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艺术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造型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
电视艺术语言
凡能够表达出思想或感情,并使接受者获得感知信息的一切手段,方法和方式诸如构图光效彩影调人声音乐音响造型。都可以构成电视艺术的语言,并成为电视艺术语言系统中的重要元素。
角度
所谓角度是指创作者观察和反映社会生活的总观点,也就是站在什么位置选取什么方向,观察和反映社会生活。同一的创作题材,同一的生活形态,也可以从不同视点加以观察和表现。但是选择独特的最佳视点,则可以更艺术的表现社会风貌时代气息,生活氛围和人物心态。
细节
所谓细节就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社会情境和人物性格的完整屏幕体现,往往是由许多细节所组成的。细节表现要服从屏幕形象的塑造和主体一年的表达、
蒙太奇
在电影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后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的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怨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机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钩成方式,就叫蒙太奇。
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时,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为突出其艺术的本性属性,则需调动一切技术和艺术手段,具有抒情性,具有意象性,兼容性。知识性娱乐性。
电视小品短剧的艺术特点
短小隽永言简意赅题材广泛富于哲理情节凝练诗意盎然
电视剧地域特的艺术构成
首先,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其次独特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再次独特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形态,此外独特的心里特征和思维方式,还有独特的语言构成和行为规范等诸方面给予深入挖掘并在电视屏幕上给予综合艺术体现
电视历史剧改编注重原则(创作方面)
首先,深远的历史知识和独到的历史眼光。
其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再次细节描写加强生活场面的历史感
当下的电视荧屏热闹非常,各种翻拍剧可谓风起云涌、此起彼伏。从中央台到各省卫视台,再到各地方频道,翻拍剧应接不暇。经典的翻拍是一个重读和回忆的过程,也是一个不
断遗忘和抛弃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在老的文本中发现新的体会,新的趣味,也需要不断遗弃旧的美学规则,创造新的审美空间。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尺度开创新的境界,改变旧的规则?其实,一部电视剧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并非仅仅在于文本自身的魅力,电视形态也赋予了它难以超越的艺术价值。拿黄日华、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和周润发、赵雅芝版的《上海滩》来说,它们先入为主地获得了观众的审美认同,在观看新版剧时,观众的潜意识里一般都会产生“审美排异”。翻拍经典本来并无过错,影视创作不但是艺术的结晶,也是商业的博弈,由于翻拍剧可以借助经典前作的影响力来吸引观众的关注,因此成为保证电视剧收视率和电影票房的有效手段,影视剧制作方对翻拍剧的青睐也是情有可原。不可否认的是,不少翻拍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的确取得了成功,比如《新上海滩》的口碑和收视率就很不错,
音乐电视好莱坞翻拍的《无间道》甚至拿下了今年的奥斯卡奖。但并不是每部翻拍剧都能成为精品,大部分的翻拍剧都是收视率和口碑平平,并不成功,尽管如此,还是有大量的影视制作单位对此趋之若鹜,这究竟又是什么缘由呢?有人认为,目前中国影视界面临的原创力量薄弱的问题日益严重,由此产生了“一剧难求”的剧本荒现象。这固然是一个重要的表层原因,可是一旦我们追问起造成好剧本、新故事缺乏的深层次原因,就会发现,其中除了影视圈人心浮躁、功利至上、原创力量萎缩等必须承认的因素之外,影视拍摄的政策导向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翻拍经典并非不可以,但应该在尊重经典的基础上,用新的时代精神和感悟去重新演绎经典老剧,这才是翻拍经典的出路。在国外,一些经典作品也在不断地重复改编和创作,就像莎士比亚的戏剧名著一样,人们一遍遍地改编,却总是一遍又一遍地收获惊喜。遗憾的是,当今国内许多经典翻拍片大多出于追逐利润,很少有审美与艺术再创造的新亮点,只能用娱乐化的手段进行浅薄的颠覆。经典就是不断品味仍不觉得乏味,至今被反复翻拍次数最多的影视作品当属《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20多年里,全国各电视台统共播放700多遍《红楼梦》,它也是被影视和舞台艺术演绎次数最多的名著。今年四大名著相继将翻拍提上议事日程,经典余香的留存,无疑成了新版翻拍必须面对的跨栏,而即使没有老版要超越,时隔一个影视周期后,先进的拍摄手段、更多的资金投入、空前迅猛的宣传攻势,为翻拍四大名著带来的并非只是便利,更多的还有质疑、争议,还有诱惑。对于喜好重拍经典剧的导演来说,突飞猛进的电脑技术似乎成了他们制胜的法宝。在他们看来,新版能够利用技术的优越性使画面更加精彩壮观、细腻逼真,而这一点恰是老版的不足之处。当然,还有让他们信心百倍的就是动辄上亿的投资,有了可观的拍摄资金,就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设备,把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重拍《西游记》的张纪中说:“不是说哪个版本不好,而是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所以杨洁导演殚精竭虑也只能拍成那样。现在条件好了,我还是希望做出一个更好的《西游记》来,不能那么简陋。”此外,张导强调,“《西游记》既然是个神话故事,那么如果抽掉特技,这部剧就无法成立。”他还设想,“新版天宫的台阶是云状物,神仙走过去不散,但孙悟空走上去就立刻噼里啪啦碎了;我们还要将哪吒的风火轮做成哈利·波特的扫帚那样的标志物。孙悟空出场时就应该是个石猴,我们设想应该像《指环王》中的…咕噜‟,由人表演经电脑做出后是猴的样子。”不难看出,张纪中的话中充满了高度自信。与其说是张导对重拍的自信,还不如径直说是对技术的自信。让我们看看《西游记》续集的拍摄情况:画面不可不谓精美,打斗不可不谓精彩,特技不可不谓之惊险,然而仍然让人颇感乏味。有人简单地把问题归结于情节不够流畅以及“冰糖葫芦”式框架内潜在雷同之处。这也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毕竟不是主要问题。造成《西游记》续集质量滑坡的关键就是在“味道”上。这个“味道”虽然包含了诸多元素,但核心的东西还是艺术韵味和审美价值。技术包装或许会使新版在感官效果上对经典旧版有所超越,可是如果缺乏审美文化的艺术积淀,势必只会停留在视觉奇观上,而与艺术相去甚远。
电视剧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娱乐性,重拍经典剧也不例外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经受过历
史风雨考验的。因为经典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是一种滋养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深厚土壤,只要有阳光,就会结出果实,而所谓“阳光”,是代表这一时代的、反映当今影视观众心声的最优秀的名著改编。重拍经典能否成功不是取决于如何颠覆,而在于如何传承经典精华并挖掘深化。要想全面展现时代
气象,要想充分满足观众意愿,需要更有智慧的产业政策,需要鼓励原创的远见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