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乐中的传播学现象
作者:***
来源:《今传媒》2012年第10期
        摘 要:具有魔弹效应的摇滚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其中蕴含着许多传播学理论,它以一种反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让一部分人为之疯狂,同时又有众多的人不满于其表象所营造出“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本文将是笔者对摇滚乐与传播学相结合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摇滚;批判学派;“麻醉作用”;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0-0144-02
        如果你经历过走进一个摇滚乐队的表演现场,看着那些挥汗如雨的鼓手和吉他手,看着那上蹿下跳的主唱,看着下面密密麻麻进行着冲撞的人,你会觉得这是一疯子,但当你将耳朵打开,去倾听那有歌词或者没有歌词的鼓点和低音的贝斯,或者那些反复吟唱迷离却没有意义的歌词,我想最后你会选择跟着人一起冲撞,一起举起双手做着rock and roll的手势,迷失在摇滚带给你的一波波热潮当中。
        这样的解释难免会让我们想到传播学中的“魔弹论”那种一击就倒的疯狂传播效果,但是理性的分析。为什么这种怪异的打扮,毫无旋律感的音乐,喧闹的节奏,嘈杂的现场会吸引那么多人,那么多的摇滚迷每当听到摇滚乐都跟瘾君子一样无法自拔,这里面所蕴含的社会文化现象和传播学的效果分析还有受众分析密不可分的。当今中国的本土摇滚乐队也只有在到自己的道路和特后才能走向小众的成功,但是这里面往往是付出了很多年的探索和辛酸,并且获得的商业利益也是和国外的摇滚乐队得到的经济收益远远不成比例的。这些本土的乐队的主要收益就是靠每年全国无数场的巡演,真正靠CD或者音乐录影带这些发行音乐正规渠道的收益特别少。
        当我们与西洋流行文化对话,评估流行文化中的摇滚乐时,我们有必要了解西洋摇滚乐的来笼去脉,我们也需要认识什么是摇滚乐,了解西洋摇滚乐的源起与特征。
        一、摇滚乐的传播历史发展
        首先,我们谈到摇滚的历史发展,这里所说的摇滚,并不是指现在的摇滚风格,摇滚精神,而是指纯粹的摇滚这种音乐形式的传播发展历史。摇滚作为一种音乐形式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了,但是初步形成却是在20世纪。当时的美国是这样一种社会背景,第二次世
界大战结束(1945年)后,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带动其军火业,汽车业,建筑业,交通业,金融业等各行业的快速发展,造就了一大具备购买力,消费能力强的中产阶层。在那种政治环境下的美国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年轻学生的管教是十分严格的。当时却没有属于白人青少年的流行音乐。在美国社会的另一角落却存在一批弱势的黑人族。黑人虽然在南北战争后得到解放,但是岐视黑人及其它少数民族的种族问题一直存在[1]。
        五十年代中期,两种新型媒介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摇滚乐的发展,前者是磁带录音机,后者是广播。当时,一些年轻白人开始在自家的车库,地下室,或阁楼玩吉他、鼓、唱歌。这些年轻人把在家创作录制的音乐带送给广播电台播放。听众的热烈反映引起唱片公司商业利益的兴趣。另外,当时电视虽然已经出现,但是普及度不高,所以当时的主要传播工具还是广播。然而广播多属地方性电台,涵盖范围小,摇滚音乐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传遍全美国,到各大城市巡回演唱成为推广摇滚乐,销售摇滚音乐唱片的最有效手段。这使摇滚乐进一步商品化。
        从六十年代开始美国唱片公司为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高回报率,采用如好莱坞电影制片厂的大量生产模式,进行制度化,格式化的作曲与生产方式促销摇滚乐。之后摇滚乐的发展
可谓是一路顺风,从六十年代的披头士到八十年代的猫王,到九十年代的Radiohead,到现在的后摇新金各种摇滚风格的风靡。
        二、摇滚乐的文化含义
        摇滚最开始的出现就是年青一代的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反叛而到的一种精神宣泄的窗口。摇滚有了与生俱来的创新思想,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反叛的道路。摇滚文化内在思想的核心就是反叛。必须注意的是,这里的反叛不能狭义的理解为荷尔蒙过剩的青少年的反叛。实际上,这里的反叛更多的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的反思。这一点体现在歌曲内容和主题的创新上。摇滚乐不仅仅表达对爱情,生活,梦想的美好追求,更发泄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反思。其内容涉及战争和平,民主政治,金钱权利等问题[2]。
除此之外歌词        摇滚的反叛就是要将人们的思想从政府的专制和宗教的赞美声中解放出来,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于的冰冷阴暗潮湿的现实世界。从亲身经历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世界上不为人知的黑暗角落,从而促使人们意识到在资本主义社会繁荣下人的性格良知发生了不该有的变化,以往的主流价值观,审美观和世界观,把人引入了另一个思想的黑洞。
        三、摇滚乐的传播学意义
        (一)媒体中的“非主流”文化的声音
