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峰喜欢赵丽颖朱德熙:好⽂章是什么样的
朱德熙,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任会长, 1920—1992,江苏苏州⼈,语⾔学家和古⽂学学家,北京⼤学教授。曾任北⼤中⽂系主任、北⼤副校长,中国语⾔学会会长,中国古⽂字研究会理事。第六、七届全国⼈⼤代表,第七届全国⼈⼤常委会委员。
什么样的⽂章是好的,什么样的⽂章不好,得有⼀个标准。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有了⼀个⽅向。 
由来已久,有⼀种时髦的华⽽不实的⽂章,讲究漂亮。其实,华⽽不实都不太恰当,这种⽂章不但“不实”,⽽且也谈不上“华”,根本就不漂亮。有些年轻的同志,愿意堆砌⼀些形容词。形容词很多,但没有什么实在东西。这种⽂风不应提倡。⽽这种⽂风现在不但在中⼩学⾥⾮常流⾏,甚⾄于在社会上、报纸杂志上也经常见到。这种⽂风不是⼀种好的⽂风。特别是,不应当向初学写作的⼈提倡,它会害⼈的。所以,我觉得应该提倡两条:⼀是准确,⼆是⾃然。 
准确就是符合客观实际,不歪曲,画马像马,画⼈像⼈。如果画马像⽜,就不准确。⾃然就是不造作,不装腔做势,要说⽼实话、⼼⾥话。在这个问题上,我要多举⼀些例⼦。
先讲⾃然。拿穿⾐服来讲,不能穿奇装异服,打扮得⾮常奇怪、惹⼈注意,其实效果不好。真正的美应是很平淡的,写⽂章尤其如此。我记得朱⾃清先⽣引⽤过⼀篇⼩学⽣的作⽂,有这样两句话:“冬天到了,
树上的叶⼦都落光了。”朱先⽣⾮常称赞这两句。这两句有什么稀奇没有。但⾮常⾃然,有⼀股味⼉。这就使我想起《红楼梦》⾥的凤作诗,头⼀句“⼀夜北风起”就很⾃然,不是造作的。 
最近在⼀个新的⼉童刊物《东⽅少年》上,我评改了⼀篇⼩学⽣的⽂章。⼤⼈喜欢装腔做势,⽽⼩孩是天真的,所以⼩孩的⽂章有时是⾮常好的,这篇⽂章就是如此。它题为“我的童年”。有这样⼀段:“那⼀年,我随着妈妈来到⽼家新会,住在⼀个亲戚家⾥。我们住的房⼦门前,是⼀条蜿蜒的⼩河,左右是⼀望⽆际的⽥野,屋后是⼀座苍翠的⼤⼭。每天早晨,当我还在梦中,嘹亮的⼭歌就已经唱遍了全村,⽽且往往把我唤醒。当我扶着门把,往外头看的时候,总会传来⼀阵⼀阵的⽜叫声,哞──哞──的。在⼀只全⾝乌⿊发亮的⽜背上,骑着⼀个放⽜娃。他叫阿聪,是我家⼀个远亲的孩⼦。他的头发像壶盖,盖在脑袋上。”我很欣赏最后两句。我是写不出来的。⾮常⾃然。你可以想像那个⼩孩的头发是多么有意思。它什么漂亮的形容词也没⽤,都是⾮常普通的字眼。⽂章接着写道:“他经常把捉来的⼩黄鸟送给我,即使我玩着玩着把鸟弄死了,他也不⽣⽓,第⼆天⼜给我送⼀个来。虽然他说的⼴东话我听不懂,但我们还是成了好朋友。我很惊讶他的能⼲,除了放⽜,他还会喂鸡、喂鸭,每天上⼭还带回⼀⼤捆劈柴。有时农活忙,他还帮助锄草。他才⽐我⼤两三岁,就会做那么多事情。”这⼀段后边,她忽然来了这么两句:“可惜我很怕⽜,所以⼀直没有骑过它。”这两句放的地⽅不对,但我觉得很好。作者是个⼥孩⼦,胆⼦⽐较⼩,她⼀定⾮常羡慕那个男孩⼦骑在⽜背上的⾃在神情。她想骑,但是不敢骑,因此⼗分遗憾,这就⾃然地把她当时的⼼情表现了出来。 
