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根(1621—1690),名之钦,字子静,号南津,榜名仙根。清初四川遂宁人,著名文学家、书法
家、外交家。仙根自幼以“崇实”为帜志,以天下为己任。清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科榜眼,历任弘文院编修、国子监司业、秘书院侍读、宣谕安南正使、国子监祭酒、康熙庚戌科武会试总裁、经筵讲官、日讲官、起居注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鸿胪寺少卿、左副都御史、明史纂修官、户部右侍郎、光禄寺少卿。
李仙根的人生“三起三落”,却一贯泰然自若。居庙堂之高时,“言事率持大体”,以秉直著,内传“有骨气”,每当朝议尽展“中川风骨”。心系民生,提倡与民惠政,曾为无辜受三藩案诛连者平反,“全活万人”。处江湖之远时,重教隆佛;兴修苏州庙学,泽惠东南。
李仙根为四川入清后获鼎甲的第一人,亦为有清一代巴蜀地区唯一一位榜眼,遂宁历史上科名最高者。仙根为一代外交名臣,曾于康熙七年(1668)到康熙八年(1669)奉使安南,不辱使命,平靖边事,纂《安南使事纪要》四卷。仙根为有清一代首批经筵讲官和起居注官,乃一代帝师,与熊赐履、陈廷敬、张玉书、严我斯等汉族官员为儒化清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仙根为一代书法家,“日书径二尺字,观者惊为神。”
李仙根成就卓著,声名远播。康熙帝评之曰“李仙根办事有才”;清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裁官
陈廷敬赞之云“千古风流让蜀人”;康熙状元、礼
部侍郎严我斯称其曰“如君赫赫垂千秋”;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言仙根“以天下为己
任”。
民国十六年(1927)遂宁李久齐、李道清重修之《遂宁李氏族谱》载:遂宁李氏,原籍湖北麻城,明代始迁居蜀中遂宁。其家族中,以李实、李仙根父子成就最大,名声最响,他们将遂宁李氏家族推向了顶峰。清代大诗人张问陶在《延录斋叙》中云:“自故户部侍郎李公仙根以文学显康熙中,而遂宁之李闻天下。”遂宁李氏家族由耕读之家,成为科第仕宦世家。
入川第一世祖李志高,李仙根天祖,明代由楚携家入蜀,迁遂宁县安仁里下县坝,继迁下安里之四方山。第二世李茂华,李仙根高祖,由四方山迁遂宁南郭学宫之后居住。第三世李桂元(一作元桂),李仙根曾祖,字石泉,明嘉靖时庠序,善书法。第四世李友松,李仙根之祖,字鹤来,亦入邑文庠,少通经义,善书法,精医术。第五世李实(1597—1674),李仙根之父,字如石,别号镜庵。早年在家课馆从教;崇祯十六年(1643)举进士,授吴县(今苏州市)知县,有政声。顺治二年(1645)辞官居长洲清江里,杜门著书,精研小学、经学及佛老杂学。著述甚丰,为明末语言学家,所撰《蜀语》,为研究四川方言专著,颇有学术价值。
母吕氏,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吕大器之女、明末诗书画大家吕潜之妹。夫人:王氏,陈氏。明天启元年(1621)辛酉一岁
李仙根年谱简编
胡传淮1,陈名扬2
(1.蓬溪县政协,
四川蓬溪629100;2.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要:李仙根,清初四川遂宁人,著名外交家、书法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一代帝师,清代巴蜀唯一一位榜眼,遂宁历史上科名最高者。出使安南,不辱使命。官至户部侍郎,政绩卓著,康熙赞“李仙根办事有才”。我们在主编《榜眼李仙根》一书时,搜集了不少史料,故草创此简谱,以补李仙根无年谱之阙。
