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传统哭嫁婚礼习俗探析

        都说人生喜事有四大,久旱逢甘露,它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而婚嫁又恰恰是标志着享有天伦之乐的开始。结婚举行婚礼,按照中国汉族人生活习俗,嫁娶吉日,往往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宴请宾客。在古时,还六大礼八大轿,长长的迎送亲队伍欢天喜地,礼炮声声,热闹非凡。

        可是,在位于湖南省西南部的郴州市嘉禾县,喜庆的婚嫁却是哭声一片,催人泪下,扣人心弦。这只是反映当地传统婚礼的一种民俗风情。至于眼泪的表达,不同时期就有不同的内容。由于传统的哭嫁形式具有着浓厚的封建忠孝礼节和娱乐彩,因此古时伴嫁哭嫁的民俗才得以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哭嫁的历史


       湖南郴州嘉禾县伴嫁哭嫁作为民间婚礼习俗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中记载:明代曹友白教谕作芙蓉竹枝词。其附注云州人嫁女之先一夕,招众女伴设酒果数席,栈于中庭,日坐花筵,瞧女毕,众女伴齐歌以乱之,日唱娘娘。当地人称坐花筵为坐歌堂。唱娘娘则为伴嫁歌

        还据《嘉禾县图志》礼俗篇记载:嫁娶前女伴相聚首,谓之伴嫁,伴嫁中姻族女亲咸集,夜歌达旦或各举一小磁盆,对歌而跳将嫁旬日,见亲人必哭,妆嫁者至哭,花轿至哭,声嘶,女伴代哭

        这些都来自于地方志的记载,至于确切从何年、何月流传至今那就无从考证了。传统的哭嫁以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和简单易学的表演手法,从而赢得人民众的喜爱,以及得以在民间广泛流传。同时,演唱的戏曲又都是广大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和来自生活实践的体裁,如《孟姜女》、《十八年终罗四》、《初一早晨去拜年》等。正因如此,哭嫁的民风从此就在这个有着南国哥乡的小县城里深深扎根,并且在几百年的流传演绎中,逐渐将其
中悲伤愤怒的成分剔除,新娘越哭越喜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哭嫁的演义

         哭嫁在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说法,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说的就是起源于湖南郴州嘉禾县的哭嫁民俗。

        伴嫁哭嫁歌分为耍歌长歌哭歌厉歌哭嫁即为唱哭歌,是由出嫁姑娘边唱边哭抒发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

         伴嫁坐歌堂是在新娘出嫁前两晚上分两步进行的一种习俗。伴嫁的第一晚叫伴小嫁。晚餐过后,事先被邀请来的歌手有老有少,衣着时髦,披红裹绿,喜庆热闹,早早聚集歌堂,摆席备茶。宾客入席后,歌头率先起音带领大家唱起安席歌:打起锣鼓闹起台,有歌
妹请出来,宾歌妹席上坐,无歌妹两边排。接着,便是唱耍歌。:我生得如晶莹,瓜子脸来好命运,走在路上有人爱,坐在家中有人寻。此时,在场歌手跃跃欲试豋台表演,直到半夜尽兴才散。

       伴嫁的第二晚则叫伴大嫁。豋场伴唱的歌手大多是当地歌坛老将和亲情。唱了耍歌唱厉歌,这边唱来那边合。伴嫁坐歌堂,是当地婚礼风俗的一大特点。也是出嫁女与陪伴女借以歌带哭惜别亲朋好友的表现方式。伴唱一直延续到天亮前,新郎接亲的大轿到来后,随着接亲吹吹打打的乐器声,陪伴女们则又跳起伴嫁舞来。伴嫁舞由10多种舞蹈组成,舞蹈动作都来自于生活,表现形式热烈粗犷,优美风趣。通过歌舞淋漓尽致地渲泄其喜乐哀愁。

