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多一点无缘无故的爱
作者:孙 藜
来源:《视野》2006年第19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忘记了这句话是谁、在哪里、因为什么而说,很久以来只是觉得说的人似乎世事洞明,很符合我们在现实中的生活体会。 爱没如果
        这两天看关于一个杀人狂魔的报道,却对这句话的两面都产生了怀疑。
        一场震惊全国的罕见杀人案:陕西安康的一位叫邱兴华的47岁农民,一夜之间连杀9人,最大的62岁,最小的12岁。心理学家称邱的犯罪属于发泄型,因为被他剥夺了生命的人,多数属于无辜者,与他远无怨、近无仇。如果说他的也是有缘有故的话,那么就应该说是为恨而恨。在邱的心中,郁结着一股长久被压抑的挫折感、失败感,他曾连续搬家六次,换过职业无数,累积了一身债务,困境扭曲变型为有对象的猜忌、无对象的仇恨:对惟一能够给他的妻子的猜忌,对不能给他的这个社会的仇恨。一旦猜忌和仇恨超出了他所能控制的范围,有人便无缘无故地成为的牺牲品。
        就是这样一个变态杀人狂魔,在逃亡途中依然惦记着一份爱,这份爱来自一位叫邓国凤的小学老师。我从小没有母爱,感觉她就像我的母亲,邱这样说。邓老师曾给他买过铅笔和本子,后来为给儿子交学费,邱曾向她借过300元钱,并多次对妻子说:等将来挣到钱买点东西去看老师并把钱还上。而事实上,邓老师的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缘故,她甚至已经忘记了对邱有过什么特别的优待,我只不过将他跟其他孩子一样看待而已
        “变态是一个一点点累积的漫长过程。在杀人者用发泄断送了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珍藏着他所累积的那一点爱:我觉得对不起她(邓老师)。而已经退休的邓老师却想不通杀人者何以会有如此的仇恨:我一直想不通,他怎会走上这么一条路。
        犯罪心理学家说,邱不属于那种以犯罪为生、以猎杀人类为乐的自然犯罪类型,如果他生命中温暖的记忆能再多一些,他的不忍之心也就会多一些。
        我不能说那句话错了,因为你完全可以说:邓老师的爱不是无缘无故的,因为她是一位老师。但是,把一个孩子当作其他孩子一样去对待,也许其中惟一的缘故就是,孩子是需要爱的为恨而生,也许就在于为爱而生的爱,太少,太少。
        我们都曾经是那个孩子,而我们也必然要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