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词汇
大圈(great circle):通过球心的平面和球面相交的圆称为大圈。
大潮(spring tide):潮差相对最大时称为大潮。
大潮升(spring rise):最低低潮位至大潮平均高潮位之差值。
大潮差(spring range):大潮平均低潮位和大潮平均高潮位之差。
小潮(neap tide):潮差相对最小时称为小潮。
小潮升(neap rise):最低低潮位至小潮平均高潮位称为小潮升。
小潮差(neap range):小潮平均低潮位和小潮平均高潮位之差。
天文潮(meteorological tide):受天体引力影响所产生的水位变动。
天球(celestial sphere):以观测者或地球中心为中心,任意长为半径,画一大球面,则一切天体皆可投影在此球面上,此球面即称为天球。
天球赤道(celestial equator):通过天球中心和天轴相垂直的平面称为天球赤道面,此赤道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圈称为天球赤道。
天顶角(zenith):将某地之铅垂线方向引出水平面以上交接天球上之点。
天极(celestial poles):通过天球中心作一直线和地轴平行,此直线(称为天轴)和天球
相交于两点,此两点均称为天极。
升交点(ascending node):天体往北通过黄道面之点。
方位角(azimuth):自观测者子午线天顶量至观测目标之角度。
太阴半月周潮(lunar fortnightly constituent):Mf=2s= 1.09803306 °/hrs,即周期为13.660790869085平均太阳日。
太阴潮(lunar tide):纯指受月球影响的潮汐。
太阳日(solar day):地球以太阳为基准,绕地轴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太阳日周潮(solar diurnal constituent):S1=T=15°/hrs,即周期为一平均太阳日。
太阳半年周潮(solar semiannual constituent):Ssa=2h,即周期为182.621平均太阳日。
太阳年周潮(solar annual constituent):Sa=h,即周期为365.2422平均太阳日。
太阳潮(solar tide):纯指受太阳影响的潮汐。
分点潮(equinoxtial tide):周日不等的现象会有季节性的变化,当太阴或太阳直下点(nadir)位于赤道附近时,其周日不等的现象不显著,此时所发生的潮汐称为分点潮。
水尺(tide staff):刻有刻度的标尺,可在任一时间读出潮高。
水平点(bench mark):一个永久固定的标石上刻有标志,记载该点与基准面相关高度之数值,为验潮之参考面和水平测量之控制点。
日月合成日周潮(lunisolar diurnal constituent):K1=T+h= 15.0410686°/hrs,即其周期为23.93446965597平均太阳时。
日月合成半日周潮(lunisolar diurnal constituent):K2=2(T+h)= 30.0821373°/hrs,即其周期为11.96723482798平均太阳时。
秋风恋歌日月合成半月周潮(lunisolar synodic fortnightly constituent):MSf = 2s-2h=14.76529384214平均太阳日。
月潮间隙(lunitidal interval):月球中天过某地方子午线或格林威治子午线之时间,与次一高潮或低潮之时间间隔,称为高潮间隙或低潮间隙。所有高潮间隙之平均数称为平均月高潮间隙或高潮间隙;所有低潮间隙之平均数称为平均月低潮间隙或低潮间隙。当有周日不等时,有可分为较高高潮间隙、较低高潮间隙、较高低潮间隙、较低低潮间隙。
月龄(age of the moon):自上一新月(朔)开始所经历之时间。通常以日数及其小数表示之。
主太阴日周潮(principal lunar diurnal constituent):O1= T+h-2s =13.9430356°/hrs,即
其周期为25.81934166474平均太阳时。
主太阴半日周潮(principal lunar semidiurnal constituent):M2= 2T+2h-2s =28.9841042°/hrs,即其周期为12.42060122044平均太阳时。
主太阴椭率半日周潮(large lunar elliptic semidiurnal constituent):N2=2T+2h-3s+p=28.4397295°/hrs,即周期为12.65834824484平均太阳时。
主太阳日周潮(principal solar diurnal constituent):P1=T-h= 14.9589314°/hrs,即周期为平均太阳日。
主太阳半日周潮(principal solar semidiurnal constituent):S2=2T= 30°/hrs,即周期为12平均太阳时。
半日潮(semidiurnal tide):每天有两次高潮两次低潮者,称为半日潮或日双潮(double day tide)。
冬至点(winter solstice):在秋分点与春分点之中央,即黄道上最南之一点,称为冬至点。
白道(moon's path):太阴公转之轨道称为白道。白道面和黄道面的交角为5°8¢402。
平均水位(mean water level):一个水域的平均水面高度。
平均潮位(mean tide level):某一地点于十九年周期间,所有水位高度的平均值。
平均低潮位(mean low water):某一地点于十九年周期间,所有低潮水位高度的平均值。简称M.L.W.。
平均大潮较低低潮位(mean lower low water springs):某一地点之大潮时,其较低低潮之平均高度。简称M.L.L.W.S.。
平均较低低潮位(mean lower low water):某一地点于十九年周期间,其较低低潮之平均高度。简称M.L.L.W.。
平均大潮高潮(mean high water springs):大潮时,其高潮之平均高度。简称M.H.W.S.
