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家思想中蕴含了对音乐美学的思考。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他们有关音乐美学的主要思想——“大音希声”和“至乐无乐”都体现了道家对音乐的审美标准,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根源性的论点,并对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音乐人物关键词:老子;庄子;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美学思想,是指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音乐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与道家是两个影响较大的流派。他们的思想不仅反映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也涵盖了音乐。由老子奠定基础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是自由主义的美学思想,它高度重视人的理性精神,反对用固定的社会伦理道德来约束人的情感,主张自然地抒发和表现情绪。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国的音乐文化之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音声相和
《老子》第二章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1]”老子从美与丑(恶)、善与不善的对立统一角度,推演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和“前后”的对立统一规律,即“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和“相随”,其中所体现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就是音声相和。
老子认为,只有“音”而无“声”或者只有“声”而无“音”,都会顾此失彼,二者是对立的两面又统一于“和”。“和”便是“音”“声”的矛盾统一体。和为贵,乐从和。
(二)五音之论
《老子》第十二章云:“五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五、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都是众人之所“欲”。而道家是讲究近自然而远物欲的,视音乐与、味、畋猎一样,是一种奢望、欲望。而欲望又是一切疾病的肇始,是修身养性之人应当摒弃的。其主张抛弃单纯的感官享受,取中和之道,从而回归自然,心性平和。
(三)大音希声
大音希声见于《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在老子看来,最完美的音乐是人们听不到的,“大音希声”是无声的音乐,合乎无为而自然、虚静的特点,是永恒、绝对的美。
“大音希声”在哲学及音乐美学两个层面有着双重含义:首先,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从“道”的角度来看有着哲学本意,“大音希声”是对“道”所具有的听之不闻特性的描述;其次,“大音希声”虽然是一种理想的无声音乐,但“音”是人为产物,所以“大音”是建立在“人为音乐”基础之上的。所以“大音”并非一种脱离音乐实际的纯粹抽象物,只是这种“音”具有“道”的特性,进言之,人为产生音而资产产生声,所谓“大音希声”指的是音乐意识能够对人为进行超越而回归自然,这种自然并非客观存在的外界环境,而是指对人为的超越,所以说“大音”是从“道”的层面对音乐美学的阐述。从这些本意来看,它是有声的根源,从作为一种音乐美学审美标准来看,它代表着超越精神。
老子对“五音”的否定及对“大音”的肯定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没有“五音”就没有“大音”,或者说“大音”是对“五音”的一种超越,“音声相和”这一观点就是对“五音”与“大音”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的阐述。老子所强调的是音乐的审美不能仅仅局限于“五音”的表面,而应强调内心对音乐的体会。
二、庄子的“至乐无乐”音乐美学思想
庄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中,其有比较明确而积极的世界观,对社会现实揭露得非常深刻,并予以无情的批判。他的思想本身存在巨大的矛盾,一方面,他反对社会现实矛盾的相互斗争,但不愿提出解决矛盾的观点;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对这种矛盾完全置之不理,而是从侧面对现实作出严厉的批判。他的“至乐无乐”思想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的。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自然观,主张“法天贵真”,即效法自然,珍贵本真,反对一切违反自然本性的“人为”,反对束缚人性、违反自然的儒家礼乐思想。与此对应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