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音乐
口述史对当代安徽音乐的记述
———以歌剧《包青天》为例
●杨
[摘
要]民族歌剧《包青天》是安徽省近30年来的第一部歌剧,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安徽地方特。作为首部以歌剧形式演绎的“包公戏”,是结合传统文化经典与现代社会主题在艺术形式上又一次新的尝试。文章采用口述史的研究视野和方法,通过对歌剧创作团队的采访,探析民族歌剧在安徽地域文化中的发展。
[关键词]歌剧;口述史;当代;
安徽音乐作者简介:杨名,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2018级研究生。
①梁茂春、刘鹤红:《“口述音乐史”十问———2016年5月梁茂春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讲学记要》,载《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一、“口述史”与近现代音乐研究
“口述史”(Oral History )作为一种史学研究方法最早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
研究者使用音像设备记录下采访者的口述材料,
而后将其梳理与现有文献相结合,整理成口述文本用于相关课题研究。在中国,在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中引入“口述史”理论进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在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和音乐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教学及学科发展中。“口述史”的建立和运用,拓宽了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研究的视野,但“口述史”在音乐中的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2014年,中国音乐学院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音乐口述史学术研讨会”,就提出了对“音乐口述史”概念、性质及研究方法的探析。此外,音乐口述史的方法对个别案例的应用也是研讨会的热门议题之一。2016年,梁茂春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口述史方法研究”课程讲学中提出了“音乐口述史”与“口述音乐史”两种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梁茂春教授认为:“口述音乐史”是“音乐口述史”的一个分支,一个子系统。“音乐口述史”包含各种音乐的“口述”研究,而“口述音乐史”只是用“口述”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现当代音乐。①自从
“口述史”概念被广大音乐学者所引用,产生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但是,运用“口述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原创民族歌剧研究的尝试目前近乎空白。
在世界歌剧舞台中,中国民族歌剧以鲜明的民族性和影响力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歌剧最早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
后成为欧洲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戏剧艺术形式之一。我国作曲家对歌剧创作的尝试集中在20世纪上半叶,产生了多种多样的体裁样式。产生较大影响的是1945年4月在延安上演的歌剧《白毛女》,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的成熟,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民族歌剧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戏剧性思维是基于我国传统戏曲文化和地域性特继承发展而来的。将具有地域性、
民族性的传统音乐艺术与西方歌剧相结合,早有先例。自20世纪中国民族歌剧诞生以来,就在不断学习、借鉴西方歌剧创作经验的基础之上,
结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并不断加以创新,产生了许多根植于经典、立足于当下的歌剧作品。当然,也有尽量不采取中国民族民间的因素,
纯粹以西方歌剧思维进行创作,在歌唱表演中,着重突出西方歌剧中的美声唱法,以宣叙调、咏叹调为主的声乐烘托人物形象,
通过合唱和乐队等形式展开丰富的戏剧歌海2019年第1期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