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听后感10篇
      二泉映月听后感(一):
      听《二泉映月》,我感觉到随着音乐的起伏,有一种东西流入心底,从而深深地感动了我,在变奏的乐曲中,我似乎听到了自我的心声,我的心随着他的弹拉,在躁动不安后,慢慢归于平静,闭目静静地感受音节的跳动,感受轻重有变,忽强忽弱,时起时伏的节奏,感受在喧嚣的都市之外的另一种苦难而平静的人生,如山林清泉,涓涓溪流,生生不息。
      倾听《二泉映月》是畅快的,融入其中后,便真的感知了它的愈久弥珍,回味悠长。在这忧伤而又意境深邃的乐曲中,不仅仅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并且寄托了阿炳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全曲将主题进行时而沉静,时而躁动的变奏,使得整首曲子时而深沉,时而激扬,同时随着音乐本身娓娓道来的陈述、引申和展开,使阿炳所要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深刻地展开了阿炳一生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同时也表达了他内心的一种豁达以及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幸福的d弦
      二泉映月听后感(二):
      上个学期,语文书上有一课是《二泉映月》。课前,我听了这首乐曲,那婉转悠扬的旋律使我此刻还魂牵梦绕。今日,我又一次走进了《二泉映月》,熟悉的乐曲,仿佛把我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在我的眼前,仿佛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伴着泉水的涌动,这支婉转的乐曲又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乐曲作者是身世凄惨的民间艺人阿炳,原名华彦均。他小的时候,先丧母后丧父,三十四岁因眼疾双目失明了,流落街头,卖艺为生。可是他从来不向命运低头,凭着他手上的二胡,闯出了自我的天地。
      乐曲开头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乐曲如同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乐曲连绵地延续着,随着一步步地升腾、高昂,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似乎能够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深沉的叹息,悲痛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完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
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好像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
      曲子一遍遍地在屋子里回响,我的灵魂却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我的眼前隐隐约约地出现了陆墟描述的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这乐曲听上去是多么婉转,可是在它的背后,却隐藏着怎样的呐喊啊!一曲《二泉映月》,让人断肠,一只二胡,诉尽了阿炳的袅袅心声啊!怪不得小泽征尔聆听了《二泉映月》,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日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所以,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在阿炳的身上,我真正地看到了一种向往光明、向往完美生活、敢于与命运作斗争的可贵品质。而我,这个生活在21世纪温室里的花朵,是远远不敢想象阿炳在那个年代所付出的
艰辛的啊!这样的年代造就了这样的人啊,正是因为生活在混乱的年代,才产生了一个热爱音乐的阿炳,产生了一首永垂不朽的二泉映月啊!
      听《二泉映月》,我的心在二胡的乐声下,从躁动慢慢归于平静,闭目静静的感受音符的跳动,感受旋律的轻重强弱,感受在喧嚣的都市之外的另一种苦难而平静的人生,如山林清泉,涓涓细流,生生不息。
      二泉映月听后感(三):
      《二泉映月》是由华彦均作曲,华彦均人称“瞎子阿炳”。他身世悲凉,四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演奏,之后父亲去世,他也双目失明,又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只得流落街头,卖艺为生。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受尽了欺压凌辱。在他流浪卖艺时,依靠自我的音乐素养,慢慢拉出了绝美的《二泉映月》。
      听《二泉映月》,渐渐朝远方看去,眼前仿佛出现一幅画面:宁静的夜晚,月明星稀,月光洒在平静的湖面上,清风吹过,一位身着破烂一衣裳,微驼着背的中年男人,面朝湖水,坐在一张单凳上,将音乐在他手臂的伸缩之间缓缓升起。
      《二泉映月》从一声长长的叹息开始,之后时而高潮,时而低缓,时而不安,时而平静。在这缓急之间将他苦难的人生尽显在我们面前,随着音乐的响起,乐曲的悲凉便直入人心,仿佛他就坐在我们面前,真切的将他悲凉的人生向我们娓娓到来。这一弦一奏中,尽是阿炳的人生辛酸。他怨恨过,挣扎过,在音乐的变迁中,我们能感觉到他激烈而愤恨的指责,他质问上苍,他呐喊,他不甘,然而他的指责和质问,在他看来又都是徒劳的。因为他明白,不会有所谓神仙、上帝,更不会有谁来将他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到天亮时分,他还得鼓起勇气踏上他的卖艺乞讨之路,继续他苦难的旅程。音乐在一阵歇斯底里的躁动后,慢慢归于安静,柔和。因为生活让阿炳明白,要改变苦难的生活就必须紧紧抓住自我的命运,改变不幸命运。对于生活,阿炳在经历诸多凌辱,欺压后,他依然倔强地抱有一线期望,既使他时常会饥肠漉漉,会居无定所,但在《二泉映月》中,我们觉得到随着岁月的消逝,看似深沉而凝重的人和事,最终都会归于平静,直至人们省去繁华,掠去浮躁,隐没绚烂,淡化苦难。平静的乐曲,使处于困境中的阿炳,却能像一个过来人或局外人的身份着看待过去,平静如水。
      二泉映月听后感(四):
      听《二泉映月》有感
      暑假里的一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去江阴游玩。刚刚来到学院广场时,不经意间,我隐隐约约听到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乐曲声。那乐曲声听上去哀婉凄凉、如诉如泣!这是什么乐曲啊,怎样那么动听?看到我如此好奇,爸爸抚摸着我的头说,这就是他以往对我提起过的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它因为什么著名啊?难道关于它还有什么故事吗?望着一脸迷惑的我,爸爸把我拉到一处安静的地方,耐心的为我讲诉有关《二泉映月》的故事。原先,这首乐曲的创作者就是我国著名的民乐家阿炳。阿炳原名华彦钧,他的一生十分坎坷,早年丧母,34岁时由于身患疾病导致双目失明,从此只能流落街头,靠沿街乞讨、卖艺为生。在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尝尽恋人间的酸甜苦辣之后,回想起自我的人生遭遇,他创作出了这首家喻户晓的二胡曲——《二泉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