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和帝永元八年(96年),分南城县西北境域建临汝县【公元742年,河南设临汝县,即今汝州】,属豫章郡,临川建县始此。
三国
吴会稽王太平二年(257年),以豫章郡东部置临川郡,属扬州,临汝县属临川郡,郡治设临汝(今抚州市)。
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以扬州七郡、荆州三郡置江州(今九江),临川郡属江州,临汝县仍属临川郡。
东晋成帝成康八年(342年),王羲之为临川内史。【城中留有王右军洗墨池,宋曾巩记之。】
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正月,以司马宝为临川王,临川郡开始分封开国。初,宁康年间(373~375年),曾追封会稽王的长子司马郁为临川王。
南朝
保武帝永初元年(420年)六月,武帝降封晋代临川郡王司马宝为西丰县【西丰在临川内】侯,追封其弟刘道现为临川王,由其兄刘道伶之子刘义庆继袭王位。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荀伯子为临川内史,作有《临川记》(已佚)。
元嘉十年(433年),临川内史谢灵运被收调回京。谢不服,在临川兴兵,战败被捕。【城东有灵谷峰,号称是谢灵运升仙的地方。其实大谢死在广州。而每年的七月初七的康公诞,则是附会的佛教节日。】
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临川郡治迁南城。
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临川郡治复迁临汝。
普通三年(522年),析临汝地,建定川县(县址在罗针、云山两乡交界处的雷坊)。
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年),侯景之乱平。临川内史周迪为高州刺史,以周敷为临川刺史。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师平陈,改临川郡为抚州【意即安抚】,隶属洪州总管府。西丰、定川两县并入临汝,改临汝县为临川县,属抚州。
隋烦帝大业三年(607年),复改抚州为临川郡,仍隶属洪州总管府,临川县属临川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复改临川郡为抚州,周法猛为临川刺史,兴建述陂,引渠灌田万余项。
天宝元年(742年),抚州改为临川郡。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临川郡又改为抚州。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抚州刺史王园,以州治设在赤岗交通不便,乃迁州治于连樊水西陲。【明代《二仙桥记》:二仙桥之二仙,一姓连,字可久,能诗,好着羽衣,遂为羽客,后得仙道去,为玉皇香案待中;一姓樊,字秀齐,亦汉人,隐壶山,服气炼形。《顺帝纪》云:因二人尝游于临川郡,浴于此水,故桥曰“二仙桥”。《桥记》又云:相传临川城西北五里处,有连、樊二水,源出长冈,因连、樊
二仙以剑刺石,石裂,泉水涌出,遂成连樊水。连樊水上架一桥,是为二仙桥。汤显祖在《秋日西池望二仙桥》诗中说:“池上映秋光,登临爱夕阳。镜中蒲柳,衣上芰荷香。听雨初留展,当风一据床。倚兰延客语,高菊以邻芳。紫翠连山瞑,晴阴隔水凉。坐着人世小,仙驭白云乡。”今抚州一中校址,即故府衙。】大历三年(768年),颜真卿为抚州刺史,筑土塍陂。【期间写了天下第一楷书《麻姑山仙坛记》】
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年),戴叔伦为抚州刺史,筑冷泉陂,制立均水法。【这些陂,都是一个地方,屡毁屡修。】
元和三年秋,抚州大旱,秋冬作物几乎全部枯死。
元和四年,复大旱,自春正月至头六月不雨,田土龟裂,人无食,疾病流行,死人无数。
元和六年,升抚州为上州。
元和七年五月,暴雨,抚州山洪暴发,庐舍水深四丈,庄稼全被浸毁。
唐信宗乾符四年(877年),王仙芝遣柳彦璋袭击抚州,钟传进入抚州据守之,后朝廷命钟为抚州刺史。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军袭击抚州。
中和元年(881年),抚州刺史钟传入洪州,危全讽由南城入据抚州。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刺史危全讽筑子城、罗城。【此临川筑城之始】
五代
三年又三月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危全讽攻打吴地洪州,兵败,抚州归属淮南。由淮南将领刘信为抚州刺史。
后梁末帝龙德元年(921年),抚州改为昭武军,升抚州刺史为昭武军节度使【故后世抚州人在外的会馆又叫“昭武公所”,应该就是这个缘故】。
后唐高祖天福二年(937年),复改昭武军为抚州。【事实是改了大部分,而南城、东兴、永城三县仍为昭武军。著名词人冯延巳就当过三年的昭武军节度使。】天福五年(940年),抚州太守周守祚开辟罗城,建十三门,门各有楼,加兵驻守,疏通护城河,河深及丈。【老北京也只有十三个门,可见后世之闭关锁国。】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划出临川的归政乡,设置金溪场。
北宋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改抚州为军州。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抚州属江南路。
