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完整)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画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阻(è)  瓦(shuò)  吊(yàn)  人听闻(hài)
B.寒(jìn) 问(zé)  琐(xiè)  锐不可(dǎng)
C.箱(qiè) 愧(zuò)  尬(gān)  笑大方(yí)
D.荒(miù) 然(yǎn)  隐(yì)  踌满志(zhù)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瘫痪  澄清  云宵  抖擞  喜出忘外
B.莅临  分歧  诀别  荫蔽  花枝招展
C.静谧  宿儒  和霭  奥密  小心翼翼
D.质仆  私塾  烂漫  烘托  人生鼎沸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每年我国都要向联合国派遣一支国际维和部队。
B.二次世界大战,被摧毁的地方,至今还是一片废墟
C.扶贫工作组的同志对贫困户绝不能漠不关心
D.我来到了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方圆两公里的范围内是不毛之地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母爱的伟大。
B.为了防止不再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C.秋天的北京香山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
D.也许,青春本身就是一本成长的流水账,需要我们小心地记录,精心地收藏。
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B.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C.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D.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
6、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    )
①围绕一个话题的各个句子,则应该有合理的顺序。
②写文章和说话一样,应当做到语言连贯。
③适当的运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则可以帮助我们衔接好句子。
④语言连贯还应当注意句子的衔接过渡。
⑤要做到语言连贯,首先应该保持前后话题统一。
A.①④②⑤③    B.②⑤①④③    C.②③①⑤④    D.②⑤④③①
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句,不得多选)
①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其一)》)
②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③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④终古高云簇此城,__________。(谭嗣同《潼关》)
⑤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论语·雍也》)
⑦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⑧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诗句。
①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中,体现作者对秋天看法与古人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表明作者身闲志不闲,壮志不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1)(_____)
(2)尊君在(_____)
(3)相而去(_____)
(4)下车(_____)
(5)尊君(_____)
(6)家君(_____)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    )待君久不至,(    )已去。
(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爱你十分泪七分铃声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条小河蜿蜒而过。过河不远便是--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
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
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米”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
⑪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愁,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⑫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
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⑬而且这幅画的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
2.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
(1)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幕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2)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第⑩⑪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
4.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2、  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
朱成玉
①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在我自己看来,当时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个孤寡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