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美育视域下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与乡村文化振兴融通路径
作者:***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第05期
        【摘要】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启之年。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伟大复兴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21五邑大学‘邑心向党,艺兴乡村’实践团到广东江门新会区罗坑镇进行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为例,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如何结合乡村当地的文明文化特,进行美育教育与美育实践,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美育全方位支持乡村文化振兴发展。
        【关键词】美育;乡村振兴;文化振兴;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5-065-03
        【本文著录格式】朱映瑜.探索美育视域下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与乡村文化振兴融通路
径——以五邑大学管弦乐团2021暑假三下乡活动为例[J].中國民族博览,2022,03(05):65-67.
        一、理念:以美育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国家的重大工程,而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大学生暑假“三下乡”活动是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外的重要社会实践途径,也是高校美育以实践育人的重要方式。
        2021年7月-8月,五邑大学13名师生组成“邑心向党,艺兴乡村”艺术实践队,以五邑大学管弦乐团学生作为主体,对广东江门新会区罗坑镇开展为期14天的暑假“三下乡”系列活动,践行新时代大学生使命。实践团系列活动内容包括:举办“重温红经典,筑梦乡村振兴”惠民公益管弦乐音乐会活动;到罗坑镇沙岗小学进行为期两周的音乐美育义教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林锵云故居,赓续红精神血脉等。大学生们以美育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方位支持乡村文化振兴发展。
        二、美育、乡村振兴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内在关系
        (一)美育与乡村振兴的思想内涵关系
        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节点,国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战略来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1]。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梁漱溟“乡村建设就是从‘中国旧文化里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的乡建美育思想,从根源上看,中华美育思想与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基础同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2]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提出[3]。在乡村建设中,除了经济科技方面的大力提升,还包含乡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对美的认知发现、对美的内在需求、对美的实际享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等[4]。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乡村美育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美育与“三下乡”活动的关系
        美的追求,是人类恒久的课题。近两年教育部先后颁发的《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
美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中指出:高校美育不仅是艺术课程的教学,更应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肩负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内在使命。
        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提到美育的三个层次,一是学校专门课程的美育,如美术、音乐、文学等及各学科中的美育元素;二是社会的美育,如剧院、博物馆、美术馆等;三是地方美化的基本要项,如建筑、公园、名胜、古迹等。因此,“三下乡”活动的社会性与实践性,恰恰弥补了高校美育教学的空间局限与实践局限。在建党百年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文化的传承者与开创者,更应该利用所学的“四美”(发现美、鉴赏美、分享美、创造美)能力,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5],以美育助力乡村文化建设。暑期“三下乡”活动正是大学生美育实践能力施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树立社会服务意识、与社会接触融合的重要途径。
        三、美育视域下的管弦乐团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特
        (一)以马克思主义审美观为指导,以艺术为载体,为乡村传递美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审美观是追求真善美的审美观。实践团通过前期调研发现,村民的娱乐活动比较单调,以跳广场舞,唱歌、聊天以及打牌,与村委会组织的晚会活动为主。村民对管弦器乐有兴趣但了解甚少,只有极少数的村民会有书法、舞蹈、民乐等方面的特长;村民对管弦乐等形式的表演认知程度并不高,这体现了基层农村与城市之间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
