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配器分析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儒略历1840425日或者格里历57日,在沃特金斯克,一个现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的小镇子。柴可夫斯基从五岁开始学钢琴,早年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后于法院工作。二十二岁时柴可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该曲创作于1880年冬天,1881年完成。题献给莫斯科音乐学院总管兼大提琴演奏家康斯坦丁.阿尔布列希特,这首弦乐小夜曲是柴科夫斯基为此类体裁而创作的唯一作品。本来,作曲家是想把它写成一部交响曲或者弦乐五重奏的,作品完成大半时,柴科夫斯基曾将它称为《弦乐组曲》,直到作品全部脱稿时,它才正式被命名为《弦乐小夜曲》,而事实上,它的确是一部大编制和大规模的弦乐组曲。于1880 12 3 日由莫斯科音乐学院师生共同演奏,出演获得极大成功。
这部作品的编制为弦乐五重奏,其中包括第一小提,第二小提,中提琴,大提琴和倍低音提琴,在整部作品中,每部分的乐器分工明确,音与音,句语句,段与段之间的配合可谓是天衣无缝,老柴善于利用弦乐的各种特质,将整部作品表现的淋漓尽致,更使这几样乐器得到充分
的展示,接下来,我将就柴科夫斯基的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进行简单的配器分析:
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在引子的开头便给人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五部弦乐奏出七个音,使这五部弦乐尽显风采,在八小节的呈示完毕后,大提和Bass在同一音高上奏出上行的音阶,此后上方三个声部者作为伴奏织体,旋律由前八小节的整体合作转为,由大提琴和BASS奏出,15小节集体的强奏结束后,只留下第一小提,以强奏的上行音阶,将和声推向了另一个高潮。第一主题即庄重有力有充满着内在的活力,这一主题不断重复,流畅而略带幽怨,为划分引子与正部主题,老柴在段落之间稍作停顿,后转入较为活泼的第二主题。
进入第二主题后,除BASS其他声部皆为双音演奏,使和声显得更加浑厚饱满,其音乐情绪也与引子相统一。舒缓与流动的音型像是在一问一答。进入B句后,一、二提及中提都继续着主题,BASS也以拨奏和之,唯有大提琴以弱奏演奏着密集的音型,形成了主题的一个变体,在两遍的陈述之后,在69小节处,第二小提,中提,大提将音乐情绪拉向再一个高潮,本来只出现在大提的紧密的音型,现在转为第二小提与中提奏出,是音乐情绪在音响上拉高了一个层次,进入C句,老柴将紧密的音型交给小、中、大提进行交错的演奏,通过不同乐
器的特性将旋律线最大化的拉开,流水般的演奏将B句中最有特点的大提演奏的音型切分开来。D句中一提与中提延续了B中大提的演奏方式,只在音高上有所不同和声更为厚实,而大提与柴可夫斯基的作品BASS则延续了旋律的部分,使此句的音响效果听起来比B句更为丰满,大提与BASS在旋律线上把持着八度的重叠演奏,使旋律线的音响更为浓厚、辉煌,99小节处第二小提也加入了一提与中提演奏的节奏型。E句,主题部分则交给一提和大提分别进行演奏,而其他声部则像竞赛般演奏者密集的音型,紧凑的节奏为随后而来的高潮埋下伏笔。进入F句,BASS124小节第一拍之后戛然而止,一、二小提奏出D句中第一小提与中提所奏音型,并提高八度演奏,给人更紧张的感觉,129小节处将本来的六个一组音型,变为更短的四个一组,加快了音乐情感的进行。进入G音乐的陈述打破了三小节一句的陈述节奏,变为两小节重复一次的陈述节奏,在124小节,一、二小提不断上行的音高,与下放三个声部不断下行的音高形成强烈的对比,把音乐表现的情绪不断拉高,是指在G句结尾处小提与BASS奏出的最后一个音高,相离五个八度。张力极强和声强劲有力,给人更坚定的感觉。H句之后直至尾声前,则进入了主题的在现部分,和声布局基本与前部分无太大变化,属严格再现,展现出老柴对于传统作曲技法掌握程度之深。进入尾声,音乐与引子部分相同,唯一不同的是音响方面,所有的f变为ffff变为fff,音响加强了一倍,使全曲的气势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最
后的结尾的齐奏也是,坚定而有力,丝毫没有拖泥带水。尾声为进入第二乐章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全区使用最多的技法为音型化的进行,这样的进行使整首乐曲的情绪收放自如;而从整首乐曲的配器可看出,老柴对每种乐器的音域都很了解,这使得每样乐器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整首乐曲无论是情感的表达还是音响,都让聆听着保持着激动的心情。感受音乐的带来的最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