关键词:清代;榜眼;李仙根;行迹;年谱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94(2016)01-0031-06
收稿日期:2015-06-30
作者简介:胡传淮(1964-),男,四川蓬溪人,四川省蓬溪县政协编审。研究方向:清诗、巴蜀文化研究。
陈名扬(1991-),男,四川船山人,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研究。
Journal of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eb.2016
vol.26No.1DOI:10.13974/jki.51-1645/z.2016.01.010
六月二十日,李仙根出生于四川省潼川府遂宁县学宫前南津桥。李嗣业《镜庵公纪谱略》载:
“李氏旧籍河南,宋南渡避金乱,迁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自明初远祖志高公携家入蜀,徙东川遂宁县之安仁里下县坝;继迁邑南下安里之四方山;至二世祖茂华公又迁邑南郭学宫之后居焉。嘉靖时,三世祖桂元公复卜寻于学宫前,遂家于此。”民国本《李氏族谱》载:仙根“生于明末天启辛酉年六月二十日子时,系遂邑南郭学宫前南津桥生焉。”
李仙根居长,弟八:之明、之平、之弦、之慎、之中、之绵、之治、之槃。
天启四年(1624)甲子四岁
李仙根外祖父吕大器参加四川乡试,中举人。崇祯元年(1628)戊辰八岁
李仙根入遂宁县学,工书善文,才华横溢,号“高才生”。深受外祖父吕大器器重。仙根远志自幼显露,为文作书,尤有天下襟怀。储大文《户部右侍郎李公家传》载:“公八岁,善属文、工书,补博士弟子,号高才生。从外祖督东川,公尝曰:‘子静气甚别,终成吾家宅相’,深器之。”
外祖父吕大器中进士。
崇祯九年(1636)丙子十六岁
李仙根父李实中举。
崇祯九年(1637)丁丑十七岁
吕大器告假居家,张献忠分兵袭攻遂宁,大器协助县令任宾臣抗之。
崇祯十四年(1641)辛巳二十一岁
吕大器升任右佥都御使,巡抚甘肃。揭露总兵柴时华的不法行为,柴时华被去职,竟引乌斯藏蕃军来
犯。大器令王世宠征讨,柴时华战败,自焚而死。
崇祯十五年(1642)壬午二十二岁
三月,吕大器升任兵部右侍郎。诏令大器以本官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这期间,李自成军大规模歼灭明军,明王朝岌岌可危。大器及诸将驰援扼守北京顺义牛栏山。总督赵光抃集合诸镇军队大战于螺山,大败,只有大器所部无失。是年,舅父吕潜中举人。
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二十三岁
李实进士及第,任长洲县知县,兼摄吴县事。有惠政,威望甚高。《户部右侍郎李公家传》载李仙根“父如石公,前癸未进士,知长洲县,有惠政,民德之。”
五月,保定地区解除戒严后,于江西、湖广、应天(南京)、安庆特设总督,督所驻九江,吕大器任总督。此时,湖北地失,武昌城陷,左良玉驻军九江称病不进,疑大器有兼并自己的意图,而与大器不和。大器觉知后,乃亲到良玉床前慰劳,使其疑心消解。这时,农民起义军张献忠进兵湖南,陷袁州、吉安,大器遣部将与良玉军破献忠于樟树镇,复占峡江、永新二郡。
是年,吕潜中进士,官行人,授太常博士。
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二十四岁
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死,明朝灭亡。南京大臣议立国君,吕大器奔南京,与钱谦益等主张拥立潞王朱常淓未果,累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为史可法),因弹劾马士英而罢官。吕潜奉母寓于浙江省之苕溪(今湖州市),复流寓扬州。
