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绘画
  自古以来,酒与书画不分家。中国绘画史上的书画名家,好酒者不乏其人。 大多画家都会借助酒来激发灵感。他们或以名山大川陶冶性情花前酌酒对月高歌往往就是在“醉时吐出胸中墨”,酒酣之后,“解衣盘薄须肩掀”,从而使“破祖秃颖放光彩”,酒成了他们创作的催化剂。纵观历代中国画杰出作品有不少有关酒文化的题材可以说绘画和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之间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了酒,书法才会洒脱,绘画才会显得大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歌词
一、五时期励归真
人物简介
归真,五代时期的一个道士,籍贯不详,被人们称之为异人。擅长画走兽和禽鸟笔下的一鸟一兽,都非常生动。平时身穿一袭布衣,出入酒肆如同出入家门。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好喝酒,励归真回答: 我衣裳单薄,所以爱酒,以酒御寒,用我的画偿还酒钱。除此之外,我别无所长。励归真嗜酒却不疯颠狂妄,难得如此自谦。其实励归真善画牛虎鹰雀,造型能力极强,他笔下的一鸟一兽,都非常生动传神。
励归真
一、不入虎穴,焉能画虎
    归真非常喜欢画虎他在描绘老虎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据说,他见到画虎的作品,就专心致志地临摹;遇到画虎的高手,就恭谦地去求教。他还常常在夜间悄悄地观察猫捉老鼠时伺机而动、见鼠而扑的各种姿态,以便从中受到启发。由于他刻苦学习,在画虎上有名气。
但因没见过真虎,画的老虎总有点“虎味”不足。有一天,励归真听说邻村捉到一只老虎,立刻跑去,整整仔细观察了一天。老虎踱来踱去的姿态,健美雄壮的体型,使他感到惊奇。他高兴得痛饮起来,乘着酒兴,画起虎来。他认为这是他最满意的作品了,可是,一位猎户看了,却不以为然地说:“这画虎气不多,倒是猫气更多一些!” 励归真听了,觉得猎人说的确实有道理,因为自己的确没见过山中的虎。于是,他带上干粮,跑到深山老林,问明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在树杈上搭起一个高高的棚子。他藏在棚子里,等着老虎出来。他看到老虎有时在树下经过,有时在草丛里伏卧,有时在岩石上站立着。一天天过去了,他觉得山中的老虎也不过如此,便打算回去。这天夜里,山风呼啸,林涛嘶鸣。突然,一只野山羊跳到树下。励归真看到送到眼前的猎物,十分高兴,举起棍棒,正要下去打,忽然,听见地动山摇般的一声大吼,吓得他差点儿从树上摔下去。只见一只斑斓猛虎,不知从哪里突然钻出,直扑树下。那羊闻声而逃。老虎闪电一般穷追。伴着又一声巨吼,那虎腾跃而起,死死咬住了山羊的咽喉。那搏斗挣扎的虎爪羊蹄,竟把地蹬出了一个大坑! 励
归真转惊为喜,不觉失声叫道:“妙啊!这才是真正的虎气!”不料那虎听到人声便抛掉山羊,回到树下。它满口血污,铃铛似的大眼闪着凶光直逼励归真。突然,一声雷鸣似的怒吼,那虎张着血盆大口直冲上来,正撞着棚子下面的支架。励归真吓得毛骨悚然,赶忙攀上树杈。老虎又一次窜起,竟把棚子撞散了架。励归真越攀越高。那老虎无可奈何,只好叼起山羊走了。励归真惊魂稍定,十分感慨,叹道:“山中虎不同于笼中虎;发怒的虎也不同于安静的虎呀!” 以后,他又把棚子加固加高,认真地观察了老虎的各种形态和习性,画了大量的速写草图,才离开深山密林。
励归真从深山回来后,每次作画,都好象看见各种情状的老虎在面前跃动。提起笔来,得心应手。为了更深入地体会老虎的神情,励归真还向猎人买了一张虎皮,经常披上虎皮,在院子里蹦蹦跳跳,细心地揣摩老虎的各种动作。厉归真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体会和刻苦练习,画的老虎真的有了“虎气”。不仅样子像,神态也像,受到了人们的一致称赞。
励归真笔下的虎
二,栩栩如生的飞禽
猛禽图
归真画禽鸟也能为之传神。有一次,他外出游览,来到南昌信果观,便信步而入,当走进一座大殿时,有三尊神像,塑得非常精妙,仔细看看,原来是唐代开元年间塑的,分别是天神、地神和水神,只可惜这些神像被鸟儿弄得很脏。庙里的和尚们,对这些鸟儿厌烦透了,但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派了几个小和尚,天天守在大殿门口,举着竹竿赶鸟。归真看到神龛和神像身上到处都是鸟粪也很生气。正在他赞叹和惋惜时,忽见几只鸽子和野雀飞了进来,落在神像上拉屎撒尿。归真心中十分恼怒,就叫小和尚扛了一架梯子,
放到三尊神像旁的一块空白墙根底下,他爬上梯子,挥笔在墙上画了一只圆瞪着眼,准备捕捉小鸟的鹞子。果然,那些鸟儿看到形象非常凶狠的鹞子都吓得不敢再飞过来糟蹋神像了。和尚们看到这个情景,高兴地拍着手说:“真灵!真灵!”
