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研究认知与解读丨2021-1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产生及创作
沈阳音乐学院/杨桂琴
摘要:19世纪上半期,欧洲的钢琴艺术取得了繁荣的发展,与之相应的钢琴制造工艺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使得钢琴在音乐领域的地位日益高涨。而对钢琴音乐偏爱有加的李斯特却敏锐地察觉到,传统音乐形式在表现新的浪漫主义音乐思想时已经显得捉襟见肘,必须对钢琴的演奏技巧进行革新与突破,为此,他大胆地将小提琴、管弦乐等多种音乐形式转译成钢琴语言,创作出了大量艺术价值极高的钢琴改编曲,开辟了钢琴音乐的新类型。
关键词: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创作特
李斯特是浪漫主义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出神入化般的钢琴演奏技巧极大地扩充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成功地在琴键上演奏出了管弦乐的效果,凭借在钢琴领域的伟大成就,李斯特被人们冠以"钢琴之王”的美称。除了精湛无比的钢琴技巧之外,李斯特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就,那就是数量众多的钢琴改编曲,他凭借自己过人的音乐天赋将多个类型的音乐曲种搬到了琴键之上,使得钢琴改编曲一时兴盛无比,推动了钢琴艺术进步,对李斯特钢琴改编曲进行研究,将对我国音乐艺术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启示。
一、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产生
1.同时代音乐家的启发
李斯特出生于匈牙利,但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国外度过的,特别是移居法国巴黎后,他积极投身社会生活并从此开始了自己的音乐艺术征程。当时的巴黎可以说是欧洲的政治、宗教及艺术中心,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争相涌动,为李斯特获取新的思维方式与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李斯特投身钢琴音乐创作之后,受到了同时代音乐家的很大影响,其中,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给他带来的启发最大,其娴熟精湛的演奏技巧和富有魔力的演奏手法给李斯特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为了用钢琴再现这种美妙的演奏效果,他将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独奏曲中的其中6首进行了改变,创作出了《帕格尼尼钢琴练习曲》,并从此走上了一条钢琴改编之路。除了帕格尼尼外,另一位著名作曲家柏辽兹也给李斯特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他所创作的《幻想交响曲》以“器乐剧”自称,属于综合性的音乐艺术作品,当李斯特听过这首曲子后,立刻燃起了改编的念头,而改编后的钢琴曲也大获成功,广为传播开来。在种种启发之下,李斯特沉浸在了钢琴改编曲这一全新的音乐语言之中,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其中,以节选自《魔鬼罗伯》的"地狱圆舞曲”为原型而改编的一首曲目,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获得了人们的一致好评。
2.美学特性的发展
19世纪时,欧洲音乐界在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这一音乐美学问题上争论不休,并划分成了自律派与他律派两个阵营。其中,自律派主张音响结构代表了一切,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应该是同一的;而他律派认为音乐的制约法则恰恰来自音乐之外,故应该是音乐内容决定着音乐形式。一直致力于开发音乐新语言、决心把钢琴音乐演绎成综合艺术体的李斯特自然而然地站在了他律派,他觉得音乐的本质就是表现情感,甚至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化身。因此,他极力反对形式至上的观点,并积极强调音乐内容中情感,但他并不是盲目地尊崇内容,也并不完全否定形式的重要性,他觉得情感与形式要达到一个合理的统一,两者应该互为表里,不可分开。基于此,李斯特希望人们创作出更有内容的作品,提倡让形式服务于内容。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才使他敢于突破形式的束缚,踏上了钢琴改编这一全新的音乐路程。
3.受众及作者的推动