淳化五年(994年),划出临川的归德、顺德、顺政三乡,以及以前划出的归政乡,建金溪县。
宋真宗咸平三年( 1000年),建县儒学于南门。
天博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东西两路,抚州属江南西路。
天禧五年,临川温泉干涸,后泉水忽然涌流,沐浴其泉,有疾者多愈。【天赐祥瑞,上有所好而已。】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三月,晏殊任宰相兼枢密使,为临川第一个宰相,次年九月罢相。先后知颖、陈、许、永兴等州军,后移居河南,以病归京师。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抚州知州晋国裴材筑拟岘台与城东高丘盐埠岭。
曾巩应邀作记,王安石等赋诗。台在洗墨池不远处,曾巩《洗墨池记》开篇说“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而《拟岘台记》开篇则说“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治抚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谓其山溪之形拟乎岘山也。”2008年市政府预备重建,此为拟岘台历史上第八次重建,前其次重大修复分别是:一修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由知州狄明远重修,谢逸作记;再修于南宋景定三年(1263年),由知州眉山人家坤翁主持并作记;三修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由同知陈一贯主持,陈九川作记;四修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知府陈洪谏重修,胡亦堂作记;五修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知府陈朗主持;六修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由临川知县姜铨捐赀重建,同时新建了文昌阁。抗战期间被毁。陆游在抚期间,最喜拟岘台。】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十一月,王安石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熙宁七年( 1074年)四
月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八年二月复相。熙宁九年(1076年)十月,第二次罢相。出知江宁府,后退居江宁(今南京)半山园。
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六月至十月不雨,大旱,农作物枯死,民饥。
南宋
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虔州【公元1103年到1133年,虔州屡次叛乱。1154年,厢军又发生兵变。宋庭认为虔是虎字头,不吉利,从此改为赣州。】李敦仁进犯抚州。神武右副军统制岳飞派人以岳字旗高挂在抚州城门。李兵望见,互相告诫,不可进犯。【李敦仁是虔化的一个落第文人。第一次反叛大概在1128年左右,随后招安,1130年复叛,连破江西、烧劫江东。屡败不垮,到1132年三月又招安,所部分散入张俊军中。据《宋史·本纪二十六》,李敦仁进犯崇仁应该是在十二月乙丑、进犯建昌是次年正月癸丑。也就是本条所录。当时守城者头领是太学生蔡延世,并非岳飞部下。且岳飞升神武右副军统制是在秋七月,驻军地为洪州。可见这条是民间故事。】
绍兴四年(1134年),夏秋大水,疾病流行,邑人死人近万。
绍兴十年(1140年),连年饥荒,人食草根树叶。
绍兴十九年(1149年),划出本县惠安,颖秀王乡(自十八都至三十一都),归属崇仁县。【都、场等
等这几个行政区划单位实在不知道起源~】
绍兴十十九年、(1159年),螟虫为害严重,第二年,螟再成灾。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于县城东门外汝水上建浮桥。
乾道七年至九年间(1171~1173年),连年大旱,乾道九年正月至十月不雨,民流亡数万人。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赵善誉为临川县令,始修《临川县志》。
淳熙六年门(1179年)十二月,陆游至临川任江西常平茶盐义仓司。
淳熙七年(1180年)春,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陆游开仓济民。十一月陆游被朝廷罢官归里。
宋宁宗嘉泰四年(12O4年)春,大饥,疾病流行,死者不可胜数。
嘉定年间(1208-1224年),县令屠雷发重修《临川县志》。
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东门外汝水上桥火毁,知州薛师旦,改建石梁,命名文昌桥。
淳佑八年(1248年),建临汝书院于南湖,祭祀朱子,又为讲学之所。【一说为1249年,原名南湖道院,江西提举常平茶盐司冯去疾建。饶鲁任山长。】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知州缪元德建和米仓、粜米赈饥。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抚州为抚州路。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七月大水,民房漂没。至元二十八年,大旱,民流离失所。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九月大饥,大疫,死者甚众。