涂惠源妻子我们在上写作课时,不要让学⽣⾛堆砌词藻的路。前⼏天我在《⼈民⽇报》上看到⼀篇⽂章,是两个⼈写的,其中说到:“我们俩都是放⽜娃出⾝,参加红军后,都做宣传员⼯作,红军时期的歌曲和歌谣,⾄今回忆起来,记忆犹新。”“记忆犹新”,⼤家都喜欢⽤。我不能否定这个词,它是可以⽤的。但现在⼀来就是“记忆犹新”。这个句⼦⽼实讲是不好的。“记忆”与“回忆”是重复的。这就是不愿意说⼤⽩话。其实你就说“⼀直到今天我还记着”,不就⾮常好吗⼲吗要绕呢这是弄巧成拙。这个例⼦虽然⼩,但这是⼀个“路线”问题,⾛这条路会越陷越深,⼗分糟糕。之所以⾛这条路,就因为脑⼦⾥有⼀个标准,认为“记忆犹新”才是漂亮字眼,⽽“我没忘记”是⼤⽩话,只有⽤“记忆犹新”,才表⽰我有⽂化,其实我很不喜欢这个词。过去⼈常说“光阴似箭,⽇⽉如梭”,这是很好的⽐喻,但你也“光阴似箭”,我也“⽇⽉如梭”,说了⼀⼤堆是什么意思⼀点也不让⼈感动。你就说“时间过得真快”⽐这要强得多。那些东西已经是陈词滥调了,油⽔都让⼈榨⼲了,剩下的都是渣滓了,你为什么还⽼⽤它再⽐如《⼈民⽇报》有⼀篇⽂章讲龙井茶:“龙井茶产于西⼦湖畔的杭州西湖⼈民公社,清明期间,是采集龙井茶的黄⾦季节。”⼲吗⽤“黄⾦季节”就说“最好的时候”不很好吗“满⼭茶树,青翠欲滴,芳馨馥郁,采茶姑娘们头戴草帽,腰系茶篮,笑语欢歌,争分夺秒。”我认为这些话都⼗分造作,远不如那个⼩学⽣写
的“他的头发像壶盖”。当然,我不能说得太极端,不是“芳馨馥郁”⼀类的字眼就不能⽤。要⽤得是地⽅。不要以为这些字眼是万能的,放到哪⼉都是漂亮的。字本⾝没有漂亮不漂亮之分,⽤得是地⽅就漂亮,否则,就不漂亮。 
因此,有⼀个提倡什么⽂风的问题。当然,作家的⽂风不⼀样,有的平淡,有的华丽。我这⾥要讲两点:第⼀,我⽐较喜欢平淡,这是个⼈爱好;第⼆,就初学写作者来讲,不宜先学花哨的东西,基本功是学平淡、学⾃然,就像⼀个⼈学唱京戏,⼀开始就教他花腔不会唱好,应当先练基本功。 
再说准确。 
⾸先,事实要准确。 
让我欢喜让我忧mp3
讲⼀件事情,如果事实根本不对,就不好了。不光是学⽣的⽂章容易出现这种错误,就是报纸也⼀样。⽐如《⼈民⽇报》上有⼀篇⽂章讲葡萄酒:“据史料记载,我国葡萄酒酿造始于汉朝以前,⽐法国⾄少早七⼋百年。”法国是有名的葡
报》上有⼀篇⽂章讲葡萄酒:“据史料记载,我国葡萄酒酿造始于汉朝以前,⽐法国⾄少早七⼋百年。”法国是有名的葡萄酒⽣产国,⽽我国,不是本来就有葡萄的。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才把葡萄种⼦引进中国。汉朝以前连葡萄都还没有,怎么能酿葡萄酒呢根本就不符合事实。因此,说⽐法国早七⼋百年,完全没有根据。这种事情常常发⽣。 
