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论2009年6月
林语堂的宗教人生
罗春琼
  [摘要]林语堂是一名学贯中西的学者与作家。林语堂从小接受基督教文化,长大后
又对中国的儒道文化作了深入的研究,几种文化的综合,构成了他复杂而丰富的宗教人生。林语堂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社会的历练之后,在他的晚年终于到了心灵的皈依。在他的作品中,你不仅能看到他对中国五千年来的儒,道家文化的精确阐释,还能感受到他具有的浓厚的西方基督教文化情怀。这位中西合璧的大学者,传递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人生哲学。他不仅向西方译介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创作中糅合的东西方文化,宗教,信仰,更是带给我们思想上巨大的洗礼。  [关键词]林语堂;基督教;儒家;道家
  [中图分类号]I 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9)6月-275-3
[作者简介]
罗春琼,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四川成都 610041
一西方基督教情怀
林语堂出身于一个基督教氛围极为浓郁而又严格的家庭———他的祖母是第一代基督徒,他的父亲是第二代基督徒同时还是基督教的长老会牧师,常在乡村间传道,深受漳州老家的基督徒们爱戴,他常为建教堂奔波,“被派到同安传道时,在那儿曾建过一所。我
10岁或11岁的时候,看见他建筑在坂仔的新教堂”〔1〕
他们全家轮流读《圣经》,跪在凳子上各自祈祷,家庭成员上上下下的宗教气氛非常浓厚,“我们是在一个虔诚,相爱,和谐而又良好工作秩序的家庭中长大”。加上他小时候生活的环境,是在闽南一个偏僻的山村,那里山水风光很美,山峰,行云,草原,溪水,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使他很早就萌生了这些全是上帝创造的念头,觉得他们与上帝很近。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家庭条件,使林语堂很早便有了与西方文明接触的机会,那时有一对西方传教士曾住在他家,他父亲与他们是好朋友,这对传教士回国后给他父亲寄来了不少有着基督教内容的小册子,这使年幼的林语堂很小就接触了西方的基督教。不仅如此,林语堂在他的文章中甚至说,有个传道士曾经在他的生命中影响绝大,是个决定他命运的人(可惜具体人物与情况他没交代),其著作对他们全家的影响也是极大的
———对此,这个传教士本人或许并不知道。
此外,作为传教士的儿子,他的父亲要他的儿子也去讲道,于是,林语堂便在一次暑假从学校回家乡度假时,遵父母之命,也去给乡亲们讲道了。他要讲的题目是“把《圣经》当作文学来读”,虽然这样的题目对农民来说毫无意义,但他还是讲了。他对农民称,应当将旧约《圣经》当作各种文学来读———《约伯记》是犹太戏剧,《列王记》是犹太历史,《雅歌》是情歌,《创世纪》和《出埃及记》是有趣的犹太神话和传说,这样的宣教辞似乎对《圣经》有些不敬,没有从基督教的神圣教义高度作阐发,把他父亲吓的惊慌失措。不仅如此,家庭中兄弟妹之间互相的勉励关怀,也沾染了基督教的成分,例如他的二,在出嫁之前与他分手时对他说了一番话,意思是作为一个基督徒,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用的人,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一个名人。这番话给林语堂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使他终生难忘,不幸的是,二出嫁两年后即因瘟疫去世了,这对他的精神打击很大,他与二的感情从小一直很好。
由此可知,林语堂完全是在基督教的保护壳中长大的,他童年时代所受到的基督教教育可以说是很浓厚的。正由于此,他的父亲专门为他选择了到上海深约翰大学读书,这所大学也是当时国内一所正宗的基
5
啊咿呀72
督教大学。
二、对儒家文化的阐释
林语堂进入圣约翰大学之后却开始背离的基督教,因为这个时候他对中国浓厚的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19世纪30年代,林语堂在上海创办了两份刊物,一曰《论语》,一曰《人世间》。颇有象征意味的是,一者取自儒家经典,一者取自《庄子》名篇。随即,他陆续用英文写出《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孔子的智慧》和《老子的智慧》等著作,并言明自己行为尊孔孟,思想跟老庄。林语堂认为,在中国人现实生活中,儒家起着主导作用,支配着中国人是日常生活。孔子学说的重点在人世间,是积极进取的,儒家“要求人对人类社会负起当负的责任,所谓一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思想,〔2〕适合俗世间一切现实主义者。