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 杨丞琳这张20年前的专辑,为什么是Radiohead最重要的作品?
「如果有⼀个乐队承诺把摇滚还给我们,那⼀定是Radiohead。」
进⼊千禧年,摇滚⾳乐⽇渐式微,轰轰烈烈的英伦风潮也早已落下帷幕。在经历了《OK Computer》所带来的巨⼤成功之后,Radiohead也已经三年没有推出专辑。
⽆数摇滚乐迷还沉浸在90年代的吉他声响中,期盼着他们能带着⼀张摇滚专辑强势回归,再度成为主流;⽽他们的新专辑被甚⾄媒体称作「⾃Nirvana的《In Utero》以来期望值最⾼的摇滚唱⽚」。林青霞图片
在万众期待之中,Radiohead在⼗⽉发⾏了第四张录⾳室专辑《Kid A》。
但这⼀次,Radiohead让所有⼈都⼤跌眼镜。
在这张专辑中,激烈的吉他演奏完全没了踪影,取⽽代之的是⼤量的电⼦元素:⼈声采样、合成器、⿎机……⼈们开始越来越听不懂Radiohead,甚⾄觉得他们不好好写歌,反⽽选择⼀条更加「困难」的路线,故意制造难听的噪⾳。
《Kid A》的出现也让Radiohead的乐迷体产⽣了分化,虽然在前三张专辑中,Radiohead的风格就在Grunge、Britpop和Art Rock之间不断变化,但他们这次直接从摇滚迈向实验电⼦的领域,不少⽼乐迷还是很难⼀下⼦接受,他们希望《Kid A》只是⼀时兴起的⼀次实验,期盼着他们能在下⼀张专辑⾥再次摇滚起来。
然⽽Radiohead彻底让⼈们的期待落空。仅仅隔了不到⼀年的时间,他们就发⾏了第五张专辑《Amnesiac》。这张专辑和《Kid A》在同⼀时期录制,继续延续了前作的风格。
这标志着他们彻底告别了吉他摇滚,在电⼦和实验的道路上⼀去不返了。
随着时间慢慢的推移,⼈们对于《Kid A》的看法也在不断改变。
在发⾏1年后,提名格莱美年度专辑,并获得了最佳另类专辑奖;发⾏10年之后,这张专辑被滚⽯、Pitchfork和时代杂志评为2000年代的最佳专辑;发⾏20年后,《Kid A》成为了滚⽯五百⼤专辑中的
第20名。
如今《Amnesiac》也已经发⾏20周年,Radiohead宣布将这两张⼀体两⾯的作品重新发⾏,推出特别纪念版《Kid A Mnesia》。为什么《Kid A》会被许多⼈认为是Radiohead最重要的转折点,它⼜厉害在哪⾥?
⾛进他们的⾳乐世界,你就会到答案。
困境中的挣扎与探索
《OK Computer》的成功让Radiohead成为了九⼗年代另类摇滚的领军乐队,却也让他们倍感压⼒。在巡演结束之后,⾝为创作核⼼的Thom Yorke终于精神崩溃,陷⼊创作瓶颈,逐渐对摇滚⾳乐感到厌倦,将兴趣转移到独⽴⼚牌Warp Records旗下的IDM⾳乐⼈⾝上。
⼀切都要从Warp和IDM说起。
1992年,Warp发⾏了⼀张以⼈⼯智能为题的合辑《Artificial Intelligence》,诞⽣出了这种名为IDM(Intelligent dance music)的⾳乐流派。IDM的出现使得电⼦⾳乐不再只是⽤来跳舞的背景板,独特的氛围感反⽽更适合居家聆听。
影响Thom最多的Autechre和Aphex Twin正是IDM的代表⾳乐⼈。
这并不是Thom第⼀次听到Warp系的IDM⾳乐。他在上⼤学的时候就曾加⼊过⼀个受Techno影响的摇滚乐队Flickernoise,但那时候他并不喜欢和繁琐的⾳序器打交道。⽽现在,他⼏乎只听得来这些电⼦⾳乐。李易峰否认恋情
Flickernoise,但那时候他并不喜欢和繁琐的⾳序器打交道。⽽现在,他⼏乎只听得来这些电⼦⾳乐。
