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行录”对古代沈阳文学之意义探析张杰的新专辑
赵 旭*
摘 要:“燕行录”广义上泛指从高丽到朝鲜这七百多年间朝鲜人在中国的见闻所形成的文献,狭义上则专指朝鲜时代使臣们来往北京过程中的见闻所形成的文献。对于沈阳文
坛而言,
“燕行录”具有重要意义。朝鲜人来中国,一般情况下都会经过沈阳,甚至以沈阳为目的地。在沈阳期间,朝鲜人积极创作,或与当地文人唱和,或细致记录见闻,其作品成为
古代沈阳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朝鲜人也主动地考察沈阳的文化环境,其相关记述,从域外角度审视沈阳文坛的发展状况,客观地反映了当时沈阳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精神风貌,丰富了古代沈阳文学史料,这无疑是值得重视的。
关键词:朝鲜;燕行录;域外;沈阳;文坛
从广义上看,“燕行录”泛指从高丽到朝鲜这七百多年间朝鲜人在中国见闻所形成的文
献;从狭义上看,则是专指“朝鲜时代使臣们来往燕京(北京)时根据所听所见而记录下来的
纪行录”
①。“燕行录”对古代沈阳文坛有着重要意义。朝鲜人来中国,一般情况下都会经过沈阳,有时甚至以沈阳为目的地。在沈阳期间,一些汉语写作水平较高的朝鲜人,或出于个人爱好,
在和当地文人交往的时候,写下了不少唱和诗文;或为了向本国政府汇报沿途见闻,细致地观察沈阳的社会政治、文化状况,将所见所闻纳入笔端,其作品多为日记体实录,看似琐碎,却是形式自由,内容丰富,从而构成了沈阳古代文坛的重要部分。同时,外国人的身份使其具有相对独立性,顾忌较少,能够客观地反映当时的情况,如金毓黻对朝鲜人柳得恭《燕台再游录》所评价的那样:
此为异国人纪中朝事迹之书,不参利害之见,颇能得真,故可贵也。②①②
* 作者简介:
赵旭,沈阳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一般项目“古近代文献中的辽宁形象研究”(编号:L18BZWOO6
)阶段性成果。林中基:《领导朝鲜朝的知识人的背景纪行见闻录》,转引自张杰《韩国史料三种与盛京满族研究》,辽宁民
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金毓黻:《辽海丛书总目提要》,《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版,第3640页。
“燕行录”有的侧重于记述在沈阳地区的交游见闻,如柳得恭《燕台再游录》和李田秀、李晚
秀《入沈记》;有的侧重于进行文化比较和对沈阳地区文坛特点的思考,如柳得恭《滦阳录》
。“燕行录”从域外视角所记录的沈阳文坛情况无疑能够大大丰富沈阳古代文学的研究资料。当下学界对“燕行录”与古代沈阳文坛的关系关注不多,笔者不揣冒昧,试对此问题进行探究,以就正于方家。
一、朝鲜人积极创作,构成了沈阳古代文学重要的部分
地方文献,除了当地人的著述外,还应该包括非本地人在该地创作以及表现该地内容的作品。从这个角度看,朝鲜人在沈阳创作或表现沈阳的“燕行录”当然也属于沈阳古代文
学范畴。如《辽海丛书》中就收录了多部朝鲜人表现辽沈的著作,如柳得恭《沈阳录》、《燕台
再游录》,宣若海《沈阳日记》以及不知撰者姓名而表现朝鲜世子在沈阳作人质情形的《沈馆录》等。
自古以来,朝鲜人中具有较高汉文写作水平的大有人在。《全唐诗》中就收有朝鲜诗人王巨仁、高元裕、金真德、薛瑶、金地藏和金可纪等人的作品,而“在其后的上千年时间里,半
岛所出现的汉诗诗人到底有多少,实在是无法统计”
①。许多来到沈阳的朝鲜人都喜欢中国文学,并能够用汉语创作,他们在沈阳期间创作的和以沈阳为表现对象的文学作品本身就
是沈阳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品中,