同时他又认为,道家学说尽管消极遁世,但它热爱自然,强调直觉,给中国文化赋予了浪漫主义彩。与孔子学说的积极人生与功力不同,“道家的自然主义是副镇痛剂用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灵魂者”。因此,“中国文化中重要特征之田野风的生活与艺术及文学,采纳道家的哲学之思想者不少”。〔3〕林语堂认为,孔子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儒家文化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之根底,最显在的特点在于消弭政治与伦理之间的差异。其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均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把人放在一定的伦理关系中进行考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寄托于一整套的道德规范之中。而这种“秩序”和“规范”的构成要素则是仁,义,礼,智。
在林语堂看来,孔子的“仁”是最好的人和真人性,是人性发展到理想的圆满。而且,孔子认为人人都可得仁:“我欲仁,斯仁至也”。林语堂从孟子思想里解得了“义”的内涵。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以同然乎?心之所同然也?谓理也,义也”(孟子《告子章句上》)。孟子假定理与义是我们心内所固有,并常用道德上的热情来谈“义”。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在林语堂看来,儒家之“义”属于那种培养基督徒的自尊心及高度荣誉感的高尚理想主义,是一个相当高的标准。“礼”是儒家理想化的社会。在林语堂看来,“礼乐”一词包括孔子整套的社会思想。孔子自己对“政”与“礼”的定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政”是“正”,而“礼”则是“事之治也”,即是社会中要有好仪式的原则。这好的仪式在家庭生活中表现为仁爱守法敬长辈,在社会上要有公众的拜祭喜庆,这种拜祭的典礼一定是原始的宗教典礼。孔子喜爱祭祀崇拜的仪式,所谓“我爱其礼”,当然不只是把仪式看做缺乏意义的形式,而是他清楚了解人类的心理。在儒家文化精神中,“智”是一种理性的品格。按儒家的看法,缺乏理性的品格,主体往往会受制与自发的情感或盲目的意志,从很难达到健全的境界,只有通过理性升华,才能自由走向自为,形成完善的人格,并赋予行为以自觉的性质。林语堂对对儒家的“智”即理性有独特的认识,他认为孔子的人文主义对于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哲学家有相当影响,如对莱布尼兹,伏尔泰及狄德罗等人。别要我放弃
这些人相信科学的进步及建立在理性典型上的人类社会秩序,儒家的中国对于他们似乎是代表性的事例。至此,林语堂通过儒家仁,义,礼,智的道德伦理性探寻,获知了实现人生修齐治平的要义。
三、对道家哲学的阐释与感悟
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林语堂,对道家文化也是推崇备至的。他在《吾国与吾民》中曾指出:“中国人民出于天性的接近老庄思想甚于教育之接近孔子思想”。在《老子的智慧》和《生活的艺术》中又说:道家“偏好自然与直觉”,“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道家教会中国人欣赏生命,,懂得“生命如此惨愁,却又如此美丽”。他对道家文化的评析是相当精当的。道家文化培养了中国人热爱自然,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精神,赋予了中国文化自由,浪漫的彩,有着不容否认的文化价值。在道家文化中,“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是存在的,永恒的。道不仅“生天生地就了事,它还参与着万物的流传变化”。〔4〕“生命枯荣是自然的定律,福祸乃是个人品性的自然结果,非人力所能左右”,“福祸循环,乃是天道”,“万物都有共定命运的巨人”,“若不是命运的巨人崛起这些宝物,就会变成一缸清水”。〔5〕对此,他在《生活得艺术》中有过深透的阐释。雅歌基督教音乐网
他极力提倡悠闲生活与闲适哲学,要人们超越社会世俗功利,以恬淡诗美的心境享受生活与人生。在文学创作中,林语堂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及其命运诠释着道家文化的生命内涵。如《京华烟云》,全书分为三部,分别以《大宗师》,《齐物论》,《知北游》中庄子语录为题旨,仿佛整个创作就是藉以诠释道家哲学的。林语堂在《关于<;京华烟云>———给郁达夫的信》中明确地说:“全书以道家精神贯穿之,故以庄周哲学为笼络”。所以,题名“烟云”,无非是人生匆匆,世事沧桑。
对于道家文化,林语堂有较多的研究,并且他更多地从心理需要和感情补偿的角度理解道家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和作用:“生活于孔子礼教之下倘无