二、唐代张旭
个人简介
张旭(675~750),唐代大书法家,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人。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一挥而就。
张旭喜欢喝酒,每次大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句穷,若有神助,时人号为张颠。据李肇《国史补》说,张旭每次饮酒后就写草书,写时,挥笔大叫,把头浸在墨汁里,用头发书写。他的发书飘逸奇妙,异趣横生,连他自己酒醒之后也大为惊奇,相传他为长安崇
仁场资圣寺净土院的门墙画壁,久之不得,后遇大醉才天机勃发,“秉烛醉画”,神妙异常,这恐怕有夸张之嫌。张旭嗜酒成性,而且往往在醉后书写,草体字也写得尽善尽美,这是事实。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笔如云烟。三杯是指喝酒,并非实指喝了三杯酒。脱帽句,是描绘他在书写时的狂态。挥毫句是形容他的草体字之精妙。 
    张旭死后,大家都很怀念他。如杜甫到达蜀地后,见张旭的遗墨,伤感万分,写了一首《殿中杨监见蚕张旭草书图》,诗中曰: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高适在《醉后赠张旭》一诗中说:兴来书自圣,醉后语犹颠。李顾在《赠张旭》一诗中说: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酒素壁,挥笔如流星。可见大家对张旭的敬爱之深。 
  杜甫《饮中八仙歌》云: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街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般,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张旭的名作
一、肚痛
肚痛帖,无款,传为唐张旭书。草书6行,共30字。明王世贞跋云:“张长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数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此《肚》仅30字,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从刻帖中可以看出,写此幅字时是蘸饱一笔一次写数字至墨竭为止,再蘸一笔。这样做可以保持字与字之间的气贯,还可以控制笔的粗细轻重变化,使整幅作品气韵生成,产生“神虬出霄汉,夏云出嵩华”的气势。
张旭《肚疼帖》释文: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冷哉!
      肚疼帖
二,  郎官石柱记
      郎官石,亦称《郎官厅壁记》,唐陈九言撰文,张旭书。唐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在陕西西安《郎官石记》,原石由于年代久远,已经下落不明,传的只是王世贞旧藏“宋拓孤本”,弥足珍贵。《古今法书苑》:“张颠草书见于世者,其纵放奇怪近世未有,而此序独楷书,精劲严重,出于自然。书一艺耳,至于极者乃能如此。其楷字概罕见于世则此序尤为可贵也。”明赵涵《石墨镌华》此记“笔法出欧阳率更,兼永兴,河南,虽骨力不递,而法度森严。”有赞云:“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此石宋时已有刻本。明董其昌曾刻入《戏鸿堂帖》。这都给与郎官石》极高的评价。
 
 郎官石拄记
  三、古诗四帖
  古诗四,传为张旭所书。纸本,草书,写在五笺上,共40行。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前两首诗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为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原迹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盛唐时期,以张旭为代表的一派草书风靡一时,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把草书在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连,所谓“连绵还绕”,有时两个字看起来象一个字,有时一个字看起来却象两个字。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悬殊很大。在书写上,也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正如唐代文学家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所云:“张旭善草书,不治它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从草书焉发之。”此幅草书,通篇气势奔放,运笔无往不收,如锥划沙盘,无纤巧浮华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