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湾一宅上海最大棚户地块的动迁改造
作者:吴自钧 丁言模 顾立
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8青春如期插曲年第03
        [口述前记]
有一点动心原唱        陈敏,曾任上海市普陀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1996年至2002年期间,担任两湾一宅改造开发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荣获两湾一宅tara 花英动迁工作先进个人(建设功臣)称号。
        mtv网站游华基,1996年至1999年期间,担任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街道党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等职务,参加了两湾一宅改造开发的前期动迁工作。
        “两湾一宅,即潘家湾、潭子湾和王家宅,临近苏州河两侧,地处中山北路以南,恒丰北路斜拉桥以西,苏州河以北,光复路以东。19世纪中叶,这里还是沪西荒僻之地。上海开埠后,苏州河航运甚为兴盛,两岸建起石岸,集市、村落与渡口逐渐增多。外商和中国民族实业家利用苏州河水运方便,纷纷在此兴建工厂、仓库,增设船埠码头,开办商店,辟筑道
路,形成有名的以棉纺业为主的老工业区。同时,吸引了大量外来就业人口,成为下层民众的栖息地——近代上海的一个下只角20世纪20红娘子军连歌年代,这里曾是上海工人运动的摇篮之一,也是上海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开展工人运动的始发地。
        “两湾一宅的棚户住房结构很简单,毛竹屋架,屋顶铺着油毛毡、草席、稻草,条件好些的人家,屋面上在竹洐条上铺着石棉瓦或弧形瓦片,房屋的墙壁是竹篱或者泥巴,墙外用黄泥、石灰糊上,屋内是泥土地面。有的再见 再也不见1415平方米的屋内用竹篱分隔成前后两室。虽然大部分棚户区在解放后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但是大部分居民住处仍然以危棚简屋为主。
        20世纪90年代,两湾一宅成为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大、危房简屋最集中、影响最广泛的棚户区。在这片49.5公顷的区域内,有147家企事业单位,其中市属大中型工厂13家,居民万余户,平均每亩土地有31户居民,危棚简屋41万平方米,这里的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可以称得上全市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