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定欣主演的电视剧浅析黎锦晖儿童歌舞剧教育意义
王文婷
(烟台南山学院艺术学院,山东烟台265713)
摘要:黎锦晖是20世纪中国乐坛上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一生创作了众多音乐作品,尤其是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作品更为突出.其对少年儿童的针对性教育,是中国历代教育中所少有的.他的儿童歌舞剧,在当时来说,不仅是在对古代歌舞教育的继承和创新,而且对于今天的儿童教育,甚至是对于学校的素质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通过对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的浅析,旨在强调黎锦晖儿童歌舞剧教育方面的不可抹灭的功绩.
关键词:黎锦晖;儿童歌舞剧;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J8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2)11-0178-02
黎锦晖(1891-1967),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位优秀的音乐家,一生创作了众多的音乐作品,包括12部儿童歌舞剧、24部儿童歌舞表演曲、民间音乐的改编曲、话剧配乐以及大量的流行歌曲等.同时他又是中国近现代一位比较特殊的音乐家,学术界至今对他“流行歌曲”创作的评价仍褒贬不一,但是对于他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儿童歌舞音乐的价值及历史意义,文化艺术领域给予了正确的认识,并已取得了广泛
的共识.本文试从教育意义这一方面来分析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
1 儿童歌舞剧的创作概况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主要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共有12部.这些儿童歌舞剧一般采用童话的方式,集音乐、诗歌、舞蹈和游戏于一体的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向儿童传达真、善、美的情操,而其中的歌曲大多是亲切的、好唱、好记,再加以优美的舞蹈动作和小朋友自己真实的表演,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从内容表现来看,这12部儿童歌舞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类作品是表现“爱”,强调“爱”,追求人与人之间的难能可贵的“爱”,反映了对生活的爱,对于人生的肯定和赞美,为了“爱”而与邪恶斗争,主要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三蝴蝶》、《七妹游花园》、《春天的快乐》、《月明之夜》、《神仙妹妹》、《小利达之死》、《小羊救母》;一类是从儿童的创造性出发,反对个性压抑、思想禁锢、否认个性、否认尊严的作品,也是对社会现状的反映,如:《小小画家》和《最后的胜利》;最后一部是比较特殊的《长恨歌》,是黎锦晖先生根据白居易的同名长诗改编的一般歌舞剧尝试之作.儿童舞蹈歌曲
2 儿童歌舞剧的分析
忘情水简谱
黎锦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富于儿童情趣,剧作中的角能准确的抓住儿童的心理,是其成功的关键.对于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分析,本文主要试从三方面入手,包括:题材方面、音乐创作方面和儿童心理方面.
2.1 题材方面
活佛济公3片尾曲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均表现了明显的主题性,其中大部分主要是表现“爱”、强调“爱”、发现“爱”、追求“爱”的作品:如:《麻雀与小孩》、《小羊救母》、《葡萄仙子》、《明月之夜》等.
而《神仙妹妹》则采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剧情爱憎分明,教育孩子要是非分明,善恶分明.
另一类是从儿童的创造性出发,反对个性压抑、思想禁锢、否认个性、否认尊严的作品,也是反映社会现状的一类作品,如《最后的胜利》,鲜明地反映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立场,作者在歌词中,直接表现了爱国,民主的主题,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也是对儿童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另一部歌舞剧的代表作之一的《小小画家》,是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嘲讽了封建教育的腐朽,提倡“因材施教”,表现出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关切,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作品问世后,很快风行全国, 影响深广.
2.2 儿童音乐创作方面
chris rene
黎锦晖在从事儿童歌舞剧创作之际,社会上流行的主要是把外国曲调拿来移花接木的学堂乐歌流行之时.起初,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的创作,亦不乏有信手拈来的作品,其中大量采用了民间的曲调和外来的曲调,如《麻雀与小孩》中的《嗤嗤令》来自湖南民歌;《麻雀与小孩》中的一首《飞飞曲》,采用的是德国民歌.虽然如此,但黎锦晖在创作中很注意作品的民族性,即使引用外来曲目,也注意外来曲调与民族风格的统一,例如:《麻雀与小孩》中的《飞飞曲》,原是一首德国民歌,经黎锦晖采用,在词曲及全剧的配合上处理的恰到好处,完全感觉不到他的异国曲风.经过一段时间的创作积累以后,黎锦晖尝试自己创作作品,黎锦晖的在创作上,注意了旋律的口语化和内容上寓教于乐的特点.
黎锦晖作为一位语言学家,非常重视词曲的结合问题.他曾提出“乐化句”的原则,所谓的“乐化句”,就是:“是寻常语句变为乐化句,而语言本身的情仍然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在普通话声调的基础上,注意语言四声的规律,谱写出与口语声调协调的乐曲.如:《可怜的秋香》,在词曲的结合上取得了重大成功.
除了注重“乐化音”以外,黎锦晖的歌曲也十分重视对语气的摹拟和刻画,为了表达歌词的感情内容,朗诵者的语气往往是多变的,甚至可以打破四声的限制而酌情处理.黎锦晖十分注重表演曲中的语气刻画,如:女友与小画家的一唱一和,小画家是被动的,不情愿的,因而它背书自然就打不起精神,背书的语气自然消沉、有气无力.作者准确的掌握这一特点,同样一句“子曰”,小画家整整比女友低了5度,接下去也全是这样,两人以5度关系一前一后,生动地刻画出两人的语气神态.