有许多是单纯地描述眼中的沈阳景物,表现出较高的汉语运用能力。如金种正《沈阳日录》中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
四月十九日观沈阳行宫:
宫南向外无正门,由旁小门而入,少进有两牌楼,左曰“文德坊”,右曰“武功坊”
。文德坊内有景佑宫,奉三清神像。少进有一座门,门内有崇政殿,纵五间,横二间,当中
设坐榻,以黄金刻龙,辉煌夺目。榻上作彩楣,横扁(按:匾)“正大光明”四金字。门户
皆饰以金,墙青瓦,殿青黄瓦,两头以彩磁作龙狮,势若飞动。栋樑、壁砌及瓦头皆作雕龙,奇巧异常。月台不甚高,而石青莹,左右设香炉石日影台。殿左飞龙阁,殿右翔凤阁,皆层楼。殿后新构三层凤凰楼,钜丽甚,闻一柱之费至千缗。楼下有层阶,凡二十二级。由楼后左折,有皇帝寝殿,顺治生于此云。其南太后宫,其西皇后宫,其下太
子宫,内外诸庭,皆铺砖石,密密无罅隙。殿北左右阁贮祭器、床卓(按:桌)
。中有永宁宫,即其先庙也。其北墙外有十八仓云。
②这段文字对景物的描述,层层铺开而丝毫不乱,表现出极高的汉语写作能力,通过文字表述,不仅能够让我们一窥当时沈阳故宫的风貌,而且在今天也可以当作一篇精彩的导游
词来看。再如李田秀和李晚秀完稿于乾隆五十一年的《入沈记》,其下卷“沿道赋咏”中所收
录的52首诗(《纪行百首》可视为一首长诗)中有17首是在沈阳创作的,
此外还有一篇《裕昆3
5“燕行录”对古代沈阳文学之意义探析①②
刘顺利:《半岛唐风:朝韩诗人与中国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
张杰:《韩国史料三种与盛京满族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376页。
真赞并序》。在沈阳文人张裕昆给他们的书信里,表现了沈阳文士们对其诗文的高度赞扬:去秋拜别后,友人宣作谋及弊[敝]处士人竟来索观二君留赠诗文,无不啧啧赞羡,
允称杰作,可以远追青邱(著者按:“邱”当为“丘”),近比渔洋,叹为得未曾有。
①将两人的诗文比作高启和王士禛,虽有溢美之嫌,但也证明其作品还是有一定水平的。而《纪行百首》是一首记述出使全过程的叙事诗,娓娓道来,有叙有论,次序井然,很见功力。
《入沈记》的上卷和中卷日记正文也颇具文采,运用活泼的语言,尤其是口语,生动再现了当时的情态。如记八月十一日使团众人想要进盛京皇宫游赏而守门人因职责所在不愿放行的场面:
姜同请作汉儿声诱开,我辈三人贴身墙边以望。姜同叩门大叫:“开门阿!”里人
曰:“高丽么?”曰:“不也,我也。”一人即来开门,我辈齐笑,渠亦大笑,急关而去。
②这段被作者认为就是“直书其时话头”的文字,的确“看似不成文理”③,却令朝鲜人的活泼戏
谑、守宫门者对这外国人无可奈何的情态跃然纸上。再如九月二十二日记朝鲜使团送驾
的场面,内阁学士松筠奉权臣和珅之命,“谓皇上之待朝鲜人者既逾格例,朝鲜人之所以仰
答者亦不可循例而止,必往老边城近处送驾为可云”,于是一行人出发:
前此则一行皆从边道行,或涉中路,则彼人呵斥犯御道矣。松均[筠]来后,则一行
人上下使入中道,人莫敢问者。行数里,有一人自后跑马来曰:“大人以为朝鲜使臣误
为前进,可速回云云。”松均[筠]急回马问曰:“甚么大人叫?”回答曰:“宜大人也。”松均
[筠]即回马曰:“连你所谓宜大人,而使之来可也。”催马前进,俄而宜兴果为跟来。
④原来礼部侍郎宜兴不知道和珅的命令,因此派人来追。而松筠以为是和珅又下了新命令,
便“急回马问”,弄清对象后,则傲慢地“即回马曰”,这“急”和“即”两个字生动地表现出松筠
在不同对象面前的小心和霸气,进而衬托出和珅的威势,其人虽未出场而神气毕现。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善于抓住细节来表现其神采。如写张裕昆醉酒的场面:
裕昆数巡后渐露本相,坐侧有唾壶,裕昆唾壶欲碎之,又揎拳遽呼曰:“你们将酒
杯、果碟都碎了无妨。”仲兄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句,裕昆曰:
“此非曹孟德之言乎?”仍激仰久之。又曰:“先生一蹴龙门,便当奉使我邦。”裕昆书曰:45文学研究—
——中国古今文学演变研究专辑①
④张杰:《韩国史料三种与盛京满族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318页。张杰:《韩国史料三种与盛京满族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214—215页。张杰:《韩国史料三种与盛京满族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215页。张杰:《韩国史料三种与盛京满族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271页。
“明岁当应童子试。”又相与绝倒。
①寥寥数言便将沈阳文士张裕昆的狂放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向严谨且轻视功名的张裕昆竟有此狂态,甚至以“明岁当应童子试”相戏,更是将其内心世界的丰富性进一步展示出来,增加了人物形象的表现张
力。短小精干的日记体式,自由活泼的表达方式,在某些章节中很有些魏晋小品文的风采,这为清代沈阳文坛散文随笔的创作增不少。
朝鲜文人作品表现最多的内容是与沈阳文士的交往情况。如柳得恭(1748—1807)
,他是“东人之赡于文学者也”②。其所著《滦阳录》乃“乾隆五十五年随其国使臣赴热河行宫贺
高宗万寿咏其所见而成书,一称《热河纪行诗注》,盖以诗为主而又自为注也”
③。其中表现与沈阳文士交往的就有两首。卷一《沈阳书院》曰:
不见江南张秀才,讲堂深处独徘徊。
当年别语工凄楚,沈水东流可再来。
④他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
)秋天在沈阳书院与诸文友分别,十二年后旧地重游,此为回忆当时情景所作。“讲堂深处独徘徊”一句,将作者面对旧游之地物是人非的惆怅与心中对友人
的怀念之情形象地展现出来。由其自注可知,分别时诸文友还进行了唱和,“临别赠诗者凡
十七人”⑤,其中不乏金科豫这样的著名诗人。而柳得恭自己的和诗也在注中记录下来:
悠悠小别仅堪哀,沈水东流可再来。
记取今秋书院里,淡黄纸上笔谈回。
⑥此外,李海应在《蓟山纪程》中也记载了嘉庆八年十二月在沈阳和程伟元见面唱和的诗:
郢下歌成白雪春,主人情致谵怡神。
逢迎诗席匆匆话,莫辨浮生梦与真。
⑦沈阳文人与朝鲜文人的交流频繁,彼此唱和很多,如缪公恩《梦鹤轩梅澥诗钞》卷三就
有《送朝鲜使臣李鲁山、高兼之、金清山诸君》《得李鲁山、金清山见和之作却答》《怀朝鲜李
鲁山、金清山诸君》,卷四有《寄朝鲜李鲁山、金清山、高兼之诸君》等诗作;金朝觐《三槐书屋
诗钞》卷一有《和洪樗庵渡浑河望见沈阳元韵》《赠朝鲜使臣高二首》《送李学山一首》《赠金
5“燕行录”对古代沈阳文学之意义探析①②③④⑤⑥⑦
张杰:《韩国史料三种与盛京满族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254页。
金毓黻:《辽海丛书总目提要》,《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版,第3639页。
金毓黻:《辽海丛书总目提要》,《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版,第3639页。
柳得恭:《滦阳录》,见金毓黻《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版,第315页。