这些偏向氛围的Techno⾳乐为Thom再次打开了新世界的⼤门:「没有⼈声,只有结构,这些⾳乐相当新鲜。但我觉得这些⾳乐就像吉他⾳乐⼀样情绪化。我已经受够了旋律,现在我想要的只有节奏。」
在IDM⾳乐的影响下,Thom开始使⽤合成器、⿎机和编曲软件创作⾳乐,这些⾳乐都带着强烈的Warp⾊彩:只有⼀些和弦和节奏,弱化旋律,也没有明显的主副歌之分。
1999年1⽉,Radiohead开始进⾏第四张专辑的⼯作。
Thom把这些新写的歌带到了录⾳室,但仍然⾯临着许多问题:这些歌作为电⼦⾳乐来说也许是OK的,但对于⼀⽀有着三把吉他配置的摇滚乐队⽽⾔,它们显然不够完整,听上去更像是即兴的⽚段。
乐队成员对这⼀发展⽅向也都有着不同的意见。
贝斯⼿Colin Greenwood觉得Thom的IDM⾳乐过于冷峻,吉他⼿Ed O’brien和⿎⼿Phil Selway对这些不需要吉他跟⿎的歌曲感到没有把握;吉他⼿Jonny Greenwood对做⼀张没有吉他的专辑并没有什么意见,但也担⼼直接转型成⼀⽀实验电⼦乐队会有些冒险。
原本回信⼼的Thom也再度失去了信⼼,到了⼆⽉份,持续的争执甚⾄让他们⾯临着解散的危机。
整个1999年,Radiohead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直到2000年1⽉,在制作⼈Nigel Godrich建议下,乐队分成了两组,⼀组在录⾳室⾥⽤做programming,另⼀组在不使⽤吉他和⿎等原声乐器的情况下对原有的素材进⾏拓展。
尽管最终Radiohead并没有通过这种⽅式完成任何的作品,但乐队成员开始在这种模式下学习电⼦乐器、开始使⽤Cubase和Protools等软件制作⾳乐。
乐队到了具体的⽅向,制作进度也开始加快,到了4⽉,Radiohead已经完成了将近30⾸新歌的制作。原本打算发⾏
乐队到了具体的⽅向,制作进度也开始加快,到了4⽉,Radiohead已经完成了将近30⾸新歌的制作。原本打算发⾏双专辑的Radiohead最终选择将这些作品拆成两张不同的专辑发⾏。
定义专辑之声
南京地铁报站铃声
《Everything in Its Right Place》是Thom在罹患精神疾病之后创作的第⼀⾸作品。
这⾸歌最初在钢琴上创作,在最终的版本⾥则变成了结合了Rhodes和风琴⾳⾊的合成器声响;这正是⼀⾸loop化的作品,像是⼀⾸搭配了即兴演唱的IDM⾳乐。
这⾸歌以最简单的编配⽅式呈现了Radiohead的独特之处:
只使⽤了底⿎⾳⾊的⿎机机械地演奏着四分⾳符,给⼈⼀种这⾸歌是4/4拍的错觉,然⽽它却是10/4拍的:由⼀个2/4拍和两个4/4拍组成⼀个loop,不断地循环。⽽在演奏柱式和弦的地⽅,只有开始弹奏的第⼀下使⽤了附点⾳符,后⾯则基本都是四分⾳符,所有⾳符的开头都不在正拍上,⾮常有律动感。
更有意思的是这是⼀⾸F⼩调的歌曲,但主和弦Fm却⼀次都没有被弹奏过。事实上,在2/4拍的部分被不断弹奏的C-Ab-G-C就是Fmadd9的和弦内⾳。
接下来,⾃然⼩调上的五级和弦Cm被换到⾃然⼤调上,变成了C和弦;和声就在V-VI-VII上loop,这三个和弦并⾮简单的⼤三和弦,⽽是都有共同的冠⾳C,这让和声进⾏听起来毫不违和,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彩。
最后,再回到⼀级和弦上⽤单⾳弹奏riff作为过渡。
在「Yesterday i woke up sucking a lemon」的部分,和声进⾏变成了VI-V-VII,但依然在这三个和弦之间跳变。最后,它⼜回到了⼀级和弦上,然⽽这⼀次Fm还是没有出现,取⽽代之的是⼤调上的⼀级和弦F。随后回到「Everything」的地⽅,F和弦也随之闯⼊,和声进⾏变成了I-V-VI-VII。