李实不再摄吴县知县。
清顺治二年(1645)乙酉二十五岁
五月,李实去官,隐居于苏州上清江,以授课为业。秋,李仙根与母亲二人从四川来到父李实隐居处一起生活。《国朝鼎甲徵信录》载李实“甲申变后,隐于上清江,教授生徒,躬耕自给,人比之陶靖节。”乾隆本《元和县志》载:“父实,崇祯癸未进士,为长洲县令。而仙根留蜀养母,会张献忠破蜀,所至屠灭,仙根乃奉母奔吴。时父已去官隐吴淞,仙根灌园操作,负米以养。”
是年,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即位,是为隆武帝,召吕大器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因道路不通,汀州失守,大器乃奔广东。
数年后,清政府平定四川,李仙根受父命归蜀省墓。《国朝鼎甲徵信录》载:“仙根少随其父官于吴,遇国变不能归蜀,僦居锦帆泾侧,馆乡间柴氏。柴氏子世俊,梦入玉京试得状头,师得榜眼,以告仙根。仙根心喜自负,因拆榜眼二字之半,合为根字,改今名,仍回原籍应举。”
顺治三年(1646)丙午二十六岁
八月,吕大器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立永明王(桂王)朱由榔监国,后即位广东肇庆(是为永历帝)。大器以原官掌兵部。十月,为大学士,不久进少傅,尽督西南诸军。
是年,由于涝灾,李实从上清港移居苏州葑门外之双塔。
顺治五年(1648)戊子二十八岁
明宗室朱容藩自称楚世子,于夔州建行台,称
制封拜。吕大器以大学士督师征讨朱容藩。
顺治六年(1649)己丑二十九岁
吕大器行至思南(今贵州省境内)得疾,于都匀病逝,终年63岁。永历帝谥大器“文肃”,祀贤祠。撰有《东川文集》、《抚甘督楚疏稿》。《明史》卷二七九有《吕大器传》。
吕潜闻父病逝都匀,继遭母丧。身逢乱世,江流离迁,尝尽人世间琐尾之苦。因蜀道险远,逢滇黔之乱,实难归葬,往来湖州与扬州之间前后达40余年。
十一月十七日,撰《李仙根传》的张鹏翮出生。顺治十一年(1654)甲午三十四岁
四月廿四日,四川在阆中贡院举行甲午科乡试,主考官为户部主事李宗孔。李仙根应考,中举人。《上元县志》载,曾任四川学政的薛良朋阅仙根文章时叹曰:
“此鼎甲才也。”
顺治十八年(1661)辛丑四十一岁
辛丑会试,主考官为内阁大学士成克巩、卫周祚。李仙根应考,中进士。廷对第二,中榜眼。李仙根成为四川入清后获鼎甲第一人,亦为有清一代四川唯一一位榜眼,遂宁历史上科名最高者。是科状元潥阳马世俊,榜眼遂宁李仙根,探花嘉兴吴光。仙根授弘文院编修。
康熙三年(1664)甲辰四十四岁
甲辰会试,李仙根为阅卷官,经其批阅录取的士子有十一人。《户部右侍郎李公家传》载“甲辰分考,得士十有一。”
康熙五年(1666)丙午四十六岁
是年,四川发生地震,李仙根上疏言五事,又将川中地震情形,呈康熙帝,考备甚详。上嘉其能,旋升司业,擢秘书院侍读。《户部右侍郎李公家传》载“丙午地震,求言疏五事,条画蜀情形甚悉。旋擢司业,晋秘书院侍读。”
康熙六年(1667)丁未四十七岁
八月,清廷封臣安南国王黎维禧,进攻清廷封臣安南都统使莫元清所据高平地。莫元清战败,率族跨境逃入云南。
康熙七年(1668)戊申四十八岁
四月,黎维禧擅兵进攻莫元清事传到北京。莫元清向清廷上疏陈诉被逐本末,安南国王黎维禧也上疏言复讐始末。两广督抚提镇诸臣请兵征讨,康熙不许,让廷臣推选“具才望善辞令者”使安南。时任秘书院侍读学士的李仙根被廷举为正使,奉旨平
息边境兵事。康熙赐仙根正一品麟蟒服,诏许便宜从事。兵部主事杨兆杰为副使。
李仙根即将离京之际,朝廷大臣、友人纷纷赠诗送行。康熙三年甲辰科状元、礼部侍郎严我斯《赠李子静奉使安南歌》云:“君不见,相如檄,陆贾装,声名籍籍扬辉灮;又不见,张骞槎,马援柱,纷纷远略勤干橹。不加一矢控一弦,重关绝域靖烽烟。谁谓书生不出户庭夸坟典,不能封侯万里致通显。