       走火舞是其伴嫁舞蹈中的最后一个节目。在天亮前,陪伴女们手持点燃的篆香和蜡烛借着夜而翩翩起舞。一会儿组成,一会儿拉成火龙。跳完走火舞正值天亮。这时新娘经拜睡床、辞厕所、拜轿门、坐花筵,然后哭别亲人即哭嫁。是新娘上轿前以哭带唱,唱中带哭的哭嫁方式。也是哭嫁进入的最高潮。新娘哭嫁即兴即编,抒发惜别离情。有时新娘哭嫁哭得声嘶力竭,泪流满面。也有由伴嫁女代哭的方式。厉歌算是哭嫁中最精彩的节目。
外方伴女与本地伴嫁姑娘展开激烈唇舌剑,互相点将,相互挑战,唱中带骂,看谁厉害。同时,歌女还以自哭来感染新娘情绪,领引新娘哭嫁。有时,有的新娘无论歌女怎样逗弄也总哭不出来,反而弄得在场人哄堂大笑,从中趣取乐。
哭嫁完毕便是送嫁。送亲的伴陪女们抢在接亲的轿前边唱边拦截轿子,轿夫也有意放慢脚步行走。到了交亲亭后,轿夫便迅速将轿抬走。送亲的伴陪女们这才望着远去的轿影,含泪告辞返回家中。由此,伴嫁、哭嫁也就随之算是结束了。

                   哭嫁源于封建礼法

         据《礼记.郊特牲》记载:婚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郑玄〉〔注〕云:幽,深也。欲使妇深思其义,不以阳散之也。其意为婚礼不用乐是为了让新娘子深思做妻子的妇道,而不至于被欢快的音乐声动摇其意志而已。这是礼教对风习化一的必然。也是道学家们的普遍认为。其实不然,在中国民间早已普遍流传不乐不成喜的俗信及作法。因而婚礼用乐,自古不绝。正因如此,《礼记》才刻意立矩,效法古仪,婚不用乐而成为禁忌。甚至还规定有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的礼法。同时,由此可见当时极力
推崇忠、孝两全的中国封建社会采用礼法来规范婚礼习俗,实施婚礼不用乐的规矩,其用意及核心就是要女子讲孝道守贞节!告诫出嫁女要忠于亲朋,孝敬父母及长辈。因此,伴嫁哭嫁婚礼风俗的产生就让人们不难理解的了,这充分体现了民间风俗是为当时社会需要的必然结果。伴嫁哭嫁婚礼是婚礼不用乐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推行忠孝礼节则是伴嫁哭嫁婚礼习俗要真正达到的目的!

                             哭嫁的思考

         哭嫁最开始的起源是表达出嫁女对当时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严重不满和身受其害的渲泄。而这一情感在哭嫁歌中充分体现。在此摘录一段伴嫁歌:半升绿豆选豆种,我娘养女不择家,妈妈哟,害了我!千家万家都不许,偏偏许嫁财主做三房。妈妈哟,害了我!嫁进三日都不满,就象路边烂草鞋。妈妈哟,害了我!吃了好多隔夜饭,喝了好多馊菜汤。妈妈哟,害了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木头背着走。是谁订出恶规矩,吃人不把骨头吐!出嫁女一生的幸福就被一些功利所决定,一辈子受苦受累,没有翻身的机会,自然伤心难过,痛哭流涕。这也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人权不平等以及制度下被扭曲的女子的悲惨命运。
而哭嫁中可能还会包含很多其他的情感因素。与父母别离的伤感和不舍就是其中之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父母的养育之恩还没报答,乡土之恋情亦无法割舍,或甜、或苦、或酸、或辣一并涌来,种种思虑、种种牵挂,无不让人声泪俱下。而在过去,出嫁女嫁到男方家后,便生是男家的人,死是男家的鬼,只有被休或娘家有什么重大的事情时(这种情况很少)派人去接,才能回娘家住些日子,不然只有长住夫家,直到老死,这难免会觉得此别之后,再难相见,这一想又怎能不潸然下?       《礼记·曾文词》记载: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思乐,思嗣亲也。这里说的就是难分难舍的亲情了。