在中世纪时,音乐被西方奉为七大文艺之首,但因为上层经济的影响,音乐逐渐式微,成为一门“高贵”的艺术,普通百姓根本没有机会去接受音乐方面的教育,导致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远远跟不上音乐作品的发展步伐。换言之,在受众欣赏能力有限的情
82
况下,作为高雅艺术的音乐很难得到普及。而改编曲的出现在受众与音乐之间架起了共鸣的纽带,使
得高雅音乐能够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欣赏,并对高雅音乐的普及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而言,被改编的音乐都是受众比较喜爱并易于接受的类型,其旋律也是受众比较熟悉和敏感的,通过对这类曲目的改编,可以使受众及时进入音乐体验的状态,达到与作曲家之间的心灵共鸣。事实证明,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一经演出就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这给予了他很大的鼓舞和动力。
在李斯特所处的时代,许多作曲家或是出于对音乐大师的崇拜,或者对优秀作品的喜爱,或是为了炫示自己的音乐技艺,往往 会选择一些热门的曲目加以改编,这种改编不单单是对作品的二次创作和诠释,也是与原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李斯特作为当时的"钢琴曲改编大师”,也通过钢琴这一乐器,将自己对音乐原作的感悟和体验辅以创造性的个人想象,生成一种受众能够欣赏的钢琴语言,并诉诸于听众的感官,以唤起其内心同样的情感。
二、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类型
李斯特一生中共改编了几百首曲目,其中不仅有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也有自己的作品,并且也曾经将钢琴曲改编为其他的曲种,但这种只占少数,李斯特最受人欢迎的还是钢琴改编曲,其改 编对象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其他器乐曲
李斯特对于器乐曲的改编主要采用移植的手法。如,从帕格尼尼小提琴作品改编而来的《帕格尼尼钢琴练习曲》、由巴赫的管风琴作品改编而来的同名钢琴曲《6首管风琴序曲及赋格》,都属 于这类作品。
2.管弦乐与交响乐
交响乐是一门气势恢宏的音乐艺术,尤其是在庞大的交响乐团的综合演奏之下,更能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而李斯特的交响乐改编版,则具有独特的魅力,让听众如痴如醉。如贝多芬九部交响乐被李斯特改编成了钢琴曲,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3.艺术歌曲
在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欧洲一些著名的大作曲家,如舒 曼、舒伯特以及有“浪漫主义钢琴诗人”之称的肖邦等,纷纷创作了许多旋律动人的艺术歌曲。作为"钢琴之王”的李斯特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他精心选取了许多优秀的歌曲,通过钢琴予以演绎,使得这些歌曲再一次在钢琴上绽放出了艺术光彩。被李斯特所改编的艺术歌曲有很多,如舒伯特最有名的三大声乐组曲《冬之旅》《天鹅之歌》《美丽的磨坊女》,以及《鳟鱼》《魔王》《水上吟》等抒情歌曲;舒曼的《春之夜》《奉献》等。此外,罗西尼、德尔松等多个作曲家的歌曲都被李斯特进行了改编。
I~||_,十艺Tit研弈
I I_RESEFIRLZH
4.歌剧
歌剧是李斯特钢琴改编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也是他最具有
代表性的一类作品。在歌剧的改编过程中,李斯特不仅保留了原
作的音乐精髓,而且用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语言和变化多端的音
乐织体为原作赋予了更多的艺术内涵。被李斯特所改编的歌剧作
品数不胜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威尔第的《游吟诗人》《弄臣》;贝利尼的《诺尔玛》;古诺的《浮
士德》等。
三、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创作特征
1.丰富的钢琴表现力
李斯特在钢琴上大胆革新和尝试,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和表
现性能,使钢琴音乐成功跻身管弦乐的音域,同时,考虑到管弦乐
在演奏形式上具有戏剧性变化的特点,李斯特还赋予钢琴演奏更
大的变化力度。
2.丰富多彩、多声部的旋律
李斯特一生中创作的钢琴改编曲高达七百多个,几乎各种风
格的音乐作品都有所涉及,他最擅长的是利用多声部的旋律主
super junior成员资料
体,将音乐中所包含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在听众面
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声音作品的器乐化发展。以歌剧《弄
