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司汤达及作品简介
一、生平
1.自称米兰人的作家
司汤达(17831842)原名亨利·贝尔。司汤达是贝尔170多个笔名中最重要的一个,他以此名传世。生于法国,但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意大利的米兰,故以米兰人自居。
2.对父亲的仇恨
司汤达的父亲是个富裕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拥护波旁王朝,敌视法国大革命。他生性沉默寡言,对孩子非常冷淡和严厉。司汤达7岁时母亲去世,父亲把孩子交给一个天主教神父的家庭教师管理,一心要把司汤达培养成一个保皇党人和天主教徒。司汤达恨透了父亲的反动、顽固、自私和贪财,也恨透了那个神父,称他是暴君、伪君子。在雅各宾专政时期,他父亲被列为反革命嫌疑分子被捕下狱,他毫无怨言,认为完全应该。他对父亲的仇恨一生都未消失,在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中都有强烈的反映,构成了小说主人公的一个特征。
3.意大利情怀
    司汤达的家乡是法国东南部的格朗诺布,隔阿尔卑斯山和意大利相邻。母亲祖籍意大利,性情开明活泼,喜爱文学,深得儿子敬爱。由于母亲的关系,司汤达一生都热爱意大利,在他为自己题的碑文上自称米兰人
    他的小说《巴马修道院》、《法尼娜·法尼尼》都以意大利为背景,主人公都是意大利人。
4.外祖父的影响
    司汤达的外祖父是一个医生,是伏尔泰的信徒,自由思想的拥护者。司汤达从小受到外祖父的培养,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爱好文学。这使他很早就树立了自由民主的思想,视卢梭为思想最高尚、才能最伟大的人物,称外祖父是真正的父亲和最亲密的朋友     
  他的童年是在法国大革命中度过的,深受时代气氛的感染,同情法国大革命,拥护共和政体。他所相信的格言是:不自由,毋宁死。
5.追随拿破仑从军
  司汤达梦想勇敢和冒险,希望追随拿破仑成就一番事业。1800年他在拿破仑的军事部谋到一个职务。从此司汤达的命运就与拿破仑联系在一起。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转战整个欧洲,1812年随军进攻莫斯科。1814年拿破仑失败,被放逐厄尔巴岛。   
6.定居米兰,使用司汤达笔名
  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认识到:像我这样一个到过莫斯科的人,在波旁王朝的法国除了受屈辱外不会再有别的。于是他离开巴黎,定居意大利米兰,在那里住了7年。   
    在米兰,他正式开始从事写作。他的第一部作品是音乐家传记《海顿、莫扎特、梅达斯太斯的生平》(1815)。1817年他出版了著名的游记《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第一次使用了司汤达的笔名。这是一个普鲁士小镇的名字,是著名的德国艺术评论家温克尔曼的家乡。温克尔曼对古希腊艺术有精湛的研究。司汤达采用这个名字,表现了他对古代文化的向往。
7.巴黎写作
  1821年,司汤达因与烧炭党人有来往而被奥地利警察驱逐出境。为此他离开米兰,回到巴
黎。    1822年开始,司汤达匿名为英国报刊撰写巴黎的通讯报道,对法国政治社会要闻和思想文化动态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抨击。1822年出版心理分析论著《论爱情》,1824年出版音乐家评传《罗西尼的一生》,1825年发表了著名的文艺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1827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1830年发表了长篇小说《红与黑》,它标志着司汤达文学创作的最高峰,此书成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使司汤达成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1842320日司汤达突然中风,与世长辞。司汤达死后,遗体安葬在蒙马特尔公墓。墓碑按照司汤达生前遗嘱,刻着意大利文:亨利·贝尔 米兰人 写作过  恋爱过  生活过
二、司汤达的性格
1.特殊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内心敏感多疑而又善于克制的个性特征,任何极细微的事情都会引起他情感的波澜和内在的自我视。(沉静、稳重、坚毅、独立)
2.司汤达对爱情心理很敏锐,这与他独特而曲折的爱情生活有关。 
音乐家的作品
他身上有两种热情,热爱战争和热爱女人,具体化为崇拜拿破仑(代表战争)和意大利女人。
    他的性格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害怕上当受骗。对人不信任,对人类的怀疑,成了他根深蒂固的性格特征。他除了惧怕受人欺骗,被人利用外,还惧怕欺骗自己。他养成了处处设防,经常自我检查,自我克制的习惯。
    他一生都喜欢掩掩藏藏,乔装打扮,神秘莫测,喜欢把自己的经验和思想隐藏起来。他有170多个笔名就是因为喜欢隐瞒真相的癖好造成的。任何感情如果他不想承认属于他自己,任何轶事如果可能泄露他的私人生活,他就用这样那样的笔名。不仅公开发表的作品他用笔名,私人信件他也不签署自己的真名。
理性特质:司汤达的理性特质,使他对人类的灵魂明察秋毫,他像冷静的哲学家,企图把感情生活的每种现象分解成种种元素,并借助数、量、衡来说明问题,这使他的写作具有强烈的科学性,表现出现代思维的零度风格。 这种充满理性的静观默察源于他对18世纪严格讲究理性的唯物主义哲学的继承,源于当时冷静务实的社会风气和他对数学的热爱。这种理性特质也赋予给他小说中的人物,使小说中的人物也能理解自己灵魂里发生的一切,因此,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连篇的人物独白,把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活动揭露无遗。