       同时,从养在家中深闺的翩翩少女,却突然之间要转变为他人之妇,为人妻母,在角的转变中必定会有一个心理调整的过渡。出嫁之前其身份是女儿,周围是家里熟悉的亲人:父母、兄嫂、妹……在娘家,有父母的关爱和保护,生活言行可以较随意自由。出嫁后,则扮演媳妇、妻子、姑嫂、妯娌等数不完的新角。面对的是公公、婆婆、丈夫和陌生的环境,还要独立地面对社会生活。在婆家,行为要自己处处小心谨慎,免受指责,否则处境将十分艰难。新娘新娘面对从过去家中当女儿的无忧无虑的温馨熟悉的环境,到即将转入陌生
的地位低下的小媳妇处境这样一个重大的人生转折所产生的惶恐,也是导致悲痛哭泣的氛围因素之一。

        当然,诸如抢婚,契约买婚等都是古时哭嫁形成的原因。而现在,哭嫁不但喜庆,更是对出嫁女才能的衡量,贤惠的标准。另一方面,哭嫁是自古遗传下来的习俗,是传统的摆设,是仪式的需要,同时也是祥瑞的象征,不哭则不吉利。因此,不得不
哭嫁成为当今旅游开发亮点

       哭嫁,是中国汉族人居住的一些地方特有的民俗,也是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中历史传统的积淀,更是对封建社会妇女地位极其卑贱而不合理的折射。

      本是喜庆的婚嫁可偏要抱头痛哭,涕泗纵横。但那已是旧传统文化的血泪,是对封建社会歧视妇女历史仇恨的哭泣!而如今的哭嫁却是取乐搞笑。虽然还沿袭着旧传统婚礼哭嫁习俗的形式,但内容却截然不同!如今婚礼哭嫁流下的泪不仅是婚姻欢乐喜庆之泪;感激父母美育之恩、亲朋好友情同手足之泪;也是人生新建美好幸福家庭溢于言表之泪。婚礼上适合唱什么歌


       嘉禾伴嫁哭嫁歌以深刻的历史背景为内涵,以浓厚的地方乡音为旋律,以诙谐风趣的表演手法为技艺,从而充分展示出人民众的智慧与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宣扬封建礼教。并规范束缚人们行为的一种手段。

同样,伴嫁舞也是凝聚人民众智慧的体现。编导者讴心沥血从人们生产、生活极为熟悉的动作中提炼创造出优美的舞姿来。如娘喊女回家舞、会歌舞、把盏舞、挑水舞、划船舞、推磨舞、卖酒舞、香火舞、走马舞等。又有谁料到,就是这些不足挂齿,瞧不上眼的风俗民情竟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豋上了大雅之堂,搬上银屏舞台,扬名中外!

      1978年,嘉禾县举办了七天七夜的全省民歌演唱会,有关专家从全国各地赶来莅临会场。郴州歌舞团将哭嫁歌经整理加工,创作一幕《红烛怨歌》歌舞剧四处演出,并在省内外引起轰动。由《芙蓉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和《山道弯弯》电影以及电视音乐专题片中都选用了伴嫁歌及其音乐。同时,包括中央民族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评剧院和一些电影制片厂、省市文艺团体,以及文艺界知名编导、演员都纷至沓来嘉禾县采风,体验生活,
收集素材。不仅如此,嘉禾伴嫁哭嫁歌还先后被选入《中国民歌集》、《湖南音乐调查报告》;《中国民间歌谣集成》、《湖南省民间歌谣集成》还出版了《嘉禾伴嫁哭嫁歌专辑》;1995年,作为伴嫁哭嫁形象代表的嘉禾县城关镇还被省文化厅授予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以及郴州市被国家誉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契机,嘉禾县的伴嫁哭嫁传统民俗风情再度焕发青春,并成为旅游开发的重点亮点节目之一。同时,还由于伴嫁哭嫁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的民间婚礼风俗鲜为人知,特别适合于体参与。因此,在旅游过程中推出这一节目备受游客欢迎,且气氛也轻而易举地被渲染挑起。同时,通过伴嫁哭嫁这一婚礼活动的模仿,可让游客从中进一步了解到封建社会中国妇女的低贱地位,以及包办婚姻给新婚家庭带来的不幸。同时,对宣传和推行国家的现行新婚姻法婚姻自主,婚姻自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