至顺元年(1330年),大饥,有的全家饿死。
至正十八年( 1358年),陈友谅占领抚州。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命吴宏取抚州,陈友谅守将邓克明单骑遁走。
至正二十二年正月,朱元障改抚州路为临川府。不久,复改为抚州路。命孙荣守之。同年四月,江西降将祝宗叛乱,奔袭抚州,孙荣失守。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抚州路改抚州府,临川属之。
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孔庙失火,知府周瑛重建。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O5年),地震,房屋震动有声。
弘治年间(1488~1505年),临川有78181户,351252人。【现在临川也就刚到三十万人,而且还是这俩年外县入抚人口迅速增加的缘故。苍天呀!】
明武宗正德四年( 1509年),大饥。谷价猛涨,西乡张马七聚众于三坊掀起反饥饿斗争。
正德七年(1512年),临川划出安宁、长寿、移风、遵化四乡共18都,及延寿乡的四都,崇德乡的一都建东乡县,县治考岗。
正德十三年夏大旱,县内地震。十四、十五年连年发大水。
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五月,大水,漂投民房,物畜蔽河。
嘉靖十九年,大旱大饥,民采竹笋为食,斗米银二钱。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地震,大旱大饥,稻麦无收,民掘白土、杂米屑为食,饿死者甚众。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查核户口,删除死亡万余户,全县实有68180户,110881人。【五十年时间,户降一万,人减大半。天灾人祸……如何不亡!】嘉靖三十二年,自秋至冬,久晴不雨,井水干涸。三十九年十二月,冰雹如石。
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知府古之贤募工筑千金堤。【即唐朝那个陂】万历十七年(1589年)春,大旱,五个月不雨,早稻无收,民大饥,秋发瘟疫,死人无数。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汤显祖弃官归里。于文昌里玉茗堂隐居,潜心完成临川四梦的写作。也曾设帐讲学,筹办“崇儒书院”。后其子汤开远办“归仁书院”,再后裔又在温泉汤家办“玉茗书院”。】
万历四十年(1612年),一都老人黄伯通百有五岁,官府赐“仁寿”字,建石坊表彰。
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张献忠部攻克抚州。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春,清兵入县城,城内外死者数百人,邑人曾享应、揭重熙先后举兵,互相策应。兵败、曾享应被执,不屈而死。
顺治三年八月,揭重熙自赣收散兵游勇攻克抚州,中军洪深战死,兵士仅有千人,退驻王洞。
顺治四年春,大水大饥,斗米银八钱,饿死者载道,外流数万人,秋发大疫,死数万人。
顺治五年三月,金声桓反清,其部将张自忠【这名字不错,哈哈】驻抚州,聚众至十万。【不知这个十万众是金的,还是张的。】
顺治八年(1651年)十一月,邑人明兵部尚书总督江西军务揭重熙死于福建省崇安县。
康熙九年(1670年),十二月,雨雪交加,达四十余日,河上冰厚可走行人,农作物冻死很多。
康熙一十年,大旱,自五月至八月不雨泉涧干涸。
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耿精忠于福建遣将易明攻抚州,七月城陷,九月收复。
康熙十九年(1680年),知县胡亦堂因临川旧志遗失,创修《临川县志》。同年大风,屋宇栋柱动摇,府前石坊吹倒。
清高宗乾隆四年(1739年)抚州知府刘永锡重修兴鲁书院【今香楠峰兴鲁坊临川六中校址。宋曾巩在自己家旁边办的。鲁,孔圣人的故乡,兴鲁就是振兴儒学的意思。】,知县李廷友复修《临川县志》聘邑人李绂为总纂。
清仁宗嘉庆十年(1805年),担匪(又称“边钱会”)活动于龙溪隔河山谷中邑人监生纪大毕密告于巡抚秦冰恩,讨擒之。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知县秦沆续修《临川县志》,出版于无锡【临川才子金溪书的故事,到这时显然已经衰败了,连自己的县志都要去外地出版。】;并编著《临川见闻录》。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春,雷迅电烈,雹大如拳、从湖南至云山一带村庄墙倾瓦裂,大木尽折,庄稼被毁十万多亩。
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临川县志》,知县姜铨请邑人纪大奎为总纂。
清文宗咸丰六年(1856年)二月,太平军由乐安进攻抚州城,二十三日攻克。二月,侍郎曾国藩调李元度、林源恩二军赴抚州,建昌、临江、崇仁、宜黄等处太平军分别进驻本县油顿、西津渡、航阜、秋溪等地。九月,抚州城内太平军与城外援军汇合,清兵大败,林源恩死,李元度败走崇仁。
咸丰七年,太平军翼王石达开至县之境。李渡局团董朱翔超赴临江向刘于浔乞援。途遇太平军,朱投水自尽。
咸丰八年二月,石达开率抚州、建昌之师,进击广丰、行州,令军略余子安固