柳得恭:《滦阳录》,见金毓黻《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版,第315页。
柳得恭:《滦阳录》,见金毓黻《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版,第315页。
赵建忠:《新发现的程伟元佚诗及相关红学史料的考辨》,《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6期。
清山一首》《送朴慈庵二首》《送洪樗庵回朝鲜》《怀朝鲜奉使诸公》《答梦鹤轩主人并呈怀朝鲜使臣诗》等诗作。
朝鲜文人的作品中还有一些思古感怀之作。如柳得恭《滦阳录》卷二《沈阳》曰:
呜呼崇德二年春,牢记干支是甲辰。
归到沈阳城外路,断烟秋草吊三臣。
①所谓“三臣”又称“朝鲜三学士”,指的是三位抗清的朝鲜大臣。后金天聪十年(明崇祯九年)
四月十一日(1636年5月15日)
,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事先,遣使通报朝鲜,并要求其断绝与明朝的关系。这引起了朝鲜君臣的反对,认为此行为是对明朝的叛逆。皇太极称帝后,率军征朝鲜。崇德二年正月,朝鲜战败,被迫让世子做人质,并交出抗清主张最坚决的三位大臣:司宪府掌令洪翼汉、弘文馆校理尹集和修撰吴达济,朝鲜史
料上称之为“丙子虏乱”。三位大臣被带回沈阳后,毫不屈服,最终以“倡议袒明,败盟构兵”
的罪名先后被处死。柳得恭在北京得到《皇清开国方略》一书,看到书中关于三学士的事
迹,非常感动,同伴“以小纸钞来,剔灯共读,为之发竖”,而对书中所言“倡议袒明,败盟构
兵”的罪名也是大加赞赏:“呜呼!其所书八个字即无愧乎天下万世!”回到沈阳后,面对三
学士遇难之地,情难自已,“益不禁竹如意击石之思”,赞美其“卓然大节,今又得信史矣”
②。其中洪翼汉死于三月初五,正是甲辰日,故其诗中有“牢记干支是甲辰”之语。朝鲜人对三学士的敬仰和怀念是发自内心的,如朴来谦于道光九年所作的《沈槎日记》中有九月初十日的记载:
早发入城,出外攘门外通街,即三学士丁丑成仁处也,即地怀古,不觉裂眦。
③虽然“丁丑”与柳得恭所记“甲辰”不符,但“即地怀古,不觉裂眦”的感情则与柳得恭是一致的,即使已经过去了近两百年,这种敬仰之情依然强烈。
朝鲜文人的作品中还有一些具有文化评论性质的内容。朝鲜向来崇尚中华文化,在明
朝的时候,朝鲜使臣“尊奉明朝为‘天朝’,所以将出使北京视为‘朝天’”,所以“凡是冠有‘朝
天’二字的,都是明代前往北京的朝鲜使臣的作品”。④而到了清代,“朝鲜使臣的‘燕行录’
的名称中,再也没有出现‘朝天’的字样,这是因为在清朝统一中国后的很长时间内,朝鲜方
面始终不承认清朝统治合法性的缘故”
⑤。即使在崇德二年朝鲜世子被迫到沈阳做了人质,《昭显世子沈阳日记》中对皇太极的称呼也还是前后不一致的。直到清军通过锦宁大战消
灭了明军在山海关外的主力,《昭显世子沈阳日记》才彻底以“帝”称之,此前则称之为“汗”
65文学研究—
——中国古今文学演变研究专辑①②③④⑤柳得恭:《滦阳录》,见金毓黻《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版,第330页。
柳得恭:《滦阳录》,见金毓黻《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5年版,第330页。
张杰:《韩国史料三种与盛京满族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354页。
张杰:《韩国史料三种与盛京满族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页。
张杰:《韩国史料三种与盛京满族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