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胎教可追溯到西周时期。这时期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繁荣,表现在教育上是特别重视道德规范和礼仪。在六艺教育之中的礼乐教育应是我国古代胎教的雏形。西周人有种朴素的意识,就是人的行为应该在懵懂时期就接受规范的教育。所以这个时期的胎教实施内容一般是规定受孕女子生活各方面的行为,一言一行符合礼仪。
  西汉政治家贾谊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系统地论证胎教问题的一位学者。他在自己撰写的《新书》中专有胎教一章。他认为对胎儿实施多方面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提出胎教的目的在于正礼孕妇胎教歌曲,即孕妇生活中的一切内容都应该符合的要求与规范。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记载有: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渲,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同时代的另一位学者刘向著有《列女传》,涉及胎教方面的内容更为广泛,他认为胎儿能够感知母体内、外的刺激,提出孕妇的身心健康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胎教的目的在于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古有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除此之外,《列女传》中还记录了一个医案:“太任
文王之母,挚任氏之仲女也,王季娶以为妃。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娠文王,目不视恶,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生文王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东汉杰出思想家王充对胎教颇有见解,他认为人之性所以有贤愚善恶,并非天意的结果,而是人在受胎时所禀受的天性有厚有薄,故性有善恶也

    南北朝著名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有教子篇,他认为家庭教育越早越好,早到何时?他主张从胎儿开始,要求孕妇安居闲静、谨守礼法,使胎儿受到良好的影响。

    南宋礼学大师、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很重视儿童教育,对胎教也颇感兴趣,他十分赞颂周文王之母太任,称赞其性端诚庄,唯德是行,能胎教。他说:端正纯一、诚实庄肃,性之美也,唯德是行,行之美也……太任性行既美。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一书中,提出教育儿童必须从胎教入手。也进一步阐明了逐月养胎之法。宋朝陈自明撰《妇人良方大全》及《便产须知》则忠告孕妇勿乱服药、勿过饮酒、勿妄针灸……”“勿举重、登高、涉险……时时行步,勿劳力过伤……衣毋太温,食毋太饱。到了明清胎教理论更加完善,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主张建立以提高人口质量的胎教院。
可见,古代学者已经十分注意孕妇的衣食住行,情志视听等对胎儿发育的影响。并提出了实施胎教的具体内容及方法。虽然这些理论尚缺乏科学考察和论据,但不无道理,而且有些观点和现代胎教理论也是十分吻合的。
由此可见,尊德重道的中华民族为了孕育德才兼备的后代,早就开始了胎教的实践活动,并积极地进行了理论总结。从此以后,历代医家都有对胎教的阐发,使胎教学说不断完备。

