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管乐考级回顾与思考
作者:李壮 田雅丽
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09
        【摘 要】中国民族管乐音乐考级发展至今已二十余年,纵观其发展与现状,仍存有许多不足之处,本文以民族管乐考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民族管乐考级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分析,对比国外音乐考级制度,探讨民族管乐器考级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民族管乐考级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管乐;考级;发展历程;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9-0038-04
        社会音乐考级最早起源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的音乐考试,中国大陆首次音乐考级于1987年在广州进行,由广州钢琴学会主办,级别设有一至三级。如今,社会音乐考级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音乐相关机构借助考试手段,对非职业化音乐学习者音乐能力和音乐水平进行评价的活动。”①国内音乐考级发展至今日已走过30余年,基本覆盖
全国各个省市,等级评定单位涵盖高校与社会音乐组织,乐器考级种类也由钢琴发展至我们常见的各个乐器,民族管乐器的考级就是其中之一。但相比较其他西洋乐器或民族乐器的培养与考级,民族管乐器的学员以及申报考级人数不尽人意。本文通过对中国民族管乐器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发展现状的思考,分析中国民族管乐器考级中存在的问题,对比加拿大皇家音乐考级制度,寻求符合中国民族乐器考级的方案,为中国民族管乐器考级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中国民族管乐考级历史回顾
        (一)中国社会音乐考级起源背景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音乐文化环境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起起伏伏,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时期对于音乐的不同需求,引领了中国民族器乐的变化发展,改革开放前的民乐繁荣发展与改革开放后音乐教育大众化,是中国民族管乐考级产生的两大因素。
        改革开放前,民族音乐的发展多是与国家政策的步调一致,1951年,国内关于京剧艺术的传承问题展开讨论,为此,主席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主张对待中国民族
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性看待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1956年,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中国音乐家协会成为了我国文艺发展的基本方针,为我国社会音乐教育多样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自此,中国民族音乐迎来发展的春天,来自民间的音乐工作者纷纷进入国家艺术团体进行民族音乐的研究,包含管乐在内的民族器乐发展也取得了较大成就。但随后而来的,使得民族音乐的发展趋于停滞,此时因政策的变化,各类音乐艺术遭受限制,文化宫、艺术馆等众文化场所关闭,学校停课,致使全国社会音乐教育处于一种瘫痪的状态。四人帮粉碎后,各个艺术教育机构纷纷复课,并于1977年,文化部与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一九七七年全国艺术院校招生工作通知》,同年,中央音乐学院报考人数就多大17000余人,可见民众对于音乐教育需求的旺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