        摇滚的声音从始至终都被人们认为是反叛的,非主流的,那到底何为主流?我们在看到很多文化现象时,总是存在这样的倾向,他们往往会把社会互动过程中构建起来的机制和结构变得正常化,就是说很多理论也好,描述也好,只是阐述了某种社会互动的结果,但是并没有对这样的结果产生质疑。而历史上的批判传统则旨在对这种结果起到一定的反作用。批判传统揭示到社会和文化的排列方式强化了某些特定的利益攸关方的权力,这种权力统治甚至压迫了其他各方。
        这中间又着实存在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两种学派。现代主义,也就是结构主义,关注的是现实存在的压迫性的社会结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认为,根本不存在客观性的真实结构或者中心,那些压迫性结构是捉摸不到的。通常与后现代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是文化研究的理论。文化研究关注的是:文化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而产生的。文化研究的学者期望看到西方社会的变化,把自己学术研究当做进行社会主义文化斗争的一种工具。大众传播一直是文化研究的中心议题,这是由于媒体是被视为传播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有力工具。除此之外,媒体的另一潜能是提高大众对有关阶级,权力和宰制事务的意识。但
是媒体仍然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宰制。因此,他们是按照主流意识形态的内部框架来对待不同意见的,把一件体定义为“边缘”。但是受众也运用了自己的概念范畴来对信息进行解码,他们对媒体信息的重新解读通常与信源的意图大相径庭。
        这些理论与摇滚乐流行的初衷是不谋而合的。在受到那个时代社会及各个方面压迫后反抗的情绪的宣泄,与当时的主流音乐甚至是主流文化是相差甚远的。我们在摇滚乐中看到一种大众传播中反“麻醉作用”的结果。按照拉扎斯菲尔和默顿的理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社会行动力,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流行音乐(包括摇滚乐)的各类风格通过大众媒介反复传播,长时间轰炸着受众的视、听感觉器官,占据着他们的思维空间。英国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格雷厄姆·默多克更全面地捕捉到这人的心理状态:“文学家和艺术家们为争取地位和得到认可相互竞争,他们既要与现存作品保持一定距离(以此来标新立异),又要继续将现存作品作为参照系。[3]”
        (二)对摇滚乐所营造的“拟态环境”的误解
        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
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了解摇滚文化,你会因为摇滚乐手那些怪异的打扮,夸张的穿着,吼叫的歌词,上蹿下跳的舞台风格而被带领进入到摇滚音乐所营造的堕落的“拟态环境”当中。摇滚文化大致可以分为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思想两部分。摇滚文化的外在表现非常广泛,丰富多样。摇滚常常被看作是误入歧途的坏孩子和郁郁不得志的愤青们在青春期的叛逆,摇滚文化因这些外在的表现被认定为是浮夸的,虚伪的,滥情的低俗文化。但这些仅仅是摇滚文化的表现,有多少人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的探求过摇滚文化的内涵?[4]
        上一节所讲到的文化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释强势体是如何用难以察觉的方式来维持其意识形态的,而那些被剥夺了权力的体又是如何抵抗主流意识形态,从而颠覆整个权力体系。而摇滚乐之所以是抵抗性的,是因为它把青年文化定义为“一本正经的”,“枯燥乏味的”主流文化的对立面。摇滚乐聚焦于表象,风格和人为的修饰,从而有效地抵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强调深度,目的和秩序的意识形态霸权[5]。
        四、当代摇滚发展和传播的发展趋势
        摇滚的精神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但是形式却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以科恩为鼻祖的新金属摇滚出现后迅速发展,后来的软饼干乐队和风靡一时的Linkin Park将新金属摇滚的魅力带给摇滚乐迷们。以夜愿乐队(nightwish)为代表的哥特摇滚也因为其跟哥特风的完美结合而变得大受欢迎。而后来出现的一种摇滚风格,后摇(post rock)以纯粹的音乐加少许的人声,所以这种形式的摇滚能大行其道,纯粹靠的是本来摇滚音乐的旋律魅力和编曲的新颖。
        除了文化领域的电影电视外,美国另一股最强大的软实力就是摇滚乐。中国也完全有能力,有实力培养出自己的摇滚乐软实力。今天,这股中国的软实力己经可以输出到海外,特别是华人世界。
        总之,借助传播学的知识来研究摇滚乐无论对于摇滚还是对于传播,都是好事。这里只是浅显的介入,是摇滚和传播交叉的第一步。作为两个不同门类的学科,二者应该能够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各自的精华成分,可以为摇滚的进一步推广和更完善的中国化传播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钟子林.摇滚乐的历史与风格[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林念生.摇滚乐的流行与跨文化传播[J].中国传媒报,2008(2).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浅谈摇滚文化.中国论文下载中心[OL].www.studa/ wenhuayanjiu/090706/10385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