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内蒙古自治区歌剧事业的回顾与展望
李查宁
英文慢摇舞曲(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当下,内蒙古自治区歌剧事业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并收获一些作品。但在全国歌剧事业的整体发展
态势下,其在创演与研究层面仍较为滞后,专题性科研则更为寥寥。这些状况相较这里随处流淌的美妙歌声而言,应是难有可比性的。然而,区内表演工作者与观众对于走近歌剧和对具有时代感与新意的新的歌剧作品的需求则是与日俱增且未曾间断的。在本文中,笔者将对内蒙古自治区歌剧事业之成果作出一定程度地回顾与梳理,并对自治区歌剧事业在未来的发展作出一定程度地设想与展望。在此过程中,也将对区内与之相关的文学创作、严肃音乐创作及部分文艺展演情况作出一定程度地观察,以求深入溯
源,深入了解,科学判断。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歌剧事业;民族歌剧
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2)02-119-05
收稿日期:2022-05-17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北方草原‘潮尔音乐'的多声形态及其当代演变”(项目编号:19ED202)
及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歌剧创作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          21NBD184)系列研究论文。以及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歌剧创作调查与研究”        (立项编号:21NBD184)系列研究论文。类似爱情吉他谱>神魄主题曲
作者简介:李查宁(1981-),男,辽宁省沈阳市人。内蒙古艺术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作曲技法及理论。
近一个世纪的时光,记载着中国歌剧事业的持续攀登和幸福过往。在新时代,中国歌剧事业步入了繁盛、多彩的乐章。在祖国辽阔的北疆──内蒙古自治区,始终洋溢着对美丽歌声的热忱,对美好情感的追寻。歌剧那多姿的旋律、丰富的乐声,是内蒙古自治区广大观众的期盼和期待。
当下,内蒙古自治区歌剧事业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并收获一些作品,但在全国歌剧事业的整体发展态势下,其创演与研究的领域仍较为滞后,专题性科研成果更为寥寥。这些不尽如人意的现状较之内蒙古丰富的音乐资源而言,应是不对称的。同理,对于区内表演工作者与观众来说,他们与日俱增且未曾间断的走近歌剧和对具有时
代感与新意的新歌剧作品的需求,更需填补这个缺憾。本文中,笔者将对内蒙古自治区歌剧事业的成果业绩,作出初步的回顾与梳理,并对自治区歌剧事业在未来的发展,作出一定程度的设想与展望。与此同时,对区内与之相关的文学创作、严肃音乐创作及部分文艺展演情况,也作出观察与分析,以求追溯源头,深入了解。one day in your life
一、歌剧繁荣的坚实基础
(一)文学创作助力的效果与影响
在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创作,尤其是歌曲的创作始终呈蓬勃发展的景观,新创歌曲的涌现是持续不断的,为数众多的新的原创歌曲,自然带
120经典舞曲
来了为数众多的新创歌词。因此,在内蒙古自治区音乐创作领域,曲作者对于歌词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且持续不断的。同时,区内活跃的众多文学工作者,都有着长久的本地生活、常年采风与实际创作的经历,在创作中,他们展现了多样化的倾向。他们或为歌曲进行创作,或为大型演出创作诗作,或为音乐剧创作文学脚本,文学创作者们充分知晓本地众在欣赏过程中所关注、所感兴趣的内容,并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了本地历史、文化的精髓,成为本土化创作的生力军。
更为重要的是,以多种语言来进行创作,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广大文学工作者的特,卓越的少数民族作家,在运用本民族语言进行创作的同时,也创作了大量汉语的艺术作品。他们能够使同一首作品,通过多种语言的展现来反映其内涵、体现其精神、传达其情感。这样的创作方式,使得他们的作品拥有更多的受众,引起更广泛的共鸣,这在文化传承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一领域,阿古拉泰、克明等著名作家,都是重要的代表人物。
(二)严肃音乐创作的累累硕果
在内蒙古自治区,严肃音乐的创作,虽未达到较大规模,但具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底韵。成长于本地的永儒布、阿拉腾奥勒等著名蒙古族作曲家和扎根于本地的辛沪光和杜兆植等汉民族作曲家,都将自己的青春与激情奉献给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严肃音乐事业。他们的创作,特别是交响音乐创作,都早已
成为了内蒙古严肃音乐创作的经典之作。
涉及声乐体裁的创作,更加活跃且成果丰硕,从蒙古剧①开始,内蒙古丰富的民歌资源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众多老一辈乌兰牧骑作曲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创作资源——那些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格调清新的乌兰牧骑经典歌曲——它们始终为后人所回忆和传唱。在当代,乌兰托嘎、斯琴朝克图等蒙古族作曲家的作品,在沿袭前辈音乐创作传统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他们的作品达到了传统特与时代感兼具的特,在创作技术上,专业性与欣赏度共容,其中,那些汲取自治区音乐文化养分的、悠扬且婉转并极富地域特的旋律,加之文学性极强的歌词创作,都使得它们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当代声乐作品重要的代表作品。
