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难的环境里,坚持抗日游击战争1937年以来,日本侵略者为了巩固侵华战争的后方基地,不断往东北增兵。
到1938年日本在东北的兵力已达八个师团,并有伪军和警察大队数万人。日伪当局以强大兵力对抗联部队进行连续不断地“讨伐”;同时极力强化它在城乡的法西斯统治。在城镇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者,摧毁抗日救国组织,严密控制人民活动;在农村加紧推行“集团部落”政策,把分散居住的农户强行迁到它控制的“部落”中去,实行保甲制、连坐法;在抗日游击区,割断抗联部队与人民众的联系,断绝抗联部队的给养来源,抗联部队在敌人重兵“讨伐”,军需给养无源,又难以得到众支持的极端困难和险恶的环境里转战各地,英勇奋战,坚持游击战争。奋战在东南满的抗联第一路军,自1938年以来,处境日益艰难。当年年初,由于日伪军疯狂进攻和“集团部落”、“三光政策”的推行,南满游击区遭严重破坏,抗联第一军直属部队,不得不离开本溪、宽甸、桓仁游击区,向辑安老岭山区转移。同年5月,魏拯民率二军一部自临江转进辑安,在老岭山区五道沟与杨靖宇部队会合。杨靖宇、魏拯民指挥部队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于6月12日在辑安蚊子沟外围伏击敌军,一举歼灭号称“满洲剿匪之花”的伪军索(景清)旅1个营,缴获机7挺,步百余支、手十余支。这一胜利的取得,给东南满抗日军民以鼓舞。但是总的形势仍然很困难。尤其是程斌叛变,向敌人供出了一路军的行动计划,更使困难加剧。适应形势变化,一路军领导人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取消一、二军,编成3个方面军、1个警卫旅,实行分区作战。各部
指战员不畏艰险,主动出击,以巧妙的战术打击敌人。取得了许多胜利。据不完全统计,仅杨靖宇直接指挥的警卫旅和第一方面军的一部分部队,在1939年下半年,进行较大规模的战斗就达23次,歼灭了大量日伪军676人,俘虏341人。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扩大的六中全会给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
义勇军和东北同胞发来慰问电,称赞东北抗日联军“在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69年11月,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集75000人的兵力,对东南满地区实行
重点“讨伐”。日伪军采取分割包围、追击围攻的战术,日夜不停地搜寻、追击。同时,更残酷地推行“集团部落”和“三光政策”,竟至“集团之外绝无家屋,
食宿之处所一律捣毁。”
抗联第一路军各部指战员在缺衣少食的条件下,与超过自己几十倍的敌人作
战,困难日益加重。特别是进入冬季以后,指战员们常常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与敌搏斗,有时一日数战。许多优秀指挥员相继牺牲,部队减员很大。杨靖宇、魏拯民等领导人决定将各部编成小股部队分散活动,以冲破敌人的围攻。1939年末,杨靖宇率领一部队伍转赴濛江县境活动,在濛江、辉南之间山区转战50余天,战斗达30次之多。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被日伪军层层包围。面对凶恶的敌人,杨靖宇毫无惧,他背靠参天大树向敌猛烈射击,最后在敌人密集射击下壮烈牺牲,时年35岁。这位对抗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优秀共产主义战士、抗日民族英雄,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杨靖宇牺牲以后,魏拯民抱病出征,指挥部队继续战斗。尽管这时环境极其
艰苦,但广大指战员还是选择战机,英勇打击敌人,并连续取得一些战斗胜利。但是,指战员们在敌军围攻圈里终年转战,常常几天不得食、宿,部队大幅度减员,也无从补充,一路军的游击战争遭到严重挫折。
与此同时,抗联第二路军和北满抗联部队,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与日伪军