  相传孟子的母亲是这样来胎教的,吾怀孕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传说中后稷的母亲也是十分重视胎教,在整个孕期都保持着性情恬静,为人和善,喜好稼穑,常涉足郊野,观赏植物,细听虫鸣,迩云遐思,背风而倚。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胎教非常注重孕妈哈哈道德修养;非常注重母子感应。关于孕妈日常生活,在《医心方·求子》中的记述更详细:凡女子怀孕之后,须行善事,勿视恶声,勿听恶语,省淫语,勿诅咒,勿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勿食生冷醋滑热食,勿乘车马,勿登高,勿临深,勿下坂,勿急行,勿服饵,勿针灸,皆须端心正念,常听经书,遂今男女,如是聪明,智慧,贞良,所谓胎教是也。书中还建议孕妈妈: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庶事清净。
据《史记》记载:“太妊之性,端一诚庄,惟德能行。及其妊娠,目不视恶,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妊教之,以一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妊为能胎教。”古人所说的胎教,是指在妊娠期间为有利于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而对母亲的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所采取的有利措施,以便使母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古代胎教的内容主要包括6 个方面:
1)节饮食。饮食是母体的重要营养来源。胎儿的营养来源于母体的气血。因而母亲的饮食对胎儿的发育有着直接影响。《万氏女科》说:“妇人受胎之后,最宜忌饱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平和之气以养其胎,则胎之完固,生子无疾”。就是说,孕妇饮食以清淡平和为宜,鱼、肉可以吃,但不可过食。应有所节制,特别是不要饥一顿,饱一顿,甚至暴饮暴食。假如饮食失节,饥饱无度,嗜食厚味,皆可使脾胃运化失常而胎失所养。
2)调情志。妊娠是女性生理上的一个特殊过程,孕妇不仅生理上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心理上同样也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这种心理反应过程即为古人所说的情志变化。古人云:凡有孕之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喜、怒、悲、思皆可使气血失和而影响胎儿。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增补大生要旨》中说:“除恼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就是说:孕妇要心情舒畅,不要轻易动肝火,否则会导致气不顺,气不顺则孕胎必受影响。《傅青主女科》中亦有“大怒小产”的论述。可见,孕妇的情志对胎儿具有直接影响。故而孕妇情志舒畅,遇事乐观极为重要。
3)忌房事。房事,是指夫妻的性生活。虽然房事为受孕怀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受孕
之后,则房事必须节制,《产孕集》说:“怀孕之后,首忌交合,盖阴气动而外泄,则分其养孕之力,而扰其固孕之机,且火动于内,营血不安,神魂不密,形体劳乏,筋脉震惊,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怀孕以后,首先应禁房事,特别是在怀孕头3个月和7个月之后。怀孕早期,妊娠反应常常给孕妇带来许多不适,恶心、厌食、嗜睡、疲劳,自身及胎儿的营养常常供不应求,哪里还会有闲情逸志取房事之欢?7个月后,孕妇腹大身重,行动诸多不便,而且胎儿即将人盆,阴道变短,房事会刺激宫颈而引起宫缩,加之在房事中有可能将细菌带入孕妇体内,严重者会造成感染,因而这前、后两期,应忌房事。否则“分其养孕之力”,“扰其固孕之机”,“形体劳乏”,甚而造成流产、难产,“生子多疾”。
4)适劳逸。人禀气血以生,胎赖气血以养,因而妊娠后的起居劳逸应该适量,既不可贪图安逸,也不可过于劳累。按中医的说法,太逸则气滞,太劳则气衰。若劳逸失宜,举止无常,攀高负重,其胎心坠,甚而导致难产。因此,受胎之后,适当活动,使气流通,百脉和畅,自无难产。若好逸恶劳,好静恶动,贪卧养娇,使气停血滞,临产多难。此当为忠告。正确的做法大致为,5个月以前宜稍逸,5个月以后宜小劳。
5)慎寒温。寒温即自然界冷热气候的变化。受孕以后孕妇由于生理上发生特殊变化,很
容易受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尤其是风寒之侵,易感染疾病,甚至危及胎儿,“胎前感受外邪,感染伤寒时症,郁热不解,往往小产堕胎,悠关性命,故而注重胎前的摄养,慎起居,适寒温,甚为紧要。
6)戒生冷。怀孕之后,孕妇常喜欢吃一些生冷之物。中医认为,这是怀孕后由于阴血下注以养胎儿,致阴血偏虚,阳气偏旺。殊不知,生冷之物吃多了会使脾胃受伤,呕吐、腹泻、痢疾诸症会乘虚而入,既损孕妇,又伤胎儿,不可不慎。此外,孕妇衣着还宜宽大合体,腰带不宜紧束,以免气血周流不畅而影响胎儿发育。
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对胎儿的教养,古人的养胎方法有很多,下面我们就把古人的一些按妊娠的月份养胎方法给予介绍给大家:
妇女怀孕之后:
l:忌烦躁暴怒,应疏导情志,忌行房事,以免扰动胎气,导致流产。
2:忌吃生冷辛辣食物,并避免受惊恐。
3:需清心寡欲,宜保暖,节房事。
4:忌劳累,慎起居,调饮食。
5:开始食补,吃一些健脾益胃,补气养血的食品,增加胎儿营养,健壮其身。
6:穿着柔软舒适的衣物,使周身气血运行得畅。
7:孕妇应注意保暖,避免去人多的场合,预防感冒,以免影响胎儿,导致畸形儿的产生或早产。
8:多吃新鲜的水果与蔬菜,增加纤维素的摄入,预防便秘。
9:绝对禁止房事,放松思想,做好产前准备。
10:应常常散步,舒展筋骨,促进气血运行,使分娩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