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原文及翻译
  篇一:北约考题
   北约考题
   -语文考题
   “宫女跳舞显太平”借古论今
   题一提供材料借古论今
   据考生描述,昨天上午的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题提供了描写周朝、唐朝和宋朝等多个朝代的君王观看宫女跳舞时,宫女往往喜欢摆出“天下太平”、“万岁”等字样的史料,要求考生联系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位北京的女生说,材料就是说很多官员为了政绩,粉饰太平,“我写的是现在很多地方官员为了政绩,甚至给荒山刷绿漆。”
   题二翻译《韩非子·饰邪》
   巧合的是,昨天北大等13校联考的语文试题和前天清华等7校联考的阅读与写作(一)中,均出现了《韩非子》的材料。
   昨天的13校联考的语文试题中,要求翻译《韩非子·饰邪》的一段。“有两三百字,还没有
断句”,一位考生说。“我都没读明白。”一位考生哀叹。
   而前天的考试中,有一段文言文,要求考生翻译《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中的“夫唯”。过去几年,北大自主招生试题风格鲜明,出现过“曲解成语”、“对对联”、“用歌词韵脚造句”等新颖题型。今年,北大等13所大学联考,很多考生认为试题仍有一定难度,但命题思路和题型趋向常规。
   作文题目来自鲁迅名言
   昨天北大联考的作文题来自鲁迅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要求考生由此联想写一篇700-8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
   河北保定考生张楠认为,如果从细节入手,这个作文题目并不难,她写的是家乡以及家乡的人。
   一位来自北京二中的女生说,自己的立意来自于“爱”。“地震的时候,那么多人互不相识,但都牵挂着灾区,爱把我们这些在不同地方的人们联系在一起。”而一位来自河北秦皇岛一中的考生说,自己的立意角度是“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去年北大自主招生笔试作文题:从“建安风骨,盛唐气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中任选一词为标题,写一篇诗情画意中蕴含哲理的散文。
   前年的作文题:有腐败分子说,腐败能促进和谐,经济发展,购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要求批驳这种观点,并在文中恰当运用5个古诗词句
   华约试题
   英语:
   考题回放:第一项,完型填空,20个空,每空1.5分,共30分;第二项,文章填空,从一篇文章中抽出五个短句,要求考生将抽出的短句填在合适的位置上,每空3分;第三项,将一篇英语短文翻译并概括为200字左右的中文,20分;第四项,翻译,将五个与教育相关的中文句子翻译为英文;第五项,作文,以第四项翻译的内容为背景,请考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文:
   -《阅读和写作》
   阅读部分(50分)
   一、现代文阅读:杨福家的《哥本哈根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老舍的《五九》
   三、古代诗文阅读
   1.辛弃疾《清平乐校检山园,书所见》
   2.《南齐书良政》断句
   3.翻译《论语泰伯》《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4.写作部分(50分)
   你对忧患意识是怎样认识的?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想和认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要编造虚假事实论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科:
   考题回忆版:
  1、根据材料论述法国农民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间的关系。
   2、北极冰川融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1分)北极冰川融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0分)。
   3、论述题(10分),给定三段材料,大致内容为:网络在线阅读的弊端在于内容冗杂,使阅读的有效性降低。它的浏览方式使得读者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网络在线阅读方式的出现所引发的争议在打印机打印取代传统手写等过程中同样有过。请结合材料分析,人们利用网络在线阅读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贯彻众路线、切实转变作风,多做顺民意、解民忧、得民心的实事,坚决纠正损害众利益的行为。”——
   材料二某地政府官员以破坏了政府办公楼的“风水”为由要强行拆除一座楼房,遭到抵制后说出了“跟政府作对就是恶”的话,在网络上被称为“最雷人官话”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政府的具体行为并非总是与民众的意愿一致,有时甚至会产生矛盾冲突。从人民与政府的关系来看,为什么不能说“跟政府作对就是恶”?
  篇二:古代汉语练习四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四及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1、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2、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3、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4、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5、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6、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7、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8、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
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带△的词或词组(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
   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解词:安,疑问代词,怎么。
   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 译文: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解词:绝,动词,穿过。图,动词,计划、谋划。且,副词,将要。
   3.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施及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不能施加给百姓的原因,是什么呢?
