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天课堂笔记
1《北京的春节》生字 【旬】
读音:xún
组词:①初旬 上旬 旬月之间 ②年过六旬
2《北京的春节》生字 【熬】
读音:áo
组词:①熬粥 熬药 熬盐 ②熬夜 煎熬 熬磨 熬年头儿 病痛难熬
3《北京的春节》生字 【蒜】
读音:suàn
组词:蒜苗 大蒜 蒜头 蒜瓣 蒜泥
4《北京的春节》生字 【醋】
读音:cù
组词:①陈醋 米醋 ②醋意 吃醋 醋劲儿 醋坛子
5《北京的春节》生字 【饺】
读音:jiǎo
组词:饺子 蒸饺 水饺儿 烫面饺儿
6《北京的春节》生字 【翡】
读音:fěi
组词:翡翠
7《北京的春节》生字 【拌】
读音:bàn
组词:拌嘴 搅拌 拌和 拌蒜 搅拌机 拌种子
8《北京的春节》生字 【栗】
读音:lì
组词:①板栗 火中取栗 ②战栗
9《北京的春节》生字 【榛】
读音:zhēn
组词:①榛子 榛树 ②榛莽
10《北京的春节》生字 【筝】
读音:zhēng
组词:古筝
11《北京的春节》生字 【鞭】
读音:biān
组词:①鞭炮 放鞭 一挂鞭 ②扬鞭 鞭策 快马加鞭
12《北京的春节》生字 【麦】北京买古筝
读音:mài
组词:麦苗 麦香 麦垛 麦子 麦田
13《北京的春节》生字 【寺】
读音:sì
组词:①寺庙 山寺 护国寺 ②大理寺 太常寺
藏戏》《北京的春天》两篇文章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1、从内容上看——《北京的春天》介绍的是节日的风俗,《藏戏》侧重介绍藏戏的形式及艺术特。
2、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藏戏》以事物的艺术形态为序。
3、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藏戏》则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4、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天》语言自然、平时、精炼, 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耐人寻味,而《藏戏》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传神,颇具文学彩。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扩展资料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
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
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此文写于解放后的1951年1月,发表在当年的《新观察》杂志的第一卷第二期。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作者刚从美国回来就写了《我热爱新北京》,从下水道、清洁、灯和水三方面谈了北京的变化。差不多同时他写了《北京的春节》这一篇文章,描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和热闹气氛,同时表达了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1899年出生于北京西城小杨家胡同(原名“小羊圈”)一个贫民家庭。父亲舒永寿是清朝保卫皇城的一名护军,1900年在与八国联军作战时阵亡。
母亲马氏出身农家,不识字,丈夫死后靠给人缝洗、做杂工,勉强维持一家生活。老舍1913年人北京市立三中,半年后因交不起学费,转入免费供给膳宿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1922年在南开学校任中学部国文教员。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文讲师。
《藏戏》作者是马晨明,1977年生,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支援西藏,人民日报记者。现任教师。
代表作品:《金融时报》《西藏采访笔记》《藏戏》
作品《藏戏》收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七课中,写作形式新颖,在《藏戏》中用三段反问句开头,引人入胜。
参考资料:北京的春节-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