呜呼!男儿何必致身通显万里求封侯,如君赫赫垂千秋。”友人龚鼎孳《送李子静侍读使安南》云:“披香丹诏出龙墀,东观西清辍讲时。蜀国雄文驱弩矢,汉关明月照旌旗。儒臣久裕安边略,庙算全胜下濑师。纶阁策勋应计日,九重前席问疮痍。”大臣张玉书在《送李侍读、杨职方同使安南序》中论议了安南政事,对李仙根、杨兆杰出使越南给予了建议,表达了信心。友人申涵盼《李子静出使安南序》,记载了仙根离京时的情形。文中言,当仙根即将出发时,众大臣在国门外饯行。仙根手持康熙帝所赐“龙旗玉仗”,身穿“一品绯衣”,众人皆很羡艳。仙根“独目笑而不言”,后为大家宣讲策略:即使越南人狡猾,那也是人呐。只要“情以感之,义以喻之,利害以惕之”,他们最终会恭命的。午后,仙根偕副使职方杨兆杰离京,持节远赴安南。
《清实录》载:“上遣内秘书院侍读李仙根等齐敕宣谕黎维禧。”使团于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到达南宁。李仙根到南宁后接见了莫元清,并于十二月初前往安南。
康熙八年(1669)己酉四十九岁
正月,李仙根正使偕杨兆杰副使抵安南。黎维禧先是不接旨,仙根引据律典,晓以大义,反复开谕十多次,耗时达三月。“安南人见仙根风裁峻厲,词旨严正,震慑以为天人”,仙根终令黎氏君臣诚服。黎维禧按清廷三跪九叩礼接旨,退还莫元清高平地。仙根义不辱命,“令夷人不敢轻中夏哉”。交南大定。仙根依据在安南的见闻和调查,归途纂《安南杂记》《安南使事纪要》,后成为研究越南史重要典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存有《安南使事记》一卷,其言曰:“康熙七年,仙根以内秘书院侍读,偕兵部职方司主事杨兆杰,使安南。还备述宣谕事实,编为此书。其词多质朴少文。盖随笔记录,未及删润也。”李仙根经过广东高要县时,遇见流落广东的蜀中广安人邓嗣祖,谕令资助其回故里广安。邓嗣祖遂于康熙十年(1671)回到广居,230余年后诞生了
Journal of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eb.2016 vol.26No.1
一代伟人。此事载入了广安民国刻本《邓氏分谱》和毛毛著《我的父亲》(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出版)。为邓嗣祖第十世孙。
六月,李仙根抵京。备奏始末,并进所撰《使事纪要》。上大喜,奖劳甚至,擢国子监祭酒。
康熙九年(1670)庚戌五十岁
李仙根任国子监祭酒。康熙九年庚戌科进士陆陇其《三鱼堂日记》载,庚戌三月十六日,陆陇其到国子监谒先师庙时,汉祭酒即为李仙根。
九月十四,侍讲学士李仙根与东阁学士陈敱永,共同担任康熙庚戌科武会试总裁。十月十九日,庚戌科录取张英奇等200名武进士。《户部右侍郎李公家传》载“庚戌,总裁武会试。”
李仙根撰《圣学颂》进呈康熙,言“古有起居注,记言记事,而礼科因请设左右史官”。《户部右侍郎李公家传》载“公撰《圣学颂》,并跋书绫以进。跋尾言,‘古有起居注,记言记事,而礼科因请设左右史官。’得俞旨,此国朝起居注所由昉也。公首充职。”康熙十年(1671)辛亥五十一岁
二月丙戌日,李仙根以侍讲学士身份受命为清代首批经筵讲官,同时受命的还有吏部尚书黄机、刑部尚书冯溥、工部尚书王熙、都察院左都御史明珠等十五名大臣。《词林典故》载:“康熙十年二月,李仙根,以侍讲学士充经筵讲官。”《户部右侍郎李公家传》载:“公体癯而修干,吐音如警鹤,善敷讲。尝讲毕,传冀日入禁庭。”
二月癸丑日,李仙根与翰林院掌院学士折库纳、熊赐履,侍读学士傅达礼、宋德宜、史大成,侍读张贞省、严我斯,修纂蔡启僔、编修孙在丰等十名大臣受命为康熙朝日讲官。日讲官李仙根与折库纳、熊赐履等成为有清一代第一批起居注官,仙根成为康熙近臣。仙根担任起居注官直到康熙十二年六月。
是年,李仙根曾协理翰林院事。仙根敢于直言,曾对四川招收移民一事上谏。康熙年间,因川乱后人少地多故,须从湖广等地招收移民填川。那时曾有四川湖广总督蔡毓荣“其本省现任文武各官有能如数招民开垦者,准不论俸满即升”等议。仙根听闻后谏言“目前虚名,转瞬实课,恐病民并病官矣,齐豫耿贾二抚覆车可鉴也”,坚决反对此制。部议又准关东例,招百家以知县用。仙根谏言“关东招圈田失业民,