   解词:者,辅助性代词,“??原因”。独,副词,表反问语气。
  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荀子·天论》)
   译文:那流星的坠落,树木发出响声,这是天地运行,阴阳变化,而出现的事物中少见的现象。认为这些现象奇怪是可以的,可是害怕它就不对了。
   解词:队,“坠”的本字,动词,坠落。是,指示代词,这。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5.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蠧》) 译文:因此人多而财物少,劳动辛苦可是得到的衣食用品少,所以人们就会争夺。 解词:是以,指示代词“是”和介词“以”连用而成的固定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货,名词,财物。事,动词,从事、用。
   6.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 译文: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听到有人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解词:之,动词,到、往。史记,名词,记载历史的书。
  三、下列文章在《古文辞类纂》中归入哪一类?按我们的分类,应当属于哪一类?
  《古文辞类纂》的归类:
  贾谊《吊屈原赋》归哀祭类,枚乘《七发》归辞赋类,晁错《论贵粟疏》归奏议类,韩愈
《子产不毁乡校颂》归赞颂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归传状类,欧阳修《泷冈阡表》归碑志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归书说类,曾巩《墨池记》归杂记类。
  我们的分类:
   贾谊《吊屈原赋》、枚乘《七发》归韵文的辞赋类,晁错《论贵粟疏》归应用文的奏议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归应用文的赞颂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归传记散文,欧阳修《泷冈阡表》归应用文的墓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归应用文的书信类,曾巩《墨池记》归杂记文。
  四、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阅读并回答问题:
   (原文见教材第747页)
  1.“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
   雱,读音是“普康反”,即pāng;义为“盛貌”,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
   惠,是“爱”的意思,即仁爱。这是毛亨的注。
   3.“好”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好,是动词。根据有二:一是后面有宾语“我”;二是读音为“呼报反”,即hào。
   4.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
   “邪,读如徐。”郑玄认为“邪”是“徐”的假借字,义为宽缓。在线阅读
   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
   “只且,语助也。”即认为“只且”是语气词。这是孔颖达的解释。
  五、《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阮元《十三经注疏》云:“唐石经轻字旁注案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车马衣裘见管子小匡及外传齐语是子路本用成语后人因雍也篇衣轻裘误加轻字甚误钱大昕金石文跋尾云石经轻字宋人误加考北齐书唐邕传显祖尝解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车马衣裘与卿共敝盖用子路故事是古本无轻字一证也释文于赤之适齐
  节音衣为于既反而此衣字无音是陆本无轻字二证也邢疏云愿以己之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乘服是邢本亦无轻字三证也皇疏云车马衣裘共乘服而无所憾恨也是皇本亦无轻字四证也今注疏与皇本正文有轻字则后人依通行本增入非其旧矣。”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哪一个字是衍文?阮元有什么根据?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有什么改变?这个句子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标点法,意义有什么不同?你赞成哪一种标点法?
  1、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的衍文是“轻”字。
   阮元的根据有四:一是古本无“轻”字,二是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引文无“轻”字,三是邢昺《论语注疏》无“轻”字,四是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无“轻”字。
   2、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是: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标点法,除了上面的标点法以外,还可以如下标点: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两种标点法,句子意义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强调的重点在于“共”字,后者强调的重点则在于“敝”字。
   两种标点法相比较,前者较好。
  六、将下面的短文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标点: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
   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爱马,
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译文:
   齐景公让圉人饲养他心爱的马,这匹马突然死了。景公很生气,就命令手下的人拿着刀去肢解养马人。这时,晏子正陪坐在景公跟前。景公手下的人拿着刀走上
  前去,晏子阻止了他们,并问景公说:“尧舜肢解人体,从身体的什么地方开始?”景公惊惶地说:“从我开始。”于是下令不再肢解养马人。
   景公又说:“把它交给狱官处理。”晏子说:“这个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要被处死,请让我为你历数他的罪过,也让他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然后再把他交给法官。”景公说:“可以。”晏子数落道:“你的罪过有三条:君王让你养马,你却让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一条;你让君王最好的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二条;你让君王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到后必定会怨恨我们的国君,诸侯们听到后必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你让君王的马死掉,使怨愤在百姓中积聚,军威在邻国中减弱,你应被判处死罪,这是第三条。现在就把你交给法官。”景公叹息说:“您放了他!您放了他!不要损伤我的仁义名声啊!”