三、司汤达的思想特征
1.在政治上,他是个坚定的拿破仑分子,反对封建复辟,歌颂自由、平等和民主。
2.在哲学上,他是个唯物论者。
3.在宗教上,他是个无神论者。
四、司汤达的创作原则
1.现实主义的创作主张,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生活。
司汤达是现实主义先驱,虽然他在他的文论中从未提过现实主义,他提倡浪漫主义以反对古典主义,但他所论述的浪漫主义精神,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19世纪30年代的浪漫主义是不同的。   
2.反对三一律
    司汤达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在反对古典主义中提出的,他对古典主义的批评集中表现为反对三一律
3.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司汤达的美学思想,不仅支持了当时与古典主义作斗争的法国浪漫主义运动,而且为1830年以后兴起的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五、司汤达的创作实践
    司汤达一生写了10余部小说,重要小说是《红与黑》与《巴马修道院》,另外他写了三部人物传记,四篇游记和多篇论文。重要论文是《拉辛和莎士比亚》和《论爱情》。
    司汤达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米兰时期(1814—1821)文学成就:人物传记、政论、随笔和艺术史
      《意大利绘画史》 1817 首次提出现实主义主张。
      《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1817)第一部旅行随笔。
2.巴黎时期(1821—1830)文学成就:文艺评论和小说(创作高峰)                                     
    《论爱情》(1822)激情 趣味 虚荣 ,《拉辛与莎士比亚》 1823¡ª1825 批判现
实主义的第一部理论著作。
      《阿尔芒斯》(1827)第一部小说,是司汤达通过爱情故事反映政治主题小说的初步尝试。
      《法尼娜•法尼尼》(1829)意大利题材的短篇小说。
      《红与黑》(1830)标志着司汤达的创作高峰。
《阿尔芒斯》(1827
    司汤达的第一部小说,由于它在思想和艺术上与《红与黑》具有许多共同点,它被称为《红与黑》的前奏曲,在司汤达的创作上占有特殊地位。
    小说描写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奥克塔夫是一个贵族青年,才貌超,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只和表妹阿尔芒斯志趣相投。阿尔芒斯是个孤女,长期寄人篱下,被贵夫人收养。奥克塔夫和阿尔芒斯的婚事遭到贵族社会的反对,但他们最终还是结婚
了。婚后不久,奥克塔夫听信了舅舅等人对阿尔芒斯的诽谤和挑拨,遂服毒自杀,阿尔芒斯进了修道院当修女,酿成了爱情悲剧。
《法尼娜·法尼尼》(1829)著名的短篇小说,以意大利生活为主题,描写烧炭党人彼特罗和贵族小法尼尼的恋爱悲剧。这个短篇收在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1855)里。   
    意大利彼特罗烧炭党人越狱后与贵族小法尼娜·法尼尼相遇,两人热恋起来。法尼尼愿意抛弃自己的门第和财产,与彼特罗结婚,彼特罗为了投身民族独立革命,毅然离开了她。法尼尼为了把彼特罗拉回到自己身边,出卖了彼特罗领导下密谋起义的同志,使他们遭到逮捕。彼特罗知道自己情人是出卖者后,十分愤怒,遂和她彻底决裂。
3.奇维塔维基亚时期(1830—1842
    文学成就:小说、回忆录和旅行随笔等,以意大利题材为主。(创作后期)
      《吕西安•娄凡》(《红与白》) 1834 
      《意大利遗事》(1837—1839)表现了意大利的热情性格和对的崇拜。
      《巴马修道院》(1839)用52天完成的,生前唯一获得成功的作品。
《吕西安·娄凡》 (《红与白》)
    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写于1836年前后,以七月王朝时期生活为题材。作者逝世后,1894年出版。主人公吕西安是巴黎大银行家的儿子,青年时代曾因共和主义倾向被学校开除,在父亲安排下进了外省军队。不久,离开军队返回巴黎,又根据父亲的意见,当上内政部长秘书。吕西安厌恶政界的腐败,最后远离法国,到卡佩尔大使馆担任二等秘书。
《巴玛修道院》 1839
      出版于1839年,受意大利手抄本中16世纪的《法尔耐斯望族创业史》启发写成。描写贵族青年法布利斯在进步的姑妈吉娜的支持下投奔拿破仑军队,法国大革命失败后,在巴玛宫廷参与政治斗争的经历,爱情与政治冒险结合在一起,对法国王权复辟时代的社会给予深刻批判。
      吉娜:巴马公国首相的、爱奈斯特五世的。她热情美丽,聪明顽强,具有典型的意大利性格     
      法布利斯:大胆、果敢、富于冒险精神追随拿破仑神学院副主教杀人犯囚徒大主教郁郁而终
      克莱莉娅:监狱长的女儿、法布利斯的情人。       
六、代表作《红与黑》
1.《红与黑》的文学地位
2.关于《红与黑》的创作
象征充满英雄业绩的拿破仑时代。
象征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也被看作是法国乃至欧洲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小说根据一则新闻报道改编。1827年,司汤达在《法院公报》上看到他的家乡发生的一件谋杀案。一个名叫贝尔德的青年家庭教师,成了这个家庭主妇的情人,事情败露后,由于怨恨和绝望,家庭教师杀死了那个主妇。司汤达根据这则报道,写成了长篇小说《红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