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对《国际歌》的一处妙译
作者:
来源:《共产党员·下》2015年第12
        《国际歌》歌词写于雪花神剑插曲1871年,它是由巴黎公社诗人欧仁·鲍狄埃创作的。1888年,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为它谱成了曲,从此迅速传遍欧洲,后来成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的会歌。今天,《国际歌》已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
        《国际歌》1920年便有中文翻译,曾在《华工旬刊》等中文刊物上发表,但都有词无曲,无法传唱。配曲的《国际歌》是由瞿秋白首先翻译的,刊于聂鑫老公1923615日出版的《新青年》复刊第1期上。
        1920年秋天,瞿秋白应聘担任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的驻苏俄特派记者,开始了他的饿乡之旅。在前往莫斯科途中,因满洲里与赤塔之间的桥梁被毁,火车无法通行,瞿秋白不得不在哈尔滨滞留了 50余天。其间,他参加了一次苏俄人为庆祝十月革命胜利三周年而举行的集会。就在这次集会上,瞿秋白第一次听到《国际歌》的嘹亮歌声。那汹涌澎湃的旋律、慷慨激昂的歌词,让他感到热血沸腾,当时就萌生了把这首歌介绍到中国的想
法。
        1923年回国后,瞿秋白住在北京,决心完成自己翻译《国际歌》的夙愿。那些日子,他整天守着一架风琴,对照《国际歌》的俄文版本逐字逐句地推敲。每译完一句,就自弹自唱,力求完善。当瞿秋白譯到英特纳雄耐尔一句时,不由犯了踌躇。按照原文翻译,此处应译为国际,它是国际工人联合会的缩略,指的是共产主义理想。但这里有8个节拍,中文就有两个字,在演唱时很难处理。如果拖腔拖调地唱,必然会破坏整首歌的气氛。反复思索以后,瞿秋白决定音译,他当时译的是英德纳雄纳尔。《国际歌》的歌词译文后来有多次改动,但音译的方式一直保持至今。
        决定采用音译后,瞿秋白曾对好友曹靖华说:“‘国际这个词,在西欧各国文字里,几乎是同音的。现在汉语用了音译,不但能唱了,更重要的是,唱的时候可以和各国的音一致,收万口同声、情感交融的效果。凯逸慢摇《国际歌》在《新青年》发表时,瞿秋白特地写了附记,其中说道:此歌原是法文,法革命诗人柏第埃所作,至无尽空虚吉他谱巴黎公社时,逐渐通行的革命歌,各国都有译本,而歌时则声调相同,真是异语同声世界大同的兆象。可见他本人对音译也是十分满意的。
张卫健张茜婚礼>见或不见 何晟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