我还看到⼀篇⽂章,叫《参观纽约庞贝馆》。庞贝是古罗马的⼀个城,因为⽕⼭爆发被毁灭了,后来⼜被发掘出来。这篇⽂章写的不是庞贝本地,⽽是在纽约的⼀个博物馆⾥利⽤各种⼿段进⾏介绍。⽂
章⾥写道:“公元前七⼗九年⼋⽉⼆⼗四⽇晚上,⼀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意⼤利的维苏威⽕⼭爆发,顷刻之间,毁灭了罗马帝国全盛时代的两个古城──庞贝城和克窟拉隆城。”这⾥的介绍完全是错误的,时间不对,地点也不对。维苏威⽕⼭爆发不是公元前七⼗九年,⽽是公元后七⼗九年。⽽且,克窟拉隆城也译错了。刚好《光明⽇报》在前⼏个⽉发表了⼀篇题为“埃尔克拉罗⼈之谜揭开了”的⽂章,就是讲的这个事情。“埃尔克拉罗”是对的。这本来是篇知识性的⽂章,结果时间和地点都弄错,是⼗分严重的问题。写⽂章事实不能歪曲,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有⼈总是粗枝⼤叶,结果不符合事实的错误就常常出现。
风往北吹伴奏其次,逻辑上要准确。 
李晟与李佳航离婚?
有⼀篇⽂章报道邓⼩平访问尼泊尔,其中有⼀段对加德满都的描写:“尽管现在加德满都还是冬天,早晚⽐较凉,然⽽,在中午和暖的阳光下,穿⽑⾐也不嫌热。”这就⾮常奇怪,冬天穿⽑⾐当然不嫌热了!⽂章的意思是想说尽管加德满都还是冬天,但在中午时穿⼀件⽑⾐也就够了,⽽作者和编者居然都没有发现错误,把它发表出来了。这并不是什么难于发现的⽑病。 
我再举⼀个例⼦。《⼈民⽇报》曾有⼀个标题:“廖副委员长会见或宴请⽇本朋友。”到底是会见了,还是宴请了为什么要⽤“或”记者写这个新闻时也许遇到了困难,因为接见的⽇本朋友不⽌⼀拨,有的是会见了,有的是宴请了,于是来⼀个“或”。但是,⽤“和”也不⾏。该怎么办我想来想去,只有⼀个办法,就是在“会见”和“宴请”之间加⼀个顿号,既不
⽤“或”,也不⽤“和”。“会见、宴请⽇本朋友”就很好嘛!还有⼀个例⼦。有⼀篇⾼中学⽣的作⽂,题⽬是“万花纷谢柿犹红”,讲怎样做西红柿酱,我给他评改了⼀下。⽂章⼀开头讲:“夏天是西红柿的旺季,⼤量上市的时候堆积如⼭,⼀时吃不完,价格⼀⽇数跌,甚⾄堆在路边卖不掉,眼睁睁看它腐烂。过了这⼀阵,特别是到了冬天,它⼜成为稀缺商品,⽆处寻觅,有多少⼈在想,如果有办法把夏天吃不完烂掉的西红柿保存到冬天,那该多好啊。”这可不⾏啊!“把夏天吃不完的西红柿保存到冬天”是可以的,再加上个“烂掉”就糟了,因为“烂掉”与“保存”之间是⽭盾的。既然“烂掉”了还怎样保存呢这种⽑病并不⼤,⾃⼰是可以挑出来的。只要写⽂章的时候站在读者的⽴场上挑挑⽑病,就完全可以修改好⾃⼰的⽂章。