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1.题记与下文有何联系作用?
2.大量历史文化的介绍,读起来有点难。
耶律倍的读书堂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提到卧龙先生的经历是想说什么?
3.家山到底是“家”的成分重要?还是“山”的成分更重要呢?
4.写现代闾山人嫌游人稀少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为何说离平常心太远,平常心指什么?
作者表达的是故土情结,还是不希望闾山这块心灵憩园化为乌有?
猫王经典歌曲答题
5.表达效果要用什么词?(意境/语言/主旨?)
6.插入段的作用“具有丰富意蕴、深化主旨的作用”如何得出?
4家乡特点
风景幽美 ②历史悠久 ③人才辈出 ④文风浓厚 ⑤民风淳朴
清幽雅静………………培养优秀人才文教发达/重视教育
5.准确概括内容一个/多个角度阐释(结构,主旨情感,内容评价)
我与三位文友讨论各自中意的住所,大家不约而同都选择自己老家
不删:人们心中都有故土情结;
突出主题、丰富意蕴。
删:(结构)②段……段……
中间插入③段……内容庞杂,文脉不畅
6. 赏析:全面语境):角度+内容+效果+情感
泼辣
拟人(修辞)、蓬勃生机(内容),生动形象(效果)(情感)
碧树隐
红楼,
一枕
清幽
用词:红楼、碧树,彩明丽。
意境:环境清幽,自然、人文景观巧妙融合。
形象:“枕”,身处清幽环境中的人恬然、安适、轻松的状态
语言:“楼”“幽”押韵,富有韵律感/意蕴典雅。
“枕”化抽象为具象,使“清幽”具体可感。
 
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龚自珍)
                                      ——题记
年轻时,我喜欢独自哼唱苏联名歌《喀秋莎》。只要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溜出嘴边,一种轻纱薄雾般的温馨感,便导引我返回医巫闾山脚下的故乡。其实,故乡影像,在我少年时橙的梦里并不是很清晰、很确切,一切兰因絮果毕落于苍茫之中,只觉得家就
是山,山就是家。只要推开屋舍的后门,闾山清泠泠、水洇洇的翠影,伴着天涯云树,便赫然闪现在眼前。当然最好是在久雨新晴的夏日,或者气爽天高的初秋,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我第一次亲近闾山,恰逢梨花开得正闹的时节。山坡上,原野里,到处泛滥着浩荡的春潮,浮荡起连天的雪浪。我们乘坐马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穿行于花林树丛中,像是闯进了茫无际涯的香雪海,又仿佛粉白翠绿的万顷花云浮荡在我们的头顶上。几十年间,这个景象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之窗上,只要闭上眼睛,它便立刻浮现出来,特别是当我听到那首名歌《喀秋莎》的时候。
盛夏的一天,我同三位文友聚坐在北京地坛的一间小亭子里。一番豪雨过去,松林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凉爽。大家谈论的话题是退休后到哪里觅个合意的住所。一位说,老家烟台最为理想,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春季繁花簇簇,夏天浓荫翳日,冬日又比较暖和。另一位来自云贵高原,他的首选是春城昆明。在北京闯荡了二十多年的小魏说,他想在地坛附近赁屋小住,风晨月夕,伴着虫吟鸟唱,到地坛信步闲游。他的这种想法马上遭到了质疑,大家都说他是受了史铁生的影响。地坛是史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几乎灌注了
他全部的情感,可别人未必受得住那份苍凉与寂寞。大家谈笑风生,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当三人把目光转向我时,我说,我要回闾山老家。
我出生在闾山脚下。父亲望子成龙,希望我有所作为,便给我取了这个名字。六岁进私塾,校歌头两句就是闾左辽西我校在,钟灵毓秀作英才。及长,读到《湛然居士文集》,发现元朝宰相耶律楚材在他七百多首的诗作中,忆及闾山的竟有二十来首。原来,耶律楚材生在北京,祖籍却在闾山西麓,那里也是他父亲及两个哥哥的庐墓所在。十几岁时,他曾回到闾山读了几年书。后来辅佐元太祖万里西征,而闾山旧隐仍然时萦梦寐,有诗可证:闾山旧隐天涯远,梦里思归梦亦难。回到大都之后,日理万机,但家山依然刻刻在念。他向往着回归退隐: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只是,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直到五十四岁生命终结之时,他还在宵衣旰食勤劳王室。这些颇像当年的卧龙先生,他出山辅佐刘备时嘱托自己的弟弟: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谁知命运之神搬了个道岔,出师未捷身先死,星陨秋风五丈原。生命在卧龙身上停止时,正好也是五十四岁。
早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即有关于全国名山五岳五镇的记载,五镇之一即为东北医
巫闾。我无能为力医巫闾系东胡语音译,意为大山。闾山在东北三大名山中尤负盛誉,风景绝佳,历代文人骚客登临寄兴,抒写情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较之于水,山更切近禅关,远于人境,望之辄有潇洒出尘之想。而此间瘦劲的奇松,幽峭的危岩,以及丰富的神话传说,饶有一种清寒入骨的丰神和超然绝俗的意蕴。
闾山自东北逶迤西南,绵延百里。其地为塞外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互汇的结合带。如果说,整个内蒙古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呼伦贝尔草原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 那么,闾山一线则是他们研习中原文化、接受华风洗礼的大课堂。辽朝以来,此间文风夙盛,耶律倍和他的八世孙耶律楚材先后在闾山佳胜处建立了读书堂,殿宇岿然,书香袅绕,千载以还,旧貌一直保持完好。