平均小潮高潮(mean high water neaps):小潮时,其高潮之平均高度。简称M.H.W.N.
平均较高高潮(mean higher high water):某一地点于十九年周期间,所有较高高潮高度的平均值。简称M.H.H.W.
平均高潮(mean high water):某一地点于十九年周期间,所有高潮高度的平均值。简称M.H.W.
平衡潮(equilibrium tides):假设海水只在月球和太阳起潮力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潮汐;而不考虑海底地形、海底摩擦、海水密度、海流、惯性、气压?等其他因素。
平衡潮汐理论(equilibrium theory):假设海水只在月球和太阳起潮力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潮汐理论;而不考虑海底地形、海底摩擦、海水密度、海流、惯性、气压?等其他因素。
合(conjunction):两个天体在同一天球经度上。
全日潮(diurnal tide):每天仅有一次高潮一次低潮称为全日潮或日单潮(single day tide)。
至点潮(solstical tide):发生于至点前后时之潮汐。
同潮时线(cotidal line):海图上同时发生高潮各点之联机。
同潮时图(cotidal chart):显示各同潮时线的海图。
回归月(tropical month):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平均为27.321582平均太阳日。
回归潮(tropic tide):当太阴赤纬最大时,或太阴直下点(nadir)位于回归线时,其周日不等的现象最明显,此时所发生的潮汐称为回归潮。
交点月(nodical month或dracontic month):月球连续两次通过轨道上同升交点之时间间隔,平均为27.21222平均太阳日。
沙罗周期(Saros):朔望月(29.5306日)、近点月(27.5546日)、交点月(27.2122日)
、蚀年(346.62日)等四个周期的最小公倍数(6585.32日)就是沙罗周期。
近地点潮(perigean tides):当月球到达近地点时之潮汐。此时之潮差较大。
近点月(anomalistic month):月球运行在轨道上连续两次通过近地点之时间间隔,即27.55455平均太阳日。
小木偶的话赤经(right ascension):通过春分点的时圈和通过某一天体的时圈所成的夹角称为赤经。其角度是从春分点向东计算;此与地球的经度自格林威治天文台分别向东西计算有所不同。
赤纬(declination):通过观测者与天体间的直线和天球赤道所成的夹角称为该天体的赤纬。
低潮或干潮(low water):在一次退潮时,海水面达到相对最低的时候称为低潮或干潮。
低潮间隙(low water interval):月球中天过某地方子午线或格林威治子午线之时间,与次一低潮之时间间隔,称为低潮间隙。
恒星月(sidereal month):太阴沿白道绕地球一周所需的实际时间为27.32166平均太阳日,即27日7时43分11.5秒,称为恒星月。
春分点(vernal equinox):黄道与天球赤道相交于两点,太阳自南向北移动所通过之点称
为春分点。
秋分点(autumnal equinox):黄道与天球赤道相交于两点,太阳自北向南移动所通过之点称为秋分点。
风暴潮(storm surge):受台风或强烈暴风引起的潮位异常现象。
退潮(ebb):潮汐周期中的一段,介于高潮及次一低潮之海面下降时期,称为退潮或落潮。
夏至点(summer solstice):在春分点与秋分点之中央,即黄道上最接近天求球北极之一点,称为夏至点。
降交点(descending node):天体往南通过黄道面之点。
时圈(hour circle):通过天球南北两极与某一天体的大圈称为时圈。
振荡(seiche):被封闭或半封闭的水体,受地震、大气或风浪等影响,产生之一种连续的驻波振荡现象。即使导致此一振荡的因素消失后,此种振荡现象仍能持续不已。
浮筒式验潮仪(float gauge):绳索之一端系一浮筒,另一端系一铅锤,架在一滑轮上,以测量潮位之仪器。
only you mp3朔望月(synodic month):当太阴绕地球公转时,地球本身也在绕太阳运行,故太阴回复
原来之位相,即月之盈亏复原一次所需的时间实为29.53059平均太阳日,即29日12时44分3秒,称为朔望月。
高潮或满潮(high water):在一次涨潮时,海水面达到相对最高的时候称为高潮或满潮。
高潮间隙(high water interval):月球中天过某地方子午线或格林威治子午线之时间,与次一高潮之时间间隔,称为高潮间隙。
气象潮(meteorological tide):受气象因素影响的水位变动。
浅水波(shallow water wave):系指水深小于1/2而大于1/25波长之一种前进波。
混合潮(mixed tide):实际的潮汐现象并不单纯为半日潮或全日潮,称为混合潮。
停潮或平潮(stand):高潮或低潮时,有一段很短的时间,海面无升降现象,称为停潮或平潮。