充应募数,旋以多捏报而止。今陕楚州县,胥用丁口。考最此蕲招民,彼甘弃民乎?惟勤抚孑遗,
则民且不俟招而集。”他认为令民迁徙的最佳方法在于与民惠政。
康熙十二年(1673)癸丑五十三岁
七月七日,李仙根由翰林院侍读学士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清实录》载:
“升翰林院侍读学士李仙根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七月十五日,李仙根受命为《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
是年冬,阁学李仙根受金华戴汝兆等所请,撰写有《舞剑台碑记》。
康熙十三年(1674)甲寅五十四岁
三月三日,因吴三桂反清事,朝廷大举用兵。康熙认为李仙根是“文臣之知兵者”,派其到荆州协理大兵粮饷,兼理驿传抚民事务。同督粮者有左都御史多诺、兵部侍郎纳布。仙根在鄂日夕谋划,终使经费够用。后因故被降,回到苏州。《清实录》载“命都察院左都御史多诺,兵部侍郎纳布,内阁学士李仙根,往荆州督理大兵粮饷。”
十月九日,李仙根父李实卒于长洲,年七十有八。从乡人请求,留葬苏州上方山之寒山。民国本《李氏族谱》载:李实“生于明季万历丁酉年十月十五日寅时,在遂宁南郭学宫地。没于清朝康熙甲寅年十月初九日酉时,在长洲,卜葬苏州阊门外二十里之观音山下寒山龙池焉。墓前竖立石坊,上镌‘长洲名宦李公墓’。祀长洲名宦祠,入遂宁乡贤祠,又祀遂邑忠孝祠,卒年七十有八。原配黄夫人,未适早卒,生忌二辰坟墓未详。继配吕夫人,遂宁少司马大器之女、进士潜半隐先生之妹;生忌二辰失传,与如石公合墓。”著述甚丰,今存《蜀语》等。
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五十六岁
十二月十一日,李仙根二叔李宾卒。仙根撰《宾公李鸿次先生墓志铭》,言李宾“卒于国朝康熙十五年丙辰十二月十一日亥时,于遂宁北路兴贤里凤台坝三江镇老宅终焉。”
康熙十八年(1679)己未五十九岁
李仙根任鸿胪寺少卿。十月五日,康熙特擢仙根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仙根“言事率持大体,朝审覆奏,堂议参遗漏。”关于河督所请别项银事,仙根反对左都御史的论议,终使康熙采纳他的意见,照数拨银。
于此期间,仙根曾任明史纂修官。《户部右侍郎李公家传》载“旋充明史纂修官。”
康熙十九年(1680)庚申六十岁
是年,李仙根仍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三月二十八日,李仙根与唐朝彝、李宗孔、宋德宜等因对九卿会推江西按察使事持异议,遭吏部弹劾,吏部议欲降仙根五级调用。康熙于三月二十八日乾清宫听政时言,
十一年简谱“以朕观之,唐朝彝似属无罪。”三十日吏部再议仙根降级事时,康熙认为言官直议当属本职,仙根等“皆无过”。吏部议方罢。李仙根、李宗孔、唐朝彝、宋德宜等因坚持公论,于1680年被吏部议欲罢官、降职事见《张文贞集》《傅青主先生年谱》和《康熙起居注》。仙根等终未获处分。此事反映了朝中臣间斗争的残酷性,亦体现了仙根敢于直言、秉公议政的“中川风骨”。
十一月初六日,康熙因“天象示异”,传谕曰:“今白气见于西方,必有徵验。尔等可各抒所见以奏”。召集臣论议。工部侍郎赵璟、金鼐提及陕西民众困于转饷入蜀事,死伤甚多。时任左副都御史的李仙根论曰:“陕西地方极为紧要,今民人困苦至极,宜停止陕西运粮四川,即令买四川之米为便。计购买四川粮米,可以济二十万军之用。其果否购买足用?应特遣大臣一员前往详察。”康熙言“诸臣所奏皆善”,最终以陕西总督哈占任川陕总督来解决此问题。
康熙二十年(1681)辛酉六十一岁