2.3 儿童心理方面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主要针对的是学龄初期儿童.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作者想要表现的“爱”的主题,《麻雀与小孩》中捞麻雀与小麻雀之间拟人化的母女之爱;《小小画家》中,个性被束缚、通信被摧残的同情之爱,另外,《葡萄仙子》、《小利达之死》、《七妹游花园》、《小羊救母》等作品都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不同意义上的爱.不难看出,黎锦晖对于“爱”的描写不是让孩子在虚构的爱心世界里得到安慰,而是让现实中备受扭曲而失掉爱心的孩子们重新复苏,从而关注人生,热爱人生.
3 儿童歌舞剧的教育意义
综上所述,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教育意义主要有以下各个方面的体现:
3.1 “爱”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黎锦晖受维新派“新民,爱国,民主”思想及其新文化运动中“平民文学”“唯美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十分深刻.因此,在他的儿童作品里关注的不是显性化的社会问题,没有将音乐的教育功能扩大到关乎“国家兴亡”的重要问题上,而是将“五四”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换文音乐教育中的新型关系,从培养人性中最珍贵的“爱”出发,来着手改造国民性.他的作品的主旋律是反映爱动物、爱自然
、爱人生、爱生活,爱一切美好事物的思想,《麻雀与小孩》中老麻雀和小麻雀之间拟人化的“母女之爱”;《小小画家》中,对主人公个性被束缚、摧残的同情之爱;《葡萄仙子》是关心和互助构建一个爱的世界;《神仙妹妹》则表现爱战胜邪恶的故事等等.在当时来说,人心不稳,社会动乱不安,国内政治大动荡,民主思想迅速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爱”成为一盏明灯,能够唤起人们的憧憬,激发人的向往,增强了人们对生活的信心、对未来的向往.这也是黎锦晖儿童歌舞剧迅速传播的重要原因.在整个二十年代和后来的几十年内,这些优秀的作品教育了无数的青少年,作品中“爱”的精神,被无数人牢记在心.
3.2 强调道德教育
二十世纪初,由于受西方教育观的影响,我国的知识份子也引进了欧美学校的教育方法,设置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用音乐、舞蹈、戏剧陶冶儿童戏剧的创作,给黎锦辉思想上很大的冲击.他认为:“自从1923年歌剧出现以来,在中国的小学教育上或者说儿童界里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从来在社会上那个没有地位和不引人注意的儿童,现在也开始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大陆了.”①《麻雀与小孩》教育儿童要诚实善良;《神仙妹妹》则表现了善良的重要性,善良战胜邪恶,强调勇敢团结,以隐喻的手法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最后的胜利》则是最直接的表现北伐战争的歌舞剧,有着浓厚的反帝爱国的热情;《小小画家》批判了封建的、反科学的教育制度,宣传个性解放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等等,这些作品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给予了强有力的教化和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对于儿童来说,其实是认识和用理性指导自己,所以教育尤其重要.儿童中期(8-12岁儿童)意志活动的基本特征是:自控能力迅速形成和发展,意志的调节作用由外部行为动作的的控制为主,逐步转变到对内部的心理过程的控制为主.学校是儿童认知发展和个性、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场所,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适应能力有深刻的影响.②在当时来说,政局不稳定,人心惶惶,学校教育存在着很多的薄弱环节,音乐教育更是呈现一种“奴化”状态,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从实际出发,教会孩子认识“爱”、发现“爱”,强调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进步,更是一种对孩子心灵的净化.
4 结语
“五四”时期是一个值得中国儿童文学怀念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儿童文学几乎取得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鲁迅、郭沫若、茅盾等文学大师的直接介入,创造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第一个辉煌时代.黎锦晖以及他的儿童歌舞剧成为当时音乐界的杰出代表.黎锦晖大量儿童歌舞剧的产生,标志着之前中国儿童歌舞剧的空缺和薄弱将成为历史,而他作品的重大作用就体现在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能最大限度的适应了少年儿童指挥成长的需求,他通过自己的儿童歌舞剧去表现无数人内心的渴望,通过一个个故事,教育儿童诚实、善良、美德和如何去爱.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是在当时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歌舞剧的熏陶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戏剧音乐形式的探索,是一个时代进步思想的反应,特别是对儿童进行新文化的启蒙教育方面以及“爱”的教育方面,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注释:
①《麻雀与小孩》增订宣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第二编第二辑》第325-326.
②王璐人.儿童读物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0. 〔2〕梁茂春.百年音乐之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2.
〔3〕张芳彦.爱的教育美的追求—评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咸宁师专学报,2001,21(1). 〔4〕汪毓和.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历史意义—为纪念黎锦晖诞辰100周年.人民音乐,1991(12).
白泽博士〔5〕徐小平.论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中央音乐学院院报,1983(3).
〔6〕俞玉滋.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创作取得成就的原因—纪念黎锦晖诞辰100周年.音乐研究,1991(4).
〔7〕李.略论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音乐研究,1981(4).
〔8〕孙继南.黎锦晖年谱.齐鲁艺苑,1988(1).
〔9〕孙继南.黎锦晖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