672
此(老庄道学)感情上的救济,将是不肯能忍受的痛苦。所以道家是中国人民的游戏心态,而儒家为工作姿态。这使你明白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都是道教徒”〔6〕。因此,他认为老庄道学精神呵呵孔子儒学精神是中国思想的阴阳两极,中国民族精神赖以活动。1932年,林语堂开始主编《论语》杂志,他把幽默,闲适和趣味的艺术哲学作为办刊的文化追求,并在声援周作人“性灵小品文”的基础上提出了“幽默小品文”的概念。林语堂之所以独张幽默,是因为他发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人生态度通过幽默与中国的道家文化达成了沟通,因此目光独具地将幽默与道家文学相对应。他认为,中国文学,除了御用的廊庙文学都是得力于幽默派的道家思想,在这里,他将道家的自然,通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与西方的幽默相融合,称道家为幽默派。“廊庙文学都是假文学,具有性灵的文学都属于幽默派,超脱派,道家派的。中国若没有道家文学,中国若真只有不幽默的儒家道统,中国诗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中国人之心灵,不知要苦闷到如何”〔7〕。林语堂的逻辑是:真文学都是性灵的文学,而性灵的文学都属于道家文学的范畴。道家文学即是幽默文学。在他的很多散文作品中,你都能感受得到他的道家的幽默情怀。
四、总结
林语堂从小接受基督教文化,长大后又对中国的儒道文化作了深入的研究,几种文化的综合,构成了他复杂而丰富的宗教人生,但是,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多重影响也导致了林语堂的困惑,中西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矛盾性构成了“一捆矛盾”。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现代知识分子,林语堂曾经表现出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与追求。但道家的隐逸文化也影响着林语堂,到最后又从人文主义回到基督教信仰的过程。他承认。自己在人生的第二阶段———即从童年到老年之间的青年和中年的30多年时间中,“唯一的宗教是人文主义:相信人有了理性的督导已很够了,而知识方面的进步必然改善世界”〔8〕。但是,他观察了20世纪物质上进步和那些不信神的国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后,开始认为,深信人文主义是不够的,“人类为着自身的生存,需与一种外在的,比人本身伟大的力量相联系”。我之回到基督教,不如说是由于我的道德的一种直觉知识,由中国人最为擅长的“从深处发出的讯号”的感应。“我也必须说明经过的程序不是方便而容易的,我不轻易改变一直崇信的道理。我曾在甜美,幽静的思想草原上漫游,看见过美丽的山豆;我曾住在孔子人道主义的堂室,曾爬蹬道山的高峰且看见它的崇伟;我曾憋见过佛教的迷雾悬挂在可怕的空虚之上;而也只有在经过之后,我才降在基督教信仰的瑞士少女峰,到达云上有阳光的世界。”〔9〕林语堂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和社会的历练之后,在他的晚年终于到了心灵的皈依。罗文裕
〔参考文献〕
〔1〕〔9〕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自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5,45.
〔2〕〔3〕林语堂.老子的智慧〔A〕.林语堂名著全集:卷24〔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1.
许亦妮〔4〕陈鼓应.庄子论“道”———兼评庄老道论之异同〔A〕.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八)〔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7.
〔5〕林语堂.京华烟云〔A〕.林语堂文集:卷1〔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166.
胎教音乐在线〔6〕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北京宝文堂书店,1988.50.
〔7〕林语堂.林语堂著译人生小品集〔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112.
〔8〕林语堂.林语堂自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66.
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