二月十四日,李仙根擢户部右侍郎。《清实录》:“升内阁学士李天馥为户部左侍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仙根为户部右侍郎。”康熙于乾清宫听政。吏部题补户部左右侍郎员缺,康熙言“李仙根办事有才,李天馥为人谨慎,可将此二人补授。”因得帝信任,李仙根由左副都御史升任为户部右侍郎。同时,仙根仍担任经筵讲官。仙根任户部右侍郎时,敢于直议。按例收铜银限八月解缴国库,仙根莅任后,特意宽逾限日。他言“关有远近,奈何以例限之。”对于滇黔之案,仙根力请分别族系,省查解释无辜。仙根还曾对四川增茶盐、引解铜经由地称验具结、潼关税务增部员等议持否定意见,“力言不可”。还曾发起廷议改折河南漕米、减临清关铜价万两、豁免灵宝捏垦粮等案,“皆获允”。同治本《苏州府志》评仙根曰:
“有经济才,立朝以勿欺自矢。在部院时,持论侃侃,所裨益甚多。”
仙根在朝时,多向康熙推荐贤能之士。《上虞县志》载有肇敏一人“性伉爽,不畏强御,乐急人之难”,时任户部侍郎的仙根曾疏荐之于朝,惜“辞不赴”。
是年,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平定,清廷大庆。
乾隆本《元和县志》载:“时逆藩甫定,无辜诛连者甚众。仙根力为平反,全活万人。”《户部右侍郎李公家传》载“及庚申之翦灭吴孽也,安南奏贡期例三年。自三叛连衡,思明、钦州、蒙自,贡道胥阻,绵历六年。今天威遐播,逆竖削平,请遵贡期,如彝典,内索《使事纪略》,览之曰:毕竟是向来措
置得宜,令彼一心响服。钦惟圣祖天纵神睿,识洞垓埏,而惓惓交南事若此。”康熙对《安南使事纪要》和仙根外交功绩依然不忘,足见仙根奉使安南使命完成之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六十二岁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康熙帝“欲纪一时之盛”,雅集臣于太和殿下,仿柏梁体赋诗。时任户部右侍郎的李仙根出席。康熙第一赋诗曰“丽日和风被万方”,内阁大学士明珠、户部尚书梁清标等大臣相继和诗。仙根和诗曰“共期红朽答殊常”。臣以次各赋诗九十三韵,仙根和诗顺序为第十五,足见其朝中地位。
是年,康熙遣李仙根封会稽山(南镇)。仙根作《南镇神文》。李仙根封山还朝,长洲蒋楛有《赠李子静少司农封山还朝》诗:“太平更举石函封,南镇尊巖视岱宗。帝简久专三独坐,皇华遥借少司农。邺侯清静馨香协,元礼高深肸蛮从。拥传勾吴同使蜀,喧阗齐识长卿容。”
康熙二十二年(1683)癸亥六十三岁
是年,李仙根仍任户部右侍郎。
同治本《苏州府志》载:李仙根曾于此年偕郡人宋骏业一起,帮助江苏巡抚余国柱修苏州庙学。
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六十四岁
八月十七日,李仙根因钱法事被议,降四级。此后几年,仙根长住苏州。
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六十五岁
是年,李仙根舅父吕潜从江苏回蜀,扶父母灵柩归故里安葬,葬父吕大器于遂宁城北嘉禾桥。吕潜离蜀时,生女方五月,返里时,已四十六年,吕潜见其女,有“牵衣惊老大,掩涕述流离”之句。自此闲居家乡,从事稼圃,购小楼三楹,题曰“课耕楼”,徜徉山水,过着隐忍清贫的遗民生活,以诗书画娱老,时称“诗书画三绝”。吕潜与新都费密、达川唐甄合称“清初蜀中三杰”。
康熙二十五年(1686)丙寅六十六岁
夏,李仙根受同乡山晓皙禅师所请,为宁波天童寺撰《勅赐天童弘法禅寺重兴碑记》。全文见于《壬寅销夏录》,端方又题为《李侍郎书天童弘法禅
Journal of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eb.2016 vol.26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