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围城》的比喻修辞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2013级卿莉丽
指导老师:周臻
中文摘要:钱钟书的《围城》可谓是一部语言应用的瑰宝,其中比喻应用多达七百多处。本文以《围城》中的比喻为研究对象,较为系统梳理、分析、总结《围城》中的比喻。通过对小说中比喻的类型、特和作用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充分展现《围城》中比喻运用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围城》比喻修辞
Abstract: The book Fortress Besieged of Zhongshu Qian is a precious gift of language using, there's more than seven hundreds of metaphor. So this article is research about metaphor of Fortress Besieged, specificly working on carding, analyze, summerize. Consult through the different kind, feature, and function about metaphor in this book, we can see it perfectly showed how magic the words came out in Fortress Besieged because of the metaphor.
Key Words:Fortress Besieged Metaphor Rhetoric
文学大师钱钟书毕生学贯中西,创作独具匠心,《围城》是其一生的代表作。《围城》中各类比喻一应俱全,喻体新颖、喻材广泛且比喻形式多样。这部作品自问世以来就被许多文人研究,无论是它的文章结构、思想感情,还是语言技巧都是极具有研究价值的。本文选取《围城》中比喻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剖析《围城》一书中比喻的修辞技巧,学习作者独特的创作手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丰富《围城》语言的研究和汉语比喻的研究。
一、《围城》比喻主要类型
《围城》中的比喻形式多样,通过归纳分析与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明喻
例一:这绿绸给雨淋得脱,李先生的脸也回黄转绿,胸口白衬衫上一滩绿渍,仿佛水彩画的残稿。1
黄贯中和朱茵例句的本体是“李先生的脸”,喻体是“水彩画的残稿”,喻词是“仿佛”。下雨的路上,李先生因舍不得穿自己的新雨衣,所以借用了孙小遮太阳的伞,没想到雨伞退,弄得自己满身绿渍。水彩画与李先生的脸此刻都是五颜六,但是李先生的脸并没有水彩画那么精致好看,所以作者将李先生的脸比作一幅残画。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刻画出李先生此时的狼狈。
例二:这车厢仿佛沙丁鱼罐,里面的人紧紧的挤得身体都扁了。2
例句的本体是“车厢”,喻体是“沙丁鱼罐”,喻词是“仿佛”。小车厢里面到处都挤满了人,作者将车厢比喻成“沙丁鱼罐”,其实是比喻与夸张结合。沙丁鱼尚且还能将自己的骨头藏在身体里,然而车内的人却连舒展的空间都没有,好像骨骼都是弯曲蜷缩着的。这样的描写更能突出人们主观的感受,将鸿渐等坐车人的辛苦与不适放大,使读者产生共鸣。
整部小说中作者多用明喻,比喻词“像”、“好像”、“仿佛”、“宛如”、“譬如”、“似”、“好比”等在文中多次出现,其中“仿佛”出现多达60多次,“好像”出现多达150余次。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结合事物本身的特点,将不同的本体与喻体进行作比,体现出作者超强的联想能力与语言表达技巧。
2.暗喻
暗喻是明喻的高级形式,但比明喻更灵活,《围城》中多处出现这样的比喻。
例一:电话是偷懒人的拜访,吝啬的人通信,最不够朋友。3
例句的本体是“电话”,喻体是打电话的“偷懒人”,喻词是“是”。当方鸿渐与唐晓芙一起吃饭时,鸿渐说到自己绝不会给唐小打电话。聪明的唐小机智的用这句话回答了鸿渐。这是一个明显的暗喻,作者借唐晓芙之口用电话来暗指打电话的人,疏于写信又不常拜访朋友。使用暗喻的特点是能够含蓄的
表达唐小希望以后能与鸿渐经常见面拜访,而不是只通电话。
例二:早晨出去还是个人,这时候怎么变成了刺猬了!4
这是一个暗喻,本体是“人”,喻体是“刺猬”,喻词是“变成”。方鸿渐与孙柔嘉结婚之后,屡屡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此时的鸿渐觉得柔嘉像一只刺猬,自己无法靠近,一旦靠近便会受到伤害。这说明他们夫妻的感情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为文章结尾的全面爆发埋下伏笔。
3.借喻
例一:有人叫她“熟食铺子”(charcuterie),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暖热的肉公开陈列。5