拿小拳拳锤你胸口再⼀次唱到「Right Place」的时候,和声⼜变回了I-VI-VII,然后到了唱「There are two colours in my head」的时候,和声再变成VI-V-VII,在唱完「Tried to Say」之后⼜变成了I-V-VI-VII,并⼀直延续到最后,以渐弱的⽅式结尾。
⼈声的处理也成为这⾸歌的亮点。
除了主体的旋律之外,Thom的⼈声也被切⽚,加上了许多特殊的效果,从头到尾漂浮在整⾸歌曲⾥,为歌曲塑造了⼀种神经质的氛围。⼈声效果器、Vocoder的使⽤贯穿了整张专辑,使得Thom的⼈声更像是⼀种乐器,完全融⼊在⾳乐之中。
在现场表演这⾸歌时,Thom的声⾳通常是由Jonny使⽤Kaoss Pad来控制的。除了这⾸歌之外,Thom的⼈声在许多歌曲中都使⽤了效果处理,如在《The National Anthem》中就使⽤了常⽤于合成器的Ring Mod效果来处理他的声⾳。
作为《Kid A》的第⼀⾸歌,可以说它定义了整张专辑的声⾳:简单但有趣的和声、规律但不寻常的节奏。
筷子兄弟 父亲下载吉他⼿兼键盘⼿Jonny Greenwood将《Everything in Its Right Place》视作专辑制作过程中的⼀个转折点——这是Radiohead此前从未尝试过的创作模式,⽽有了这⾸歌之后,《Kid A》的⼀切才有顺理成章的可能。
Radiohead此前从未尝试过的创作模式,⽽有了这⾸歌之后,《Kid A》的⼀切才有顺理成章的可能。
马特诺琴与管弦乐的运⽤
模拟合成器、⾳序器和编曲软件作为崭新的声⾳加⼊这张专辑之中,⽽马特诺琴(Ondes Martenot)
也成为Radiohead ⽇后的代表元素。
马特诺琴是莫⾥斯·马特诺于1928年发明的乐器,⼤提琴演奏家出⾝的马特诺把揉弦的技巧添加到⽆线电振荡器产⽣的电⼦谐波中,使得它兼具电⼦乐的未来感与弦乐的温暖⾊调。
Jonny 15岁时在Olivier Messiaen的《Turangalîla Symphony》听到了马特诺琴的声⾳,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了。不会唱歌的Jonny觉得马特诺琴的声⾳很像⼈唱歌的质地,⽽他也使⽤马特诺琴创作出了《Kid A》的⼈声旋律。
在《Kid A》中,Thom并没有真正地唱出⾳⾼,只是像讲话⼀样把歌词读了出来,然后通过Jonny在马特诺琴上弹奏⾳符控制声码器,呈现出最终的主旋律。
在《Kid A》中,马特诺琴更多地作为⼈声的控制单元存在,⽽在《How to Disappear Completely》⾥则成为绝对的主⾓。
Jonny通过在马特诺琴上完成了这⾸歌的弦乐编曲,最终和管弦乐团⼀起合作呈现,成为这⾸歌的主要成分。
这⾸歌的管弦乐编曲受到波兰先锋作曲家Krzysztof Penderecki的影响,他是微分⾳乐的代表⼈物之⼀,微分⾳是⽐半⾳更⼩的⾳程,⼀个半⾳相当于100⾳分,⽽微分⾳乐就是使⽤这些更加细微的⾳程进⾏作曲。
这些⾳符在传统的⾳乐家看来可能只是没有弹准的⾳,甚⾄难以准确地分辨出它的⾳⾼,但却是构成微分⾳乐的必须要素。
在Penderecki的影响下,Jonny使⽤微分⾳乐的作曲⼿法编写了这⾸歌的乐谱,同时也增加了演奏的难度,因为对于原声乐器⽽⾔,调出准确的微分⾳并不是那么容易。
管弦乐团的演奏家们第⼀次看到Jonny的乐谱之后,觉得这是⽆法演奏出来的——因为他⼀上来,就给出了⼀个不存在的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