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员到变性人,从纪录片看新闻之外的历史
在《登月第一人》中,对于宇航员而言,登上月亮还代表着不可归来的危险。而这一切,在《11号》中似乎被忽视了。这也正是现存胶卷所缺乏的。当摄像机离开宇航员,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是否像《登月第一人》那样以人性和个体的角度去理解英雄人物?
《11号》的重现和《变性切尔西》的追踪:新闻之外的历史
凉凉钢琴谱撰文:纠结的茶
“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我们都熟知尼尔·阿姆斯特丹在月球上说过的这句话,也见到过阿姆斯特丹在月球表面留下脚印以及插在月亮的美国国旗。它们代表着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历史瞬间。但是,或许你还没有见过,阿姆斯特丹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拍摄的一系列图片和视频,以及当11号飞船发射时,地面上美国民众围观的画面。
新闻之外的历史恰恰就是纪录片所擅长的,同时《11号》(Apollo 11)或许能为一个真实发生过的登月提供更多证据。
《11号》就是这样,一个我们即熟悉,又难免再一次屏住呼吸和惊叹的故事。它重现了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月成功的整个过程,从发射前飞船缓慢地被运输到发射塔,到点火后的地面上美国观众的反应,到飞船到达月球惊心动魄的三小时,到最终顺利返回地球的过程。
影片的最后回放起提出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1962年所说发表的登月计划的演说,他说:“做完所有这些(登月再顺利回到地球),把它做好,甚至要第一个在这十年内做到(do all this, and do it right, and do it first before this decade is out)。”
刘诗诗整容
今年恰逢人类首次登月五十周年。五十年前,美国正处在与苏联的太空计划的竞争之中。
最漂亮的av女演员>日本歌曲北国之春影片导演托德·道格拉斯·米勒也仅仅是修复了这些原本贴着‘11号’标签却无人问津的胶卷,却带人们重新认识和回顾了11号背后的点点滴滴。特别是那些当时停靠在发射台远处的观众们。
7月16号晴朗的早晨,直升飞机扫过休斯顿的海岸,路两旁停满了汽车,人们带着墨镜,手里拿着望远镜,正等待着观看整个发射过程。有人睡在车上,草地上;岸边人头攒动,汽车旅馆外的走廊挤满了吵杂的人们。另一边,NASA邀请的包括国会议员和最高法院成
员在内的五千名嘉宾也同样挤满了整个看台,随着镜头转动,我们甚至能看到长短炮的摄像机和摄影机都已经准备好了。
发射塔内的录像镜头录下了NASA工作人员正在排除漏水的故障。与此同时,三名宇航员正从缓缓登上发射塔,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进入发射仓。整部影片配合着影像,在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给予指令和沃尔特·克朗凯特的新闻解说的声音之间切换。
影像和声音的配合给予了它式的叙事。
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上,《11号》得到了热烈的反映,也引发了观众对影像修复的争论,也即是否其只是停留在对影像和音频的重新地发现。正如纽约客影评人理查德·布罗迪所说,这是激进的做法,使得影片的70毫米胶卷变得暗淡起来,像是百科全书般的叙述。
永生之无尽仙途在理查德·布罗迪看来,它缺失了私人经历的部分,对三位宇航员的性格,角和独特的个人经历离得很远,反而像突出官方形象中的宇航员,即使影片匆匆闪过尼尔·阿姆斯特丹,巴兹·奥尔德林和迈克尔·柯林斯穿上宇航服的珍惜片段以及他们年轻时的照片。
可以想象,理查德·布罗迪指的是类似《登月第一人》中对尼尔·阿姆斯特朗和他家人的关注和呈现。在《登月第一人》中,对于宇航员而言,登上月亮还代表着不可归来的危险。而这一切,在《11号》中似乎被忽视了。这也正是现存胶卷所缺乏的。当摄像机离开宇航员,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是否像《登月第一人》那样以人性和个体的角度去理解英雄人物?
多美丽然而即便如此,《11号》的彩丰富的胶卷带来的震撼感和它重新被发现的历史影像和声音也足以引人注目。在接受《卫报》的采访中,导演为这样的‘无为’做了解释。“我们都感到巨大的责任感正确地做好它”,他说,“我们的工作就是把历史记录本身呈现出来。
”最终《11号》获得今年圣丹斯美国纪录片组评委会的特别剪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