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市场/理论探讨
-72-
中国艺术歌曲《秋水长天》三个版本钢琴伴奏分析
乔小桐 导师:周 民
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摘要:近年来,我国音乐家在民族音乐创作上一直不断的探索,以民族文化为背景、结合现代作曲手法的新式民族声乐作品大量涌现,这些作品有着浓郁的民族特,同时也具有饱满的时代气息。本文以《秋水长天》为例,分析其创作背景以及艺术特征,并简要阐述其艺术创新,对常见的三个版本的正谱伴奏进行分析,从而论述其各自所表达的意境。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文化;时代气息一、《秋水长天》的创作背景
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以及众审美方式的改变,在这个新的发展时期,民族音乐在创作风格和演唱技巧方面都逐渐步入了一个新的格局。以民族文化为背景、风格迥异、形式新颖、结合现代作曲手法的新式民族声乐作品大量涌现,这些作品有着浓郁的民族特,同时也具有饱满的时代气息,
所以广受业内外人士的喜爱。《秋水长天》的创作蓝本是基于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该曲用恢弘的笔法描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辽阔景,作者用时而高昂有力,时而舒缓细腻的声音为听众展开了这样一幅气势磅礴意境苍茫的画卷,把铁血男儿誓死镇守祖国的铮铮铁骨与愁肠难眠的思乡之情刻画的淋漓尽致。此曲是由青年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音乐伴奏教师胡廷江与国家一级编剧宋小明共同创作,并于2010年问世的一首中国现代艺术歌曲,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艺术层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二、《秋水长天》三个版本钢琴伴奏分析
本曲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A+B+A’),A’段为A 段的不完全重复,所表达的意境更进一步升华。从“小我”情怀转变为“大我”的爱国情怀。本文就目前音乐会比赛等常见三版正谱伴奏对其伴奏织体、情感表达、对歌唱者的烘托作用以及对钢琴伴奏的技术要求进行简单的分析研究。
(一)邹彦卓版1.伴奏织体分析
邹彦卓版为此三个版本中最常见的版本,以下简称邹版。
邹版引子部分采用了琶音的形式明确了调式调性,同时又表现出了大漠中的异域风情,A 部分的织体进行运用了分解和弦的八分音符形式,增强了乐曲的流动性,这一部分的情绪特点主要为烘托悲凉气氛,体现孤独心情,流动的八分音符加上小调和弦的进行恰好表现的不温不火。(图1,1)
到了“大漠孤烟剪不断”,歌曲的情绪进行到A 段的最高点,此时右手使用了一串十六分音符来推起一个小高潮,同时左手的伴奏织体变为了十六分音符的跑动,增强了听觉上的紧迫感与流动性,且右手变成了音程和弦的交织进行,增强了厚重感,同时和弦的运用也增强了音域开阔性,表现了大漠的广阔无垠与苍凉的景象。(图1,2)
乐曲进行到B 段时,到了整个乐曲的高潮部分。这一部分的左手为八分音符音程震音,左手的低音部分使整体音响效果显得激烈有力,右手基本跟着主旋律进行。(图1,3)
2.演奏特点分析
(1)本曲织体多为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
(2)邹版在这A 和A’两段相同歌词的地方采用了相同的伴奏织体,未表达出歌曲中对于小家与大国间心境的不同。
(3)整首乐曲的低音运用并不是很丰富,对于边塞号角的描绘也略显单薄。
(4)邹版伴奏为本文所要分析的三版伴奏中最易的一版,其运用简单的伴奏织体,简洁的意境描绘,在听觉上却也能达到简约而不简单的效果,所以此版伴奏的使用频率颇高。
(二)白永明版分析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伴奏
白永明版的伴奏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以下简称白版。1.伴奏织体分析
白版引子部分采用了颤音的形式,模仿出了大漠上余烟袅袅的感觉,A 段开始后左手织体运用了四分音符及其变体,右手主要以十六分音符为主,其听觉效果略显紧凑,无辽阔悲凉之感。(图2,1)
到了A 段的高潮部分,白版与邹版不同的是白版采用了八度音阶来推动乐曲的发展,这样更容易调动歌者情绪,然而到了“断”字的四拍长音时,右手伴奏织体运用了小附点节奏,笔者认为这句的情绪表达需要更广阔的,能够使节奏拉长的节奏型,而不是小附点这样具有弹性的伸缩性节奏型,这一句的伴奏无法对歌者起到烘托并推动的作用。(图2,2)
(图1,1)
(图1,2)
(图1,3)
(图2,1)
(图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