的灵感就来自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曲中连绵的低音在古筝独特的演奏技巧表现之下,给听者一幅夜深独步月下,对月影难成双的凄凉画面,恰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所勾勒出的凄凉孤寂情景。之后曲调逐渐转高,宛如相思渐深、愁绪渐浓,亦如诗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所写。全曲虽然低回婉转,尽诉幽怨哀伤,但曲终之时亦不免让人品到一丝豁达和坚定,同样如《望月怀远》尾联所写“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对于未来的殷殷期盼。
二、古典诗词中古筝的审美体现
1.清越之美
清越意为清脆激越,亦有高超出众、清秀拔俗之意。筝
吴亦凡 deserve
收稿日期:2020-06-11
作者简介:魏静(1982—),女,安徽蚌埠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古筝演奏与教学研究。
弟兄们走啊浅谈古筝艺术与古典诗词的互鉴互融
魏 静
泉水叮咚响
(安徽师范大学  皖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古筝为我国最具传统特的乐器之一,其音轻且妙,不乏激越之高亢洪亮,亦不失哀伤之凄然剔透。与诗词有着互鉴方式再现诗词意境。在筝乐艺术方面极力追求诗词文化所追求的情、韵与意,以诗词文化为其艺术之灵魂,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寻求自身发展。
关键词:古筝;古典诗词;审美体现;互鉴互融刀郎再见吧妈妈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20)08-0157-03邓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