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 Shu Ping
Jian李开复
左手演奏技法琵琶武曲中的运用
卢盈盈
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
摘要:琵琶是一件历史悠久的乐器,有着丰富的演奏技法。在琵琶武曲的演奏中,不仅右手的技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左手技法在其中也起到了营造氛围、制造音效、渲染情绪等作用。在武曲中使用左手技法和在文曲中使用左手技法既有一定的共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需要引起演奏者的重视。关键词:琵琶
武曲
左手技法
中图分类号:J63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3-0066-03
迦南诗选作者简介:卢盈盈(1982-),女,硕士,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器乐。
琵琶是一件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数量丰富的演奏曲目。按照现有琵琶乐曲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大致可将其分为文曲和武曲两大类别。“武曲指的是用形象鲜明的音乐语言,来表现一定故事情节的、气势较为宏伟、结构比较庞大的乐曲。”[1]其中即包括《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武曲,也包含了《狼牙山五壮士》《秦俑》等近现代创作武曲。不同于文曲婉转抒情的阴柔之美,琵琶武曲彰显出的是大气磅礴的阳刚之韵,二者共同构筑出中国琵琶艺术灿烂多姿的艺术风貌。
一、琵琶演奏技法概述
作为一件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乐器,琵琶在岁月长河中积累下的不仅是众多的乐曲,还有丰富的演奏技法。据不完全统计,琵琶左右手演奏技法共约五六十种,是演奏技法最为丰富的乐器之一。
琵琶的演奏技法包含了右手技法和左手技法。右手技法主要用于发声,以“弹挑”和“轮指”为基础,衍生出“滚”“摇”“夹弹”“摭分”“扫拂”等技法。在20世
纪80年代后,反弹技巧的出现更是大大丰富了琵琶右手技法的多样性,使琵琶的音乐表现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左手技法最主要的功能是按音,通过左手在不同把位、品位的按压,可以让四弦的琵琶具备演奏个三个多八度的能力,音域从A 至e3。除了按音,琵琶的左手技法还有另一大功能在于行腔做韵。琵琶文曲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文人文化的深远影响,具有抒情优美、情景交融、虚实相间的艺术特征,注重音质的柔化。因此,在琵琶的左手演奏技法中存在着一些“腔韵”技法,如“推”、“拉”、“吟”、“揉”、“打”、“带”、“擞”等。这些左手技法在乐曲演奏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在于美化余音以及柔化音质,在琵琶文曲中被大量使用,其重要性不亚于任何一种右手技法。而在琵琶武曲的演奏中,由于乐曲磅礴的气势和雄壮的风格主要依赖于右手的“扫”、“拂”等技巧,因此演奏者往往更注重对右手技法的练习,从而忽视了左手技法在武曲中所起到营造氛围、制造音效、渲染情绪等作用。
66
Yi Shu Ping Jian (下转第92页)
Yin Yue Wu Dao
·音乐舞蹈二、左手技法在琵琶武曲演奏中的运用(一)制造音效
写实是中国琵琶武曲的一大特,其中对于战争的描写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不管是传统武曲中的《十面埋伏》《霸王卸甲》,还是近现代创作武曲中的《狼牙山五壮士》,均是描写战争的佳作。而在战争中,兵戎相见、刀光剑影在所难免,在描写战争中这些场面时,除了右手相应的“扫”、“拂”、“夹弹”、“满轮”等技法外,左手的一些特技法也能够制造出特殊的音效,来辅助场景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以《十面埋伏》中的“绞弦”为例。在琵琶的演奏中大部分的演奏技法演奏的都是乐音,但也有部分非乐音类的演奏技法,如“虚按”、“煞”、“绞弦”、“并弦”等。“绞弦”是通过左手手指的推和拉,将两条琴弦相互交绞,发出的声音既有明亮的金属质感,又有嘶哑的碰撞之声,形象地模拟了戈矢相击之声,渲染了紧张的战斗氛围。这一技法在《霸王卸甲》等其它武曲中,同样也有所运用。
(二)渲染情绪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歌词在琵琶文曲中,常常大量运用到“吟”、“揉”两种技巧,尤其在长音处,左手的“吟”、“揉”配合右手的“长轮”,往往能够进一步柔化旋律,推动音乐情绪的不断发展。在武曲的演绎中,“吟”、“揉”两种技法同样能够起到渲染情绪的作用。首先,大幅度的揉弦所形成的润腔,能够营造出慷慨激昂、意气风发、热血沸腾等情绪,有助于武曲情感的表达。其次,在演奏力度变化时,左手加入幅度逐步加大的揉弦,
能够使得“渐强”等音量的变化更加到位,使之不仅是音量上的渐强,还有音改变带来的情绪上的渐强。最后,左手的“推”、“拉”琴弦配合右手的“扫”,能够使扫弦的音在势大力沉上再添慷慨激愤之情,推动情绪表达迈向顶端。
(三)音对比
琵琶的左手演奏技法除了按音、润腔之外,也可独立用于演奏。“打”、“带”、“擞”等左手技法均可以独立发音,但在音量、音上均与右手技法有较大的区别。在音量上,由于兼顾按音和演奏,在同等发力的情况下,左手技法的演奏音量明显弱于右手技法的演奏。在音上,左手的演奏位置多位于琵琶的中上部,而右手的演奏位置则位于琵琶的下端,相对而言,中上部的演奏音少了一些下端的紧实感,取而代之的
是较为疏散的蓬松感。运用左手技法进行独立的发音演奏在琵琶武曲中多用于抒情段落。尽管琵琶武曲以写实为主,题材多为描写战争场面,但多数乐曲中也穿插着一些抒情性的片段。一方面,在部分武曲描写的战争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情节需要通过较为抒情的片段进行描述,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中的“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片段。另一方面,在部分武曲中,对英雄的怀念与歌颂需要通过抒情性的段落进行演绎。在这些抒情性的段落中,左手技法常常发挥出重要的作用,让抒情段落和战争段落之间的对比不仅体现在音量上,也体现在音上,带来更为强烈的听觉冲击。
三、左手技法在琵琶武曲演奏中的演奏要求在琵琶武曲中使用左手技法和在琵琶文曲中使用左手技法即具有一定的共性,又具有一定的差异。
