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曲《昭君出塞》的演唱处理
作者:褚芬芳
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2
        摘要:昭君出塞的故事家喻户晓,不仅因为王昭君是我国传说中的四大美女之一,更因为昭君为求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出塞和亲的崇高精神为人们所敬仰。王志信的民族声乐作品《昭君出塞》就是根据这一史实所创作的。该作品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民族音调的基础上,采用了新颖的艺术歌曲写作手法,拓宽了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昭君出塞》 声乐演唱 情感 表现
        一、歌曲故事背景及人物形象
        对音乐作品的完美演绎,需要演唱者在歌唱功底很扎实的情况下,了解创作者的创作风格与意图,深刻理解歌曲的音乐内涵。因历史赋予歌曲题材的特殊性,在演唱《昭君出塞》时,更需要在了解歌曲人物原型、创作背景的前提下,创设歌曲演唱情境,深入剖析作品,把握好对作品韵味、情感的处理。
        王昭君,西汉南郡人,本是汉宫中一名宫女。公元前女儿情原唱54年,北方匈奴首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并提出了和亲的请求。昭君主动请求出塞和亲,远嫁匈奴。昭君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交好,边塞烽烟熄灭了60多年,人民安居乐业。昭君出塞和亲的壮举对胡汉两族人民睦邻友好与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歌曲《昭君出塞》正是通过这一史实的叙述,展现了昭君顾全大局、牺牲小我求得祖国的崇高奉献精神。
        二、歌曲的创作特点分析
        (一)结构分析
        通过上表可知,《昭君出塞》是ABA′的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又是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在17小节前奏之后的A段(呈示部)是由对比的ab两个乐段构成的。a乐段以叙述的慢板在D羽上呈示,描述昭君离别家园出塞的情景。b乐段女儿情,连胡汉表现虽然要远离故园,但是昭君身上担负着和亲的重任,牵系黎明百姓的幸福,展现的是昭君远嫁匈奴的决心。11小节的间奏后转为D商,进入B段(展开部)。B段由cde三个不乐段构成,速度也从A乐段的慢板转为快板再到中板。反复了的c描绘了匈奴热烈欢迎昭君到来的两个场景,b是昭君对中原的回首,e则是充满感叹意味的衬词。歌曲重复再现部A′段回归D羽的,
速度变为广板,主要表达人们对昭君的赞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