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华寺京音乐
京音乐:
所谓京音乐,是指产生和流传于北京地区,融合了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佛教音乐,以笙管笛为主奏乐器,主要应用于佛事和祭祀活动的音声形式。包括禅门(梵叹)、音乐门(简称“音乐”)、法器三部分。
“京音乐”这个名称是与“怯音乐”相对而言的。京音乐与怯音乐是流传于北京地区的两种佛教器乐演奏形式。怯音乐虽起源于京音乐,但由于其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北京、河北等地民俗民间音乐而有着更多的民间气息,因而是一种“俗”乐。为了与怯音乐相区别,显示自己所奏音乐的正统地位,寺庙中演奏自己独特音乐的僧人们便将自己所奏之乐命名为“京音乐”,以示这种音乐形式的典雅正统。二者具体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就主奏乐器而言,京音乐使用小管,怯音乐使用大管。第二,怯音乐吸收了很多河北民间艺人的演奏方法,且主要流传于北京西城、海淀等地区。第三,京音乐融合了宫廷、宗教、民间音乐三部分,历时悠久,传承严格,风格古朴典雅,曲式结构非常严格;而怯音乐风格自由活泼,只曲较多,套曲较少且曲式结构不严格。
京音乐主要流传于北京智化寺、地藏寺等20余座寺庙中。由于近代以来大量寺庙的拆毁,目前只有智化寺保存了相对完整的、活态的京音乐演奏形式。
智华寺京音乐:
(1)概念:智化寺京音乐是指自明代建智化寺时就已在寺中产生,主要由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佛教音乐三部分构成,以笙、管、笛为主奏乐器,主要应用于佛事和祭祀活动并由寺中僧人按代传承的音声形式。目前共有曲牌93首、曲谱5本。只是当时在寺中演奏音乐的是僧人还是乐人还有待商榷。由于寺庙的相对封闭性,智化寺京音乐自明代形成之后少有更改,很好地保存了明代的乐曲、乐器、乐谱与演奏风格等。
中国佛教音乐(2)构成:宫廷音乐。智化寺京音乐中能够保存部分宫廷音乐,是由于中国传统礼乐制度、佛教在中国的特殊发展状况及智化寺本身的特殊性等几方面原因所导致的。而宫廷音乐传人智化寺的直接原因,则与寺主王振有着密切关系。王振作为明英宗时的司礼监提督太监,负责督理皇城内一应礼仪刑名。在司礼监下辖“四司”中的钟鼓司,就是负责钟鼓和内乐的机构。因此王振可以直接接触到当时
宫廷中的大部分音乐形式,其中当然包括用于祭祀或礼佛的一些音声形式。从现存的智化寺乐队的乐器组成来看,它与清代用于祭祀和用于朝会乐队编制基本相同。由于王振身居司礼监提督太监这样一个与宫廷音乐机构有着密切关系的职位,决定了他能够全面接触当时的宫廷音乐。再加上王振当时权势极盛、智化寺又是他十分重视的家庙,因此他是极有可能逾制于庙中用乐的,像扩大乐队编制,甚至将宫廷宴飨或祭祀的用乐纳人家庙也不是不可能的。由此可以推断,正是王振此人导致了明代某些宫廷音乐传人智化寺。
智化寺京音乐是自建寺起就产生的,由明代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佛教音乐这三大部分及少量宋词词牌(如《垂丝调》)、金元散曲(如《秋江送》)、南戏(如《清江引》)等元素构成。
只是当时在寺中演奏音乐的是僧人还是乐人还有待商榷。由于寺庙的相对封闭性,智化寺京音乐自明代形成之后少有更改,很好地保存了明代的乐曲、乐器、乐谱与演奏风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