另外,这篇⽂章⾥还说:“成熟的西红柿鲜嫩可⼝,营养丰富,⼈们爱吃它,细菌也爱吃它。正因为它营养丰富,⽔分⼜⼤,细菌⼀旦在⾥⾯安家落户,传种接代,它⽴刻就要腐烂,所以贮存的⽅法第⼀是灭菌,第⼆使细菌⽆法再侵⼊,不能再繁殖。为了灭菌,家庭⽤的普通蒸锅就够了。把西红柿切碎,装到瓶⼦⾥,上锅⼀蒸,就可以将细菌杀死。但是,如果蒸的时间太长,西红柿就不能保持原型,失去了外型的美观。”这就出问题了。既然已“把西红柿切碎,装到瓶⼦⾥”,还有什么外型呢这不就⾃相⽭盾吗只能说失去了原来的⾊泽。这种逻辑上的⽑病,是完全可以⾃⼰发觉的,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学⽣检查⾃⼰⽂章的能⼒。 
准确,不光是事实要准确,逻辑上没⽑病,还要在写⽂章时注意微妙的地⽅。 
举⼀个正⾯的例⼦。刚才讲到《东⽅少年》上的那个⼩学⽣的⽂章,有⼀段描写年画:“我常常搬⼀个
⼩板凳,坐在湖边上,看那满湖的荷花和那些欢蹦乱跳的鲤鱼。有时,竟看好⼏个⼩时。荷花那秀美的⾝姿,迷⼈的⾊彩吸引着我,把我带到童话般的世界⾥。我想到我曾经看到过的那幅年画。在花⼼的莲蓬上坐着⼀个胖乎乎的⼩男孩,花红的⼩兜肚,脚上系着铃铛,脖⼦上有⼀圈花瓣做成的⼩链⼦,胖胖乎乎的⼩⼿上拿着⼀个刻着‘福’字的连⼼锁。”我看到过这种年画。这个同学的描写⾮常准确。这不是很容易的。它把年画的细节和味道都抓住了。 
再举⼀个反⾯的例⼦。《参观纽约庞贝馆》⾥有这样两句话不正确:⼀是“有些⼈躲在桌底或地窑中”,⼆是“当时⼈们放在桌⾯上的⾷物,仍然很好地保存着”。问题出在“桌底”和“桌⾯”这两个词上。我认为桌⼦没“底”。鞋⼦有底,箱⼦有底,桌⼦哪有“底”其实说的是“桌⼦底下”,但“桌⼦底下”与“桌底”完全是两回事。“底”和“底下”是不⼀样的。“鞋底”不能说成“鞋底下”。“箱底”和“箱⼦底下”也完全不⼀样。因此,“桌底”是完全不对的。再有,“桌⾯上”这个词不准确。说“桌⼦上”不就完了吗“桌底”不对,“桌⾯上”也不对,为什么⼀碰到桌⼦就全错它说明作者不注意这些⼩地⽅。这⾥没有太⼤的学问,也不⽤查字典,凡是中国⼈都知道没有“桌底”和“桌⾯上”的说法。如果是外国⼈,就不知道“桌底”和“桌⼦底下”的微妙区别了。但我们是中国⼈,⼤家都说“桌⼦底下”。那为什么写错呢跟写汉字有关系。他⼀看见那个“底”就认为是“底下”,没有放在嘴⾥念⼀念。念⼀念很重要,凭着中国⼈的语感就能发现问题。  李宇春新专辑
对于初学写作的⼈,⾸先应该强调的不是⽣动,⽽是准确。其实,准确就是⽣动。⼤家不要追求离开
准确的⽣动。像⼩学⽣描写年画、描写头发像“壶盖”,就很准确,也相当⽣动。准确和⽣动并不是两回事。我们不能⽚⾯强调⽣动,否则,就会有很多流弊,就会引导学⽣追求漂亮的字眼,打好多没有必要的⽐喻,结果没有什么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