的“讨伐”进行艰苦斗争。1937年11月起,日军第四师团、第十师团全部和第八师团一部共25000余人,配以伪军20000人,对松花江下游地区(伪三江省)实行“讨伐”。同时,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抗联部队在无法取得众支持,给养无源的条件下,与超过自己十几倍的敌人作战,活动日益困难,部队大量减员。为了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坚持游击战争,中共吉东、北满两省委分别作出决定:留部分队伍在原地活动,坚持斗争,主力部队冲破敌人包围,到外线作战,开辟新游击区。
根据吉东省委的决定,第二路军以第四军和第五军一、二师为主力,共约
700余人组成西征部队,向五常、舒兰一带突进,会合抗联第十军,扩大游击战争。1938年7月1日,由五军一师组成的先遣部队从林口县莲花泡北上,袭击三道通,经一天激战,突破了敌军防线,会同由李延平(四军军长)、王光字(四军副军军长)、柴世荣(五军军长)率领的四军一、二师、五军二师及教导团,继续西进。7月12日,出敌不意地袭击苇河县属娄山镇(现属尚志县)。尔后,柴世荣率五军教导团及五军一师二团返回刁翎基地;关书范率五军一师一部南进
横道河子,绕道西征;李延平、王光宇、宋一夫率领四军一、二师和五军二师继续西征。7月31日宋一夫叛变投敌,向敌人供出了我军西征计划,部队活动更加困难。8月初,西征部队在苇河南沟与日伪军追击部队遭遇,毙伤敌兵40余人。之后,日伪军出动近3000人的队伍,在侦察机配合下,跟踪追击。西征部队为摆脱敌人,从8月下旬开始分兵活动。指战员们连续多日以山菜、野果充饥,部队连续减员。同年11、12月间,李延平、王光字相继牺牲,第四军参加西征的部队损失殆尽。第五军第二师,在与四军分兵活动以后,一部东去宁安,一部折返刁翎。闻名于世的“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迹,就发生于这支部队的折返途中。该部于10月上旬行进至林口县乌斯浑河渡口与敌遭遇,五军妇女团冷云等8名女战士在与大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英勇反击敌人,在子弹用尽、后退无路的关头,宁死不屈,扶着负伤的战友,步入乌斯浑河激流,壮烈牺牲。
第二路军西征,打乱了敌人的重点“讨伐”部署,沿途攻击了敌之据点,取
得了一些战斗胜利,扩大了抗日影响,但部队损失严重,未能实现予期目的。
留在下江地区的第二路军部队,分兵活动,转战于方正、依兰、富锦、宝清、
虎林、饶河等地。在十倍于我的敌军围攻之中,各部队选择敌之薄弱环节,奇袭敌之据点,或伏击敌军,不断给敌以打击。1939年2、3月间,日伪军出动6000余人对牡丹江下游刁翎一带的第二路军部队实行“围剿”。4、5月间,根据吉东省委决定,柴世荣率五军部队突围,转进至穆棱、宁安一带活动;周保中率总部直属部队向东突围,于5月7日抵达宝清县境内的我军密营,并将所部编成小股部队,分散活动,运用隐蔽、机动灵活的战术,相机打击敌人。由五军三师组成的几支小部队在宝清、富锦等地袭击日本金矿和伪警察署、所,接连取得许多战斗胜利,活动在中东路南的五军二师,和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协同作战,于8
月中旬在敦化大蒲柴河附近伏击敌军,毙伤其数十人,缴获机2挺,步50支和大批子弹、军用物资。抗联第七军继续在虎林、饶河山区坚持分散游击活动。1938年9月28日,崔石泉率军部直属部队在挠力河畔(乌苏里河支流)的西风咀子袭击敌军汽艇,击毙日野武雄少将等日伪要员39人,使日伪大为震惊。伪《大同报》哀鸣:“满洲国将星殒落”。但是,这些局部胜利,不能扭转总的不利形势,特别是由于部队给养极端缺乏、战斗频繁,部队继续大量减员。二路军的斗争,亦遭到挫折。
在二路军举行西征的同时,北满抗联部队第三、六、九、十一军主力共800
孤军作战歌词
余人,向位于小兴安岭西麓嫩江流域的黑嫩平原实行远征。1938年8月开始,远征部队分三批从萝北
、依兰等地出发,穿过大片密林地带,翻越许多山岭,冲破敌军的堵截和封锁,终于在同年秋冬,先后到达海伦县境,与在这里坚持斗争的抗联六军三师胜利会师。在远征开始前和远征途中,张寿和他的战友们写下了著名的战斗诗篇《露营之歌》。歌词写道: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
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