区外著名作曲家对本地音乐的关注及相关创
作,也为区内严肃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范例,并起到了较大程度的推进作用。如当代著名作曲家唐建平在2007年完成的交响音乐史诗《成吉思汗》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当代著名作曲家叶小纲于2017年推出的《第四交响乐—草原之歌》就是其中的经典巨著。这两部作品均由内蒙古著名作家担纲文学执笔,②并包含了内蒙古传统乐器,且都以声乐与大型交响乐作为演绎载体。故乡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著名作曲家秦文琛的作品,对内蒙古自治区严肃音乐创作的引领与启发也是持续不断的,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与推动力。
(三)大型文艺展演层出不穷
大型文艺演出的组织与实施,是内蒙古自治区较有实践经验的常态演唱项目,也是区内文艺工作者充分具备的实战能力的体现。区内大型演出的场次,数不胜数,如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的文艺演出,即是内蒙古文艺界的集中展示。这场演出,展现了隆重的场面和磅礴的气势,而且人数众多的演员表演,既活泼自如,又秩序井然,每一个节目都充分展现了自治区文化的特与人民的崇高精神追求。这场演出,是令人感动、震撼且难以忘怀的,在思想性、艺术性与独创性等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舞台艺术展演方面,内蒙古自治区也贡献了诸多优秀作品。如“草原文化节”“中国马文化节”“内蒙古马头琴艺术节”等活动,都推出了众多大型演出。在演出机构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囊括了多个下属艺术团体,如内蒙古艺术剧院等,也是成果丰硕。既有交响乐团、歌舞团、杂技团的展演,也有展现自治区传统艺术的民乐团、二人台艺术团、青年合唱团等团队。完成首演不久的舞剧《骑兵》即是内蒙古艺术剧院的突出业绩之一。谈及舞剧,内蒙古艺术学院新近制作、排演的《草原英雄小妹》(该剧的总编导为赵明,编剧:赵林平,作曲:三宝,于2017年首演)也在全国大获成功,在同领域收获诸多奖项,取得重要影响。《草原英雄小妹》也涉及音乐剧版本,并曾于更早时在内蒙古艺术剧院得到呈现。
与此同时,区内的艺术院校和各地的艺术团体也在积极探索,努力前行。如前文所述的《第四交响乐—草原之歌》,则由包头交响乐团上演。同样,包头市漫瀚剧团,鄂尔多斯歌舞剧院等地方艺术机构,均在持续推出作品。如歌舞剧《赞歌》《我的乌兰牧骑》等,音乐剧《这片草原》《石
榴红了》《草原恋》《苏赫与白马》《阿拉善传奇》等。值得关注的是,近年,内蒙古艺术学院以富有创新特的制作方式,融合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等演出媒介,推出了多场“乌兰牧骑经典歌曲演唱会”(系列展演由内蒙古艺术学院主办,自2019年陆续推出,至今已演出若干场),在区内外获得大量好评,产生广泛影响。可见,展演实践的不断增加,使经验得到了深厚的积累,为各类演出所涉及的多领域、多行业乃至跨界合作都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内蒙古自治区歌剧发展的
历史回顾
(一)《十五的月亮》与首期“歌剧班”
纵观内蒙古自治区的歌剧发展历史,在潜心投入、深入分析研究之后,以往形成的内容稀少的印象和信息匮乏的感便,消失全无。可喜的是,在20世纪中叶,已出现了完全属于内蒙古自治区自创的歌剧——《十五的月亮》。
发表于2016年第1期武汉音乐学报《黄钟》的《1948-1949年内蒙古歌剧〈十五的月亮〉探析——兼论歌曲〈敖包相会〉的来源》一文中,中国音乐学院博士徐天祥,在文中对这部歌剧的缘起、创作直至完成的过程,进行了详尽地阐述,并对这部歌剧的风格与艺术特及其独特性,进行了分析。同时,文章全方位论述了脍炙人口的歌曲《敖包相会》的内容及内涵。显然,依据文章的介绍,从创作背景来看,《十五的月亮》是鲁迅文学院的文艺工作者扎根内蒙古自治区且深入众的工作成果。从历史地位来看,《十五的月亮》不论在题材与风格上,都是来源于内蒙古地区的,可谓是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歌剧的鼻祖。
通过文章来分析《十五的月亮》的具体内容以及创作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到该剧的剧本,即讲述了内蒙古当地的故事,包括了反抗旧社会压迫,勇于斗争以及追求真情等情节,唱段以东蒙民歌为主,音乐部分自然有马头琴等传统乐器加持助力。这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典型的、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可见,就内蒙古自治区歌剧创作的前景而言,在题材、剧本、唱段、乐队等方面,《十五的月亮》都应是一个经典的范本。这部作品所呈现的特就是其优势所在,其对后世的启发也将会不断延续。文章所介绍的、在1948年于内蒙古地区开办的鲁艺短训班的相关信息与细节以及“东蒙民歌采集活动”均启迪了歌剧的创演。这是极为重要的、具有开拓意义的实践工作,可谓内蒙古自治区的首期“歌剧班”——其开创了内蒙古的歌剧相关培训之先河。时光荏苒,在当今文艺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由上海音乐学院于2019年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歌剧理论评论人才培养》”③项目,曾录取了来自内
蒙古自治区的学员,这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歌剧事业向系统化、理论化方向的深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知识、信息与经验。
(二)《青山烽火》与《双翼神马》
紧跟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为新生活和美好未来作出奉献,是经典而永恒的创作题材。为此,我们注意到同样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两部民族歌剧《青山烽火》和《双翼神马》,都完美地诠释了这崇高的精神、理想和情感。