臣》的改编为例,李斯特通过四重唱的方式进行演绎,其中运用了
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男高音以及男中音四种不同的演唱音
,可以说将音和演奏技巧发挥到了极致,这部钢琴改编曲也
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准。
3.改编作品添加尾奏和引子
在音乐改编过程中,李斯特非常注重作品的层次性表达,为
了防止作品的层次混乱,他会尽可能地把音乐中包含的故事情节
保留下来,并辅以专门的引子和尾奏。同样以《弄臣》为例,李斯特
赵敏芬选取歌剧中嘲讽的音乐元素作为引子,一方面对故事内容做一个
大致的交代,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那些逢场作戏之人的讽刺。在
改编曲的尾奏中,李斯特运用了八度技巧,通过急板的方式使音
乐急转而下,最后以主音部分作为落点,展现出了一种浑然天成
的美感。
4.改编曲范围广,体裁多,具有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李斯特的创作风格、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他的钢琴改编曲涉
及各种各样的体裁,涵盖范围非常得广,不过,由于当时的欧洲社
会盛行浪漫主义思潮,所以他的作品也普遍带有浪漫主义印迹。
李斯特在借鉴传统浪漫主义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因
素和创作技巧,经其改编的改琴曲,浪漫主义风格更为突显。为了
让作品获得更好的传播与创新,李斯特将目光瞄准各个时期的经
典音乐作品,尤其是巴赫、舒伯特、贝多芬等音乐巨匠的传世之
83
艺术研究认知与解读丨2021-1
作。这些音乐原曲出自不同的作曲家之手,其风格迥异,这也使得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在创作风格上展现出了多姿多彩的一面。李斯特很小就开始接触音乐,从他的音乐中,可以看出他对音乐的那种炽热情感,也不难感受到他激昂的创作热情。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创作背景,赋予了李斯特独特的艺术思
想,他的钢琴改编曲旋律优美而朗朗上□,受到了人们的大力追捧,甚至比原曲的知名度还要高。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不仅仅是改编而已,也融入了大量的创新元素,他的音乐作品很好地展现了人们在音乐道路上不断求索的艺术精神。在钢琴改编曲的创作过程中,李斯特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音乐创作理论体系,在他的作品中,到处充满着诗意化的语言,他通过挖掘并展现人文音乐和情感之间的联系,在坚持以音乐为创作焦点的同时,突出音乐作品的各个元素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由此为人们呈现出了一个统一的音乐整体。
四、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演奏特点
1.轮指技法
轮指技法是钢琴艺术家模拟拨弦乐器发声特点而发明的一种弹奏技法,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来回弹奏一个音,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发音密度,并在同样的节拍里用连续触键取代一次触键,这样就能让手指在旋律的各个点上进行更快速均匀的调控,进而极大地丰富了长音旋律的变化。轮指技法早在巴洛克时
期就已经出现,到了19世纪时,更是在李斯特的手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在其多部钢琴作品中都不难发现轮指技法的踪影。本文就以《钟》和《梅菲斯特圆舞曲》这两部作品为例来进行具体说明:
《钟》的创作原型是帕格尼尼的《钟声回旋曲》,节选自《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乐谱如下:
在该曲的主题变奏部分,可以看到李斯特使用了大量敏捷而迅速的轮指技法,尤其是单手轮指弹奏复调织体,充分体现了他对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熟练把握程度,其无与伦比的轮指技法足以令其他钢琴同行望而生畏。
《梅菲斯特圆舞曲》是为兰诺的《浮士德》所配的一首插曲,起初是为交响乐队所作,后来被改编成了钢琴独奏曲。乐谱如下:
在该部作品中,有一处很长的抒情段落,其中连续采用了大量的轮指技法,把原作曲者内心的癫狂表现得无以复加,其超高难度的技法要求更是给演奏者提出了巨大的考验。
2.双手交替敲击式技法
双手交替敲击式技法可谓李斯特最具代表性的钢琴语汇,该技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左右双手交替敲击琴键,能够使钢琴发出更加急促、热情的声音,就像是奔放的鼓点,给听众内心带来很大的触动。在李斯特的众多钢琴作品,如《超技练习曲》《塔兰泰拉》中,双手交替敲击式技法被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欢快而奔放的音乐氛围。而在他的钢琴改编曲中,这种技法同样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对于这种热烈而奔放的技法,李斯特表现出了极大的偏爱,正如他的演奏哲学那样,他