闾山内外,碑碣如林,题刻触目可见,仅北镇庙即有五十六座诗文碑,其中,元代的达十二座。过去这一带私塾多,读书人多,藏书家多。现在,文化教育事业仍很发达,学书作画蔚然成风。山里民风淳朴,较少世故,只是由于过分质直、认真,有时不免透出几分呆气。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趣话,有个过路人向一位老者问询:到大观音阁还得走多长时间?老者瞪目不答。问路人以为遇见个聋子,便顾自向前走去。不料,刚刚迈出几步,便
听老者在后面招呼:回来,我告诉你,再有一袋烟工夫就到了。那人怪他开始时何以不说,他说:当时我不知道你的步子有多大。逗得问路人噗嗤笑了。
不到闾山,已经十几年了。这次旧游重到,感觉风物依然。在商品大潮滚滚滔滔、无远弗届的今天,山上山下仍是清幽雅静,整洁一新,没有看到其他名山胜境常见的香烟缭绕、市声鼎沸的景象,置身其间,确有一种回归自然、陶然忘机的感觉。东道主嫌游人稀少,希望我能帮助向外宣扬一下。我说,天生丽质少人识,未必就是坏事假如它也像有些地方那样,仕女如云,摩肩接踵,恐怕这块心灵的憩园也就化为乌有了。
最后应该说明,耶律倍的读书堂,这次我并没有蹑履亲登,因为它高踞于闾山绝顶,实在太险峻了。像这类需要仰头方可逼视的事物,毕竟总觉得离平常心太远,因此,不去攀援也好。
                                                                                                      (宋雨霏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1下列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宵衣旰食: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B搬了个道岔:改变了人生轨迹
C.无远弗届:广泛地渗透,深入地影响
D.陶然忘机:悠然闲适忘了重要事
2.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使用了《论语·侍坐》中子路等畅谈理想的典故。
B三径依然松菊寒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中的三径,都借指已荒芜的家园
C“星陨秋风五丈原”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失利,病逝五丈原一事
D“骚客”与《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骚人”,均泛指诗人,源自屈原的《离骚》。
3.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喜欢苏联民歌《喀秋莎》中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这句歌词,因而家乡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记忆中特别清晰。
B. 文章写元朝宰相耶律楚材一生勤于政事、忠心尽职,欲晚年退隐家乡而不得愿,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C.  闾山地区文风夙盛,读书人多,诗文碑林立,这与历史上它是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相汇的结合带有关。
D.  耶律倍的读书堂位于闾山顶,殿宇岿然,旧貌完好;但由于山路过于险峻,作者没能侯勇前妻登临观览,不免感到遗憾
4. 作者引用诗句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作者笔 
下的家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5分)
5. 有人认为,文章第段删去更好。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4分)
6. 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赏析下列加点的词语和画线的语句。(5分)
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
18我的妹妹不可能那么可爱op.(2分)D      19.(3分)B      20. (3分)C
21.(5分)参考答案:
风景幽美,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文风浓厚(文教发达),民风淳朴
①风景绝佳;②是多种文化的结合富有文化气息;③历史悠久,人杰地灵;④民风淳朴,较少世故,认真耿直;⑤清幽雅静,整洁一新,是心灵憩园。
22(4分)答案示例:讲真的会不会是我鬼迷心窍了   
(1)准确概括第3段内容(1分)
(2)阐释理由充分(3分)
①选择一个角度合理阐释,充分。
②选择多个角度合理阐释,不够充分(每个角度1分)
阐释角度:
结构:结合第3段和前后文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合理的阐释,视为充分;不能结合具体内容进行阐释,视为不充分。
主旨:能由作者对家乡闾山的热爱认识到人们心中都有故土情结,升华主旨,视为充分;只写出作者对家乡闾山的热爱得1分,只写出认识到人们心中都有故土情结得2分,只写出升华主旨得1分。
内容:相关段落内容概述准确,评价合理,视为充分;只有内容概括或只有评价,视为不充分。
同意。第②段详细描写了家乡梨花盛开的情景,让读者深临其境,第段开始深情回忆闾山风物,两段内容联系紧密(2分);中间插入第③段几位文友讨论退休后住所选择的话题,内容显得庞杂,文脉不够畅通(2分)。
不同意。第③段写作者和几位文友讨论退休后住所的选择,三位文友不约而同选择自己老家,并质疑想住在地坛附近的小魏,说明人们心中都有故土情结(2分);这段内容具有丰富意蕴、深化主旨的作用(2分)。
评分标准:从内容、结构、语言、主旨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 概括内容,1分;人们心中都有故土情结,2分;突出主题,1分
不同意,文章3段写“我”与三位文友讨论各自中意的住所,而大家都各自选择了自己家乡处的地方。侧面突出了本文“怀念故乡”的主题,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家乡与人之间深厚的联系,为下文“我”写闾山老家作铺垫。故不应删去3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