从共性的角度出发,使用左手技法首先需要对乐曲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只有明白了乐曲的题材、内容、背景等相关信息,才能够进一步了解在乐曲中使用左手技法的目的和作用,从而在演奏中更为贴切地表达乐曲的内容与情感。其次,使用左手技法需要对音准有准确的把握。琵琶是一件有“品”的弹拨乐器,按压不同的品位会形成不同的音高。但“推”、“拉”、“吟”、“揉”等左手技法在制造润腔时,只在同一个品位上形成音高的变化,此时就需要演奏者根据自己的音准体系,通过手指的控制,来形成相应的音高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良好的音准,则会对润腔效果产生一定的负作用。最后,使用左手技法需要左右手之间良好的配合。左手在推拉琴弦的过程中,会产生音高的持续变化,右手在不同的时间点触弦,会发出不同的音高,形成完全不同的音响效果,尤其在快板段落中使用左手的“推”、“拉”技法时,右手演奏时间上的小偏差都会形成音乐效果上的大不同,因此格外强调左右手间的默契配合。
从差异性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在琵琶武曲中使用左手技法,使用的力度相对较强。音乐的强弱具有一定的相对性,琵琶武曲的音乐风格是大气磅礴,音量较大,在其中穿插的抒情片段虽然要有音量上的对比,呈现出“弱”的一面,但相对于文曲中的“弱”,武曲中的“弱”则要更强一些,从而更为符合武曲整体音乐风格的表达。另一方面,在琵琶武曲中使用左手技法,润腔的幅度相对较大。文曲中的润腔
大67
Yi Shu Ping
Jian
多较为精致、秀丽,在具体的演奏中,往往通过小规模的装饰营造出意蕴悠长、清新雅致的韵味美。而武曲中的润腔常用于情绪的渲染,推动音乐情感的整体向前,因此需要较大幅度的润腔来加强情感的宣泄。
四、结语
不论是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还是从体裁形成的横向角度出发,琵琶都是我国民族乐器发展史上的一件重要乐器,在琵琶的身上承载的不仅是琵琶艺术的精髓,也有和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结晶。作
为琵琶乐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琵琶武曲,留下了以《十面埋伏》为代表的一批佳作,其写实性、叙事性的
特征拓宽了琵琶艺术的题材范围。从演奏技法的角度出发,武曲对右手技法的强调促进了右手技法的不断发展,而其对左手技法的运用在丰富自身音乐表现力的同时,也丰富了左手技法的运用范畴,使左手技法的运用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特征,从而推动了琵琶左手演奏技法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丽伟.琵琶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邵琳琳.琵琶演奏中的音探究[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7年.
[3]周红.论琵琶曲中的模拟音效———兼谈左右手技法的运用[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04).
青春失乐园歌曲[4]闫静.琵琶教学中左手技法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4,(07).
场需求,从声乐教育专业特点和阶段性教学目标出发,树立全新的创新实践教学观念和生本教育理念,结合多方面教学需求来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的优化,并在现有的教学过程当中引进多媒体
大地羽泉
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方法,利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和途径来开展实际的课程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尽可能在课程当中增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学习、互动探究、课外实践等的空间,不断的对实践模式和实践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从不同的层次和维度入手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教育。这样不仅能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声乐素养,同时也能够为高校声乐教育的深入开展与创新实践人才的全面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尚广平.浅谈高校声乐教育中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J].北方声
乐,2019,(03):163+165.
[2]刘新锋.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多重构想[J].当代音乐,2019,(09):56-57.
[3]张洪波,杨光,孙洋.民族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8):144-146.[4]刘坪.高校声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9,(55):8-9.
[5]孟爽.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
思考与探讨[J].黄河之声,2019,(09):90.
[6]郜小末.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策略分
析[J].北方音乐,2019,(08):166+171.
[7]毋茜.浅谈“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对应用型人才的
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8,(25):17-18.
那年花开月正圆沈星移结局
[8]柴雅婷.互联网背景下———
高校内音乐培训机构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戏剧之家,2018,(13):175-176.
[9]张彧.声乐文化传播对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影响研究———评《高校音乐教育与声乐教学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09):112.
(上接第67页)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