更倾向于用宏大高亢的瞬间力量在钢琴上实现管弦乐的声效果,而不是纠结于每一个细节的准确与否。换言之,李斯特在演奏时更关注外在的效果,而采用这一技法恰好满足了他的这一音乐追求,也映照了他与众不同的演奏气质。下面就以《帕格尼尼练习曲》的第六首为例来进行具体说明:
《帕格尼尼练习曲》的创作原型是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独奏曲的最后一首,也是该系列独奏曲中最负盛名的一首。乐谱如下:
84
—1|—|十乏TltSff究
I_R三三三戸民匚HI
与原作相类似,改编曲在呈现主题之后便采用了11处变奏,其中,在第八处变奏中,他多次使用了双手交替敲击式的键盘语汇。李斯特利用双手的错位,在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情绪渲染下,控制着音区从低到高,力度从强到更强,和声从单薄到厚重,使得原本略显单一的音乐形象转而呈现出了一往无前的音乐气势,给听众的感官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3.连续八度、柱式和弦
19世纪时,浪漫主义音乐空前繁荣,许多音乐家将其作为宣泄情感的方式,纷纷用音符勾勒出了变幻多端的和声和织体,使得钢琴演奏技术得到了全面的突破和创新。作为“钢琴之王”的李斯特更是这种充满叛逆的浪漫主义融入到了钢琴改编曲中,其中 对于连续八度、柱式和弦的运用便是其中最具特的部分:在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中,随处可见大片篇幅的连续八度技法,将震人心神的音响夹杂着他一往无前的音乐气概一同倾泻到听众的脑海之中,冲击着他们的感官和神经。李斯特对于连续八度的运用可分成以下几类:音阶或半音阶式跨度八度、分解和弦式八度跳跃、八度旋律、双八度等。从《帕
格尼尼练习曲》第二首中我们就能觅得该技法的独特魅力。在这首曲目的中间部分,集中 采用了八度旋律的表现手法。李斯特通过左右双手相互呼应的方式,在f力度下相继使用了互为映衬的八度陈述,其旋律进行主要为级进和小跳,之后又在几个不同的音区予以再现,随后,在ff 力度下,他先以左右双手使用了分解和弦式的双八度陈述,然后又把之前的八度主题通过更加饱满的和声齐奏出来,在末尾处,通过一句由八度主题延伸而来、左右双手反向进行的尾声,使得整个曲目达到了高潮。李锐老婆
肖邦钢琴曲柱式和弦也是李斯特钢琴改编曲中经常采用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是对他所钟爱的外在音效的一种不懈追求。采用这种独特的钢琴语汇时,需要动用几乎全部的臂力才能将其中饱满的大跨越顺利弹奏出来,有时甚至需要借助身体的力量,这种极具特的演奏技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以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的第六首为例,该曲目属于典型的变奏曲,在其中第6次变奏时,他多次进行了双手反向且急促不间断的八度和弦演奏,在追风逐电般的演奏速度中还不忘保持绚丽辉煌的强力度,令人叹为观止。乐谱如下:
爱的罗曼史 gtp结语
作为伟大的钢琴改编诗人,李斯特对于钢琴音乐的偏爱和钢琴改编曲的执着追求即源自于他的个人音乐精神气质,也是受社会历史因素影响的结果。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其不仅让更多的受众得以接触和了解高雅音乐,也开辟了钢琴艺术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极大地推动了钢琴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健健.李斯特精神的继承者——简论钢琴家乔治•齐夫拉的生平及演奏风格[J].人民音乐:评论,2013(5).
这一生因为爱你才清楚
[2]陈光.灵魂与大自然的缠绵交界线——李斯特、拉威尔、格里弗斯作品中水的意境诠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4).
[3]孙颖迪.李斯特《b小调奏鸣》的文本与演绎[J].人民音乐,2015 (8).
[4]徐懿.钢琴套曲《意大利游记》的音乐风格与演奏诠释[J].四川戏剧,20157).
[5]陈光.灵魂与大自然的缠绵交界线——李斯特、拉威尔、格里弗斯作品中水的意境诠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4).
⑹黄芳.李斯特钢琴曲《夜莺》的改编特及演奏艺术[J].音乐创作,2016(8).
[7]于红.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创作特征探究[J].大舞台,2013
(8).
[8]曾贤.李斯特的钢琴美学[J].作家,2014(4).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