基准(datum):已知或假定之事物,用做量度的基本。
旋转流(rotary current):在一潮汐周期中,潮流呈360°改变者。天神纪
周日不等(diurnal inequality):每日所发生的海面升降现象并不规则,相临两高潮或低潮之涨落时刻均不尽相同,此种现象称为周日不等或周日差。在周日不等最大的地区,每日
可能仅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
黄赤交角(obliquity of ecliptic):黄道面与天球赤道面之夹角称为黄赤交角。其大小为23°27¢。
黄道(ecliptic):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称为黄道面,黄道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圈称为黄道。
无潮点(amphidromic point):无潮汐涨落之地点,同潮时线即由此向外辐射。在北半球,潮波会绕着无潮点以反时钟方向旋转。
等潮差线(co-range line):连接潮差相等的线。
较高高潮(higher high water):在一潮日内出现两次高潮中之较高者。
较高低潮(higher low water):在一潮日内出现两次低潮中之较高者。
较低低潮(lower low water):在一潮日内出现两次低潮中之较低者。
较低高潮(lower high water):在一潮日内出现两次高潮中之较低者。
远地点潮(apogean tide):月球在远地点附近时产生之潮差减小现象。
冲(oppsite):两个天体的天球经度相差180°。
涨潮(flood):潮汐周期中的一段,介于低潮及次一高潮之海面上升时期。
蚀年(eclipse year):通常太阳之位置在黄白道之交点15.2°以内,太阴在交点9.5°以内均可发生日蚀或月蚀。而此交点每年向西移19.5°,所以太阳每隔346.62日即可遇到同一交点,此一周期称为蚀年。
驻波(standing wave):水之表面在定点之间作垂直之震动。
潮日(tidal day):一日之中的潮汐周期。
潮汐(tide):由于月球和太阳等天体对地球各处引力不同所引起的水位、地壳和大气的周期性升降现象,其中以海洋潮汐最为明显。
潮汐的周期(period of tide):高潮至下一次高潮或低潮至下一次低潮相隔的时间,各地都不一样,平均约为12时25分。
潮汐表(tide tables):将推算所得之潮时潮高资料逐日列表,可据以推知各地潮汐状况。
潮位曲线(tide curve或marigram):潮汐涨落以图表示者,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潮高。
潮差(tidal range):高潮和相临的低潮之水位差。潮差也有周期性,即潮差会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在半日潮为主的地区,其周期约为14.77日;在全日潮为主的地区,其周期约为13.66日。
潮信(establishment):月球中天过某地方子午线或格林威治子午线之时间,与次一高潮之时间间隔。又称月潮高潮间隙。
潮头(head of tide):受潮汐影响的水域所及的陆地或河流的最上限。
潮型(type of tide):各地依其主要分潮所占的比例,予以区分为半日潮型、全日潮型、和混合潮型三种。
莱茵河波影潮波(tidal wave):将潮汐视为在引潮力作用下的前进波。
潮流(tidal current):受引潮力影响的海流。
潮迟率(daily retardation):潮汐相位逐日递迟之时间,平均约50分钟
调和分析(harmonic analysis):将某地观测所得之潮汐资料,分解成许多有固定周期的单一分潮,所采用的数学方法。
压力式验潮仪(pressure gauge):将压力感应计置于最低低潮面以下,以量度海水面至感应计之间水柱的压力。由感应到的压力转换成电流,换算成海水深度的变化,将潮汐数据记录下来。此种仪器必需作大气压力校正,而水中密度并非已知是其缺点。
验潮站(tide station):观测潮汐的地点。可分为主验潮站和次验潮站两种。主验潮站是指有长期的完整的观测记录,可据以分析当地潮汐特性者;而次验潮站则是为特定目的所
做的短期观测,以求取所需资料者。
验潮仪(marigraph或tide gauge):量度潮汐变化的仪器。
天文常数Astronomical Constants
p --- 月球近地点之变率,0.00464183°/hrs,即周期为8.8475年。
p1-- 太阳近地点之变率,0.00000196°/hrs,即周期为20953.387755年。
h--- 太阳平均经度变率,0.04106864°/hrs,即周期为一年。
s--- 太阴平均经度变率,0.54901653°/hrs,即周期为27.32158平均太阳日。
小不点儿歌T--- 平均太阳时角变率,15°/hrs,即周期为一平均太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