《青山烽火》由中国歌剧舞剧院与呼和浩特演艺集团联合出品,并于2018年首演。这部歌剧,描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先烈们为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而英勇斗争的充满事迹,剧作充分展现了在充满艰险的年代里,大青山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抗击日寇的无畏精神。《青山烽火》在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范围演出多场,反响热烈,好评如潮。
包钢精神,象征着无私、忘我、攻坚克难与坚韧不拔,展现出青春与奋进的激情。2019年,首演的大型原创民族歌剧《双翼神马》,就是诠释这伟大精神的代表作品。众所周知,为纪念周恩来总理剪彩包钢 1号高炉出铁60周年而创作的大型民族歌剧《双翼神马》,已经成为包头市歌舞剧院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歌剧的上演,为内蒙古自治区歌剧事业的宏伟画卷,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此同时,也展示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歌剧事业在全国的影响力。
两部歌剧所讲述的故事,虽在年代上相隔久远,但都体现出一致的革命情怀与奋斗精神。由此可见,不论是开拓的年代还是进取的时光,党和人民的正能量确是不变的创作动机。那来自蔚蓝的天际、辽阔的草原和美好的乌兰牧骑的那些难忘的词和曲,确是在创作中取之不尽的能量。
(三)《蒙古象棋传说》与《三座山》
歌剧《蒙古象棋传说》由鄂尔多斯歌剧舞剧院排演,于2014
年,在“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
121
杨幂黄子韬
122
节”上演。作品主要运用了内蒙古传统音乐素材,题材则涉及对旧社会剥削的反抗与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另外,剧中演员的服饰与棋子相关联,形成直观审美享受的新颖之感。可以看到,《蒙古象棋传说》同样述说着祖国草原儿女的故事,描绘着祖国草原儿女的生活,演唱着来自于祖国草原儿女心中的旋律,演绎着他们的爱和期许。总之,这部作品所体现的浓郁的内蒙古风情是极具特的。在首演之后,这部作品也曾展现在蒙古国的歌剧舞台上,并获得了奖项。④
歌剧《三座山》由蒙古国国立歌剧院创排、制作,并于2019年在呼和浩特上演,这也是该剧在我国的首演。作为中蒙文化互动的前站,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的文化交流活动日渐频繁。《三座山》的演出,或可称为中蒙歌剧对话的重要标志,也将推进两国在未来于歌剧领域的广泛互动。《三座山》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真挚的爱情,其音乐语言、表演方式、舞台布景及人物服饰等方面,所体现的特质,必然将引起内蒙古自治区文艺领域特别是歌剧从业人员的浓厚兴趣。这部歌剧的上演,应会对内蒙古自治区歌剧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可见,上述两部歌剧在中蒙两国的上演是值得记录的。不论是外国歌剧走进内蒙古自治区,还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作品走出国门,都是为数不多的、难得的重要纪事,这在内蒙古自治区歌剧事业的发展历
程中是不可忽视的。
三、对于未来的展望
(一)题材与体裁
综观内蒙古歌剧事业发展之历史与现状,在题材方面,以我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生产建设故事和新时期再攀高峰等题材,为最佳歌剧创作起点及前后关联的视角,考虑在故事年代上继续推进的可能。也就是说,体现开拓进取与奋斗精神、感人至深且可歌可泣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是最佳的歌剧创作题材。如阻击新冠病毒,打赢脱贫攻坚战,迎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等,这些难忘的记忆,都应以歌剧的形式呈现于舞台。
歌颂蒙古族人民众的勇敢、博爱、坚韧、不畏困难的史诗与事迹,也是能够获得广泛共鸣的歌剧题材。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的著名英雄史诗《江格尔》,已由内蒙古艺术剧院启动创作,再如“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的真情故事,都是歌剧工作者应悉心关注、思考并可将其融入歌剧创作的最佳题材。
体裁方面,在进一步创作民族歌剧、展现民族歌剧特与美感和发挥民族歌剧优势与感染力的同时,更可关注日渐广泛的多元艺术形式。如活跃于国际舞台的、更多样的经典体裁以及更多元的载体展现,
像室内歌剧以及歌剧电影形式或是由传统乐器加入、构建的乐队等多元表现形式,都是我们值得注意的。
(二)素材与技法
就艺术创作的素材而言,在内蒙古自治区,它们是充盈而丰富的,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一点,是颇具自豪感的。在无垠的蓝天下,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然界的美与馈赠无需多言。同样,具有历史的悠久草原文学、绘画、舞蹈、服饰等艺术形式,均呈现出独特格调与美感,可专门对其进行探析并进行艺术加工;在音乐领域里,一方面,长调、呼麦、马头琴这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是亟待开发的“歌剧素材”;另一方面,前文已提及的民歌,还有众多本地传统乐器以及种类颇丰的本地民间音乐,也是歌剧创作者最好的灵感来源;在技法方面,就音乐而言,除了相对传统的功能和声和民间音乐所涉及的五声调式以外,除了“歌曲形式”倾向或相对传统的、占据主导地位的大篇幅旋律以外,除了以相对传统的模式所完成的乐队写作之外,歌剧音乐的创作是否应作出些许改变,是否应向更多方向延展并深入,是否需要于一定程度上在技法上采纳现代音乐写作技术,或更进一步,使之更接近当代,使之更为多元、更具包容度和特、更富有时代感、更多体现前沿创作理念及前瞻性的创作意识……这样的思考,在剧本、导演、布景、装饰等层面也理应长期引起关注。这一系列的课题,都是应当被分析、研究和探讨的。