   2、标点:
   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淮南子·人间训》)
   译文:
   什么叫有罪却更加得到信任?鲁国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巴叫唤。秦西巴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这就是所说的有罪过反而更加得到信任的例子。
   3、标点: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
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君王朝着好的方向走吗?我明白地告诉你。假如这里有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那么齐国人教他呢,还是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答道:“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吵吵嚷嚷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领到齐国的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住上几年,那么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像薛居州
  篇三:报纸文言文
   1、子贡问政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翻译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评析
   孔子认为为政要讲经济建设,要讲国防,还要让老百姓信任他,只有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即使牺牲国防、经济,也要让百姓信任。可见取信于民,在孔子眼里是很重要的。
   字词翻译
   兵:军队,战备
   信:信任
   2、宋人或得玉
   【原文】
  宋人或得玉,献(之于)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之)示 ( 给···看)玉人,玉人以(之)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不如)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年高有德的人) 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意动)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搏黍(黄莺)以示儿子(婴儿),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 (鄙俗的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合于道德准则的至理之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其知(知识或智慧,通“智”)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词语解释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以示玉人 示:给??看。尔以玉为宝 尔:代词,你。不若:不如。宋人或得玉 或:有个人
   译文
   有一个得了一块宝玉的宋人,把宝玉献给宋国的大夫子罕。子罕不接受。这个献宝玉的人说:“我把这块宝玉给雕琢玉器的工匠看,雕琢玉器的工匠认为是真的宝玉,所以我才敢献
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所以宋国年高有德的人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而是他所当作宝的东西与别人不一样。”
   现在拿百两黄金和黄莺来给婴儿看,婴儿必定选择黄莺;拿和氏璧和百两黄金来给鄙俗的人看,鄙俗之人必选择百两黄金;拿和氏璧和合于道德准则的至理之言来给贤德的人看,贤德之人必定选择合于道德的至理之言。
   人的知识愈精妙,他所选择的也愈精妙,人的知识愈粗陋,他所选择的也愈粗陋。子罕所当作宝的东西真是到了极致的境界了。
   【中心】
   子罕所说的“宝”即精神的宝物,是超脱于物质层面的宝。他以此为宝,表明了子罕的超过常人的良好道德品质。作者通过设喻的手法,从人对宝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强调子罕不贪的高尚品德和境界操守。由此得出“其知弥精,其取弥精”一个人的知识越精深,一个人的选择就越精妙。这里的知识一指道德修养,二指智力培养。总而言之就是一个人要有精神追求。贤者从和氏璧和道德之言中选择后者这里是道德修养提升的需要,体现了其精神的崇高。
当今社会有些贪官就是智商高品德底下,抵不住诱惑无法坚守本性,在物欲面前心理失衡,这是道德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缘故。
   主人公的品质
   本文通过对话刻画出主人公有着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孟子语录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
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
  (4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
  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4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
  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鲁相嗜鱼
   目录 原文
   译文
   鲁相嗜鱼的道理
   解释词语
   原文
   译文
   鲁相嗜鱼的道理
   解释词语
   展开
   编辑本段原文
   ①公孙仪②相鲁③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④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⑤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⑥之;有下人之,将枉⑦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⑧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⑨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
之自为也。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②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 ③相鲁:做鲁国宰相。 ④公仪子:对公仪休的尊称。 ⑤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⑥下人:迁就他人。⑦枉:违法曲断。 ⑧即:假如。 ⑨给:供给。编辑本段译文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就要迁就别人;迁就别人,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即使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这就说明了要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编辑本段鲁相嗜鱼的道理
  【说明】这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由法家的利益观去阐释,公孙仪爱吃鱼,可不受鱼。公仪休不徇私受贿,这是好的,值得称赞;但他反对贪赃受贿的出发点是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
   公仪休嗜鱼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
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给我们的启示:清白做人,堂正为官。
   然而这并不是完整的解释。
   故公仪子相鲁,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乎!”古之贤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天人三策》
   这是关于公孙仪的另一个故事,由此可见,公孙仪的道德品质大于今天人所能想象的,所以说人心不古,用现代的价值观去判断古人的价值是不可取的。德与法的辩证关系也有所体现。
   由此两篇文章的对比也可看出,法家与儒家之间,关于人生的利益和道德衡量基点不同之处。
   编辑本段解释词语
   1.公孙仪:复姓公孙,名仪。
   2.相:做宰相。
   3.弟子:学生。
   4.谏:规劝。
   5.嗜:喜欢。
   6.之:代词,代公孙仪。
   7.一:全。
   8.唯:只因为。
   9.既无:若不。
   10.下人:迁就他人。
   11.即:假设,如果。
   12.枉:歪曲。
   13.受:接受。
   14.故:所以。
   15.虽:虽然
   16.唯:只。
   17.尽:都
   5、魏王欲攻邯郸
   编辑本段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