例句中的喻体是“熟肉铺子”,实际指代是穿着裸露的鲍小。在当时的中国,民风保守,穿衣打扮都有一定的风俗规矩,一旦越过这个界限就会被看成异类。像鲍小这样衣不蔽体的打扮在当时一定是不符合当时中国人的审美的,所以她会成为整条船上的焦点,被人喻为“熟食铺子”。这样的比喻无疑是带着深深的讽刺意味的,借“公开陈列的熟食”含蓄的表明了鲍小放荡不羁、无所顾忌的性格特点。
例二:我们背后叫他“寒暑表”,因为他的脸忽升忽降,表示出他跟女学生的远近,真好玩!6
例句的喻体“寒暑表”,实际指的主人公方鸿渐。作者借苏文执之口将方鸿渐遇见女同学时害羞时的神情比喻成“寒暑表”,即形象又富有幽默感。鸿渐脸上的寒热如同华氏表上的温度时刻变化着,作者通过两者都有忽升忽降时刻变换的共同点进行作比,突出鸿渐脸皮薄、不善与女学生交流的特点。
加油美少女 苏菲4.博喻
《围城》中博喻的运用相对没有前面几种类型多,但是出现的地方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一: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7
那个冬季
例句的本体是“吻”,一个鸿渐在不爱苏小的情况给她的吻。作者却连用四个不
同国度的经典来描绘这个吻,以喻体的高雅神圣反衬方鸿渐对方小的勉强与不真情。这样的比喻结合了中西方文化,将雅与俗作对比,体现出作者本身极高的文化修养。使用博喻堪比排比的气势,给人一种气势恢宏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能够加深读者的印象。
例二:有人失恋了,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花子的烂腿,血淋淋地公开展览,博人怜悯,或者事过境迁,像战士的金疮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惊佩。8
例句中的本体是“失恋”这件事情,作者将它比喻成“叫花子的烂腿”、“战士的金疮旧斑”两种不同的喻体。方鸿渐恰在此时失恋,不同的人在表达失恋的痛苦时有不同的方式。这里的比喻是形容他人失恋时状态,目的是为了反衬主人公方鸿渐失恋时的一反常态,侧面烘托出鸿渐失恋时想要极力隐藏痛苦的心理。
在《围城》中,作者大概使用了七百多处的比喻,这些比喻不但喻体新颖,喻材广泛且形式多变。作者并不拘泥于比喻的基本类型,而是根据事物的具体特征,人物的情感变化,采用灵活多样的用法,使文章语言具有十分丰富的创造性。
二、《围城》比喻的特
钱钟书先生非常善用比喻修辞,整部作品最大的特就在于它的讽刺性与幽默性。
1.幽默性
例一:鸿渐也要去,辛楣嫌他十几天不梳头剃胡子,脸像刺猬,头发像准备母鸡在里面孵蛋,不许他去。9
例句将鸿渐的脸比刺猬,头发比鸡窝,让人一下子就可以想象到方鸿渐那胡子拉碴、头发凌乱的形象。作者用幽默的语言将鸿渐的外貌进行了细节刻画,本来十分邋遢的样子,被作者这么比喻顿时让
人觉得妙趣横生。读到这样的文字时,读者会不自觉的发笑,连同对人物的情感也会发生变化,即使是一个“十几天不梳头不剃胡子”的形象也不会让人产生厌烦的感觉。
例二:这不是煮过鸡的汤,只像只鸡在里面洗过一次澡。10
520音乐
汪太太家里的佣人在做饭时,总是会偷工减料,所以才会有汪太太口中的“鸡汤”
像“鸡的洗澡水”。试问什么样的鸡汤可以淡到像洗澡水,比喻的修辞加上夸张的手法,幽默之感油然而生。汪太太的话语表面上是在说笑,实则也是在控诉老妈子不端的行为。但是如此幽默的语气并没有看出她有太多的不满,也没有要深究佣人失职的意图。
top吻李孝利
另外,方鸿渐和孙柔嘉订婚之时,写信给了他的父亲方遯翁。订婚是件值得庆祝的大事,父亲看到儿子的信上赞美他夫人的性情柔顺,心里想必也是欢喜的。方遯翁在短时间内将这个消息告知给家里所有人,作者将他此时的行为比喻成“母鸡下了蛋”一样的大声宣扬,闹得天下皆知。这个比喻使人物的行为动作画面感十足,将方遯翁的那种高兴又急迫的心情表现的活灵活现,让人忍俊不禁。
朱涵燕
《围城》中的比喻,大多具有这样的共同特征,风趣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吸引着读者的兴趣。作者将人物的情感、事物的状态融入比喻,使原本平淡的事情变得生动。
2.讽刺性
讽刺性也是比喻表现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也是《围城》的一大艺术特。
(1)讽刺人性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人性冷淡、虚伪的一面。
例一:两个人在一起,人家就要造谣言,正如两根树枝相接近,蜘蛛就要挂网。11两棵树如果离得近了必然要相互交叉,那么蜘蛛在这树上结网也就变得很常见,然而作者却用它们的关系来作比“两个人在一起”的相处之道,讽刺意味油然而生。方鸿渐与孙柔嘉两人能够结为夫妻,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谣言的推波助澜。原本鸿渐对孙小并没有爱慕之意,也没有想要娶为妻子的念头,但周围的朋友都觉得两人关系暧昧,更是传出谣言说他们已经私下在一起了。俗话说“三人成虎”,大概就是这样,鸿渐与柔嘉最终还是将“闲话”做实,结为了夫妻,但是最终并不恩爱。人与人之间相处本该诚信友善,然而作者笔下的人们却总是想着如何去造谣别人,将别人的生活变成自己茶余饭后的调剂品,讽刺了人性的冷淡。
例二:范小发现心里有秘密,跟喉咙里有咳嗽一样的痒得难受。12
自从汪太太要为范小与赵辛楣介绍之后,范小心中便有了自己的秘密,她即想要别人知道她心里有秘密,又不想让别人知道秘密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范小缺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