        红经典音乐以美为体,以史为魂,能映衬出百年党史的光辉。实践团把管弦乐文化的传播与优秀社会主义文化结合,利用课余时间,在罗坑下沙村村口、广场以快闪或路演的形式演奏红经典曲目,并举办多场红经典管弦音乐作品公益讲解分享会。在音乐会中,实践团选择演奏《长江交响曲》《中国军魂》《我和我的祖国》《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经典红音乐作品,并在每首音乐作品演奏前进行背景介绍与曲目讲解,减低村民对管弦乐形式表演的陌生感,与当地村民众在音乐中共同重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奋进的伟大历史和非凡历程,提升当地众对优秀音乐文化的审美认知能力。
        (二)美育浸润行动,以义教志愿服务活动助力乡村学生的美育教育,为乡村孩子播下“美”的种子
        通过调研发现,乡村基层艺术美育学习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实践团利用自身文艺特点,为当地乡村小学的学生们开设了为期两周的美育义教课程,为基层音乐艺术文化浸润贡献一份力。义教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我和我的祖国合唱简谱        1.管弦乐器讲解介绍。因义教对象是当地乡村小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平时较少机会近距离接触如双簧管、圆号、小提琴、大提琴等不同乐器组的管弦乐器。实践团队员通过介绍自身演奏的管弦乐器,同时现场演奏音乐片段,使小学生通过对比能现场感知乐器音的不同,乐器构造的差别,给当地小学生们埋下了探索美的种子。
        2.乐理知识教授。实践团通过听和唱的形式,给义教学生介绍音乐的基本元素、节奏节拍、简谱和五线谱的认读,结合有趣的互动游戏、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们对乐理知识的兴趣,在游戏中巩固乐理知识的应用。例如:邀请学生分AB组到电钢琴键盘上摸索中央C的位置,最快最准确出位置的一组给予奖励。竞争性的游戏学习场景激发了义教学生的探索好奇心与学习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帮助义教学生在实践摸索中建立键盘音高间距的概念,使抽象的乐理知识更能牢固掌握,引导与挖掘义教学生探知美、发现美的能力。
        3.管弦音乐作品导赏。实践团把音乐美育义教目标定位为:“创造音乐平台,拓开学生视野,在广阔的音乐世界了解美”。实践团采取由浅入深、培养兴趣的导入式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资源,使义教学生从音像中领略管弦乐作品大气磅礴的“听觉美”;采用沉浸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聆听管弦音乐中的“音美”;使用讲授式教学,带领义教学生感知管弦乐作品的“文化精神美”。
        (三)认识乡村文化与精神之美,以青春之行,赓续红血脉,凝聚奋进力量
        实践团在本次“三下乡”系列活动中综合体现了“发现美、体验美、分享美、创造美”的“四美”美育理念。例如:实践团在义演中给众创造美,在义教中与乡村小学学生分享美;另外,立足当地的红文化资源,实践团在实地调研与参观中,亲身体验与发掘乡村红文化之美。
        新会区罗坑镇下沙村是一个集休闲观光、生态宜居、爱国教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美丽乡村,也是侨乡革命英烈林锵云的出生地。实践团探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林锵云故居,通过参观特景点、了解历史故事,实践团的同学们在重温红岁月的过程中发现美、体验美,更在参观学习后纷纷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参观走访结束后,实践团在下沙
村灯光篮球场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露天红经典曲目义演,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及对当今生活的感恩融入演奏中,并得到村民们的驻足欣赏与称赞。同时,实践团把所学所悟与义教小学学生分享,以情景教学模式,追溯红记忆,重温革命精神,感受信仰力量,共同向林锵云先辈致敬,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四、大学生美育“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一)大学生在美育“三下乡”实践中能增长生活知识与文化见识
        “三下乡”活动使学生能打破高校“象牙塔”教学模式的局限,在亲身实践中拓宽对知识的认知,开阔文化与生活视野。现代大学生多是00后,从小对于生活知识的体验基本处于家庭——学校的两点一线规律作息中,较多得到家人照料关怀,缺乏生活历练。本次“三下乡”活动,需要大学生离开家人的照顾,在村中驻扎半个月,独自面对除“三下乡”美育任务外的洗衣、做饭等生活任务。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这些都是生活知识与生存技能的学习与累积,是“美育”与“劳育”结合的宝贵体验,有利于大学生脱离“读死书”“死读书”的封闭环境,在实践磨炼中成长为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其次,大学生在“三下乡”实践中有机会到爱国主义基地、红文化基地参与文化调研走访,与村民进行面对面的文化交谈交流,了解乡村历史,感受乡村环境文化与人文文化等沉浸式美育体验,是开阔自身眼界、沉淀自身文化认识的必要途径。
        (二)美育“三下乡”实践能促进大学生在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方面的提升
        美不是被告知的教育,而是从体验中深切感受的產物。美育“三下乡”实践教学的强烈切身感和深刻互动性,在促进大学生情理融通、内化价值引领、践行“能动实践创造美”的马克思主义审美核心概念、强化大学生爱国情怀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培根铸魂”教育功能。在“三下乡”义演与文化调研走访时,红音乐文化与红乡村文化的熏陶,更是培养理工类大学生深入感受革命文化之美,并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爱国主义”“奉献精神”“理想信念”等核心价值理念的深刻感知,以美促学,以美培元。
        (三)美育“三下乡”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
        “三下乡”活动植根乡村,使00后大学生能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以及深化改革给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实地了解农村在脱贫攻坚中的发展成果,同时也能亲身体会城市与农
村仍存在的经济及文化差异。对大学生而言,这是比任何一堂校内政治课更加生动的思政教育,促使当代大学生在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