(三)风格与情怀言及风格,将涉及前文所述的大量内容。显然,其中任何一方面如发生变化,甚至是微妙的变化,都会影响乃至改变剧作的风格。因此,在歌剧创作过程中,选择某种风格,定夺某种风格,驾驭某种风格,应是具有充足空间的。然而,在区内已有作品中,仍或多或少地存在视听效果相对单一的状态。实际上,多种思维、多元意识,自然
123
促进对多种技法的采用,有新意的构想,也自然推动新的创意的产生,甚至会推动技术的攀越。不同的文学风格、导演风格、音乐写作风格以及音乐表演风格的并存及融合,都将带来繁花似锦的缤纷彩。
至高的情怀,是对远方的期盼,对故土的依恋,是细腻如丝的思念,是对亲人、对师长、对过往的感恩。这种挥之不去的情怀,会给歌剧创作带来灵感,带来激情与向往,带来创作的动力和进取的信心,带来脚踏实地的耐力和不忘初心的纯真。总之,它是对美好未来的保持初心的创作激情和希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具有时代感、创新性及艺术特的高水准歌剧作品将在内蒙古自治区涌现,更多的歌剧理论、评论、研究工作,将在内蒙古自治区付诸实践。这些斐然的成果,将契合伟大祖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飞速前进的发展步伐,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前行速度合拍,推动祖国北疆音乐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注    释:
①蒙古剧是集蒙古族歌、舞、扮诗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产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属于民间歌舞剧类型的少数民族剧种,他的诞生标志着蒙古族文化艺术新的发展,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丰富了祖国的灿烂的戏曲艺术宝库。此注释引自“百度百科—科尔沁蒙古剧—发展历程”,引自文章《如歌如舞库伦旗》,《内蒙古日报》数字版,2016年10月5日。
②《成吉思汗》由著名蒙古族作家阿古拉泰担纲文学执笔,《第四交响乐——草原之歌》的文学创作来自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
③该项目为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承办,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平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该项目从全国各地招收30名学员,并在国内外邀请数十位著名专家学者进行授课,自开班至今,成果显著;
④可参阅刘启帆《鄂尔多斯歌舞剧院赴蒙古国演出<;蒙古象棋传说>》一文(载《鄂尔多斯文化》2014年第2期)之详述。
【责任编辑    徐犀】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Opera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Li Chaning
(Inner Mongolia Arts University,Hohhot,01001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pera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s reached a certain scale, and some works have been developed. However, in the overall evelopment of the opera in China, Inner Mongolia is still lagging behind in composition, performance andresearch, and few studies focus on the field. Despite rich melody resources prevailing the area,not enough influential works of opera have been composed. However, the demand isconstantly increasing for performers and audiences in the Autonomous Region to approach opera and appreciating contemporary innovative works of opera.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retrospect and sort out the achievements of opera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nd make some assumptions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pera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In this process, we will also review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rt music compositions and some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so as to gain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d the prospect for the future.
Key words :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pera; Chinese nationality 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