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
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
起来呀!果敢冲锋,
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
华光万丈涌。
……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
狂马踟蹰,冷气侵入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灭,
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
夺回我河山。
这首战歌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远征的艰苦历程。表达了抗联指战员们不怕牺
性、不畏艰苦的豪情壮志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北满抗联部队的远征,粉碎了敌人“聚歼”抗联部队于松花江下游的图谋,
保存了主力,为开辟黑嫩平原抗日游击区奠定了基础。
留在下江地区的北满抗联部队,在敌人重兵包围、“讨伐”的困难环境里,
以山果、野菜充饥,英勇不屈,坚持战斗一年多,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远征。1939年冬,各部相继撤离下江地区,一部转进至黑嫩平原与主力部队会合,一部加入抗联第二军警卫队的战斗序列。
北满抗联远征部队到达目的地以后,便在黑嫩平原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
初成立了“江省西北临时指挥部”,并将集聚在海伦一带的抗联各部统一编为第一、二、三、四支队和第一、二独立师。同年5月,在德都朝阳山后方基地正式成立了抗联第三路军,并相继建立了龙北、龙南
两个地区的指挥部,分别指挥各支队的游击战争。各支队、独立师以精干部队出击,以突袭方式攻击敌人薄弱环节,屡屡获胜。1939年9月18日夜,第二支队在讷河人民抗日先锋队的配合下,一举攻克讷河县城,击毙伪军10余名,活捉了伪军团长孙承义,缴获轻机两挺、步130支、手100支、子弹30000余发、汽车1辆和大批军用物资。我军还打开了监狱,释放了100多名爱国者和民众。我军攻克讷河县城,是北满抗联部队进军黑嫩平原以来一次重大胜利,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给众以鼓舞。1939年至1940年间,黑嫩平原的游击战争十分活跃,抗联部队活动区域遍及海伦、讷河、德都、龙门、通北、克山、克东、绥棱、绥化、庆城、铁力、木兰、东兴、巴彦等广阔地带。据不完全统计,从1939年春到1940年春,仅第二、三支队即与敌战斗40余次,歼敌250余名,缴获各种械500多支,还解除了16处伪警察署所、伪自卫团的武装,俘伪军警500人以上,获子弹45000发。各支队还发动众,开辟地方工作,使抗日游击战争得到了众的支持和配合。但是由于战争极其紧张而又频繁,部队休整机会很少;在敌我力量对比相差悬殊的条件下,各支队的战斗不能不采取奇袭的方式,打了胜仗就得转移,部队减员后兵员难以补充,到1940年2月,第三路军也只存500余人。
在东北抗日联军遭受严重困难和挫折的形势下,东北党组织和抗联领导人不
断研究、寻求新的斗争方式,以保存自己,有效地打击敌人。1940年1月到3
月举行的有周保中、冯仲云、赵尚志等同志参加的吉东北满党代表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形成了《关于东北抗日救国运动底新提纲草案》(简称新提纲)。“新提纲”分析了形势,总结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经验教训,规定了继续坚持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斗任务,并根据斗争形势,决定整编军队,在路军以下设“支队----大队----中队----小队”,开展机动灵活的分散的小型游击战争。
出席会议的同志,经与苏方代表会商,正式确立了苏联远东军援助东北抗日
联军的方式。
会后,周保中、冯仲云、赵尚志等同志